在大多数新生开启大学生活的同时,一部分本应出现在校园的新生却没有如期报到——
他们为什么“爽约”
近年来,北京本科高校放弃报到的新生人数一般占新生总数的1%到2%。学历层次较低的高校,放弃报到的学生比例有的超过10%甚至更多。
统计高校新生逾期未报到原因,占前两位的是想复读,选择更好的学校和专业,以及在同时准备了国内高考和留学考试之后,选择了出国留学。
针对新生“爽约”现象,一方面要明确新生“爽约”责任,建立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应对高考招生制度作出部分调整,提高考生和高校及专业的匹配度,同时,可借鉴国外高校给出是否接受录取的答复时限、建立转学制度等做法。
日前,来自广西钦州的吴善柳在清华大学新生报到现场被媒体团团围住。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于,这个高考成绩680分的新生已经32岁,参加过10次高考,一共9次被重点大学录取,而他放弃了前8次。
考生被大学录取而不报到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包括重点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每年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形。以至于“新生报到率”成为高校招生工作总结时经常出现的一个指标。
那些被录取的学生为什么选择“爽约”?在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下,学生“爽约”会对高校和学生产生哪些影响?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学生报考和高校录取这种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更加高效?
现状:爽约无责 高校无奈
9次被重点大学录取,8次放弃报到,吴善柳的解释是“为了考上心仪的清华大学”。一个首先需要澄清的事实是,接受记者采访的多所高校招办主任均确认,在我国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吴善柳放弃录取机会的做法并没过错。
北京化工大学招办主任赵静说:“现行招生制度规定,考生如果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到校报到,则视为主动放弃入学资格,但学生放弃入学资格后,高校该如何对待以及学生需不需要承担责任则没有相应规定。这也就是说,现行招生制度对学生放弃报到的做法是一种听之任之的态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学生放弃到被录取的高校报到也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那么,学生放弃报到、高校名额被浪费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
通过采访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北京本科院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本科高校放弃报到的新生人数一般占新生总数的1%到2%。据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化工大学今年开学后仍没有到校报到的新生有近30人,首都经贸大学未报到新生也有几十人。相比之下,学历层次较低的高校,放弃报到的学生比例有的超过10%甚至更多。
查看吴善柳的高考经历,8个被吴善柳放弃的招生名额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赵静说:“从大学招生部门的角度,我真的心疼那些被放弃的录取名额,如果这些名额投放给西部的学生,那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面对新生爽约,无奈几乎是大学招办工作人员们共同的心态。首都经贸大学招办主任曾庆梅说:“每年全国高校的招生计划都是根据教育部的办学条件评估结果确定的。高校每招一名学生必须匹配满足一名学生入学的所有条件,包括师资、宿舍和教学设备等。目前,高校对放弃录取名额的考生没有任何约束,现行招生制度也不允许高校重新补录补齐被放弃的招生名额。学生放弃录取,就意味着这些可以用于育人的资源被白白浪费了。”
探因:选择多元 选项唯一
新生为何放弃录取?
这几天,北京化工大学正在通过电话逐个确认新生逾期未报到原因。赵静说:“今年统计的结果和前几年基本一致,大多数考生反馈的原因是不喜欢学校或专业,选择复读和出国留学,还有几个学生填写在志愿书上的电话一直没有打通。”
首都经贸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统计的新生逾期未报到原因,占前两位的同样是想复读和出国留学。
“学生选择复读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平时成绩很好,但当年高考考砸了;还有的是因为在原高中学习成绩差,希望通过复读学校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实现成绩的提升。”北京一所复读学校的负责人张亮说,“随着这些年高考录取率的提高,考上大学又选择复读的学生也在增加,这部分复读生大多数是成绩较好,但不满意所录取的大学或专业,希望再拼一年。”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4.3%。张亮说:“考大学的难度在下降,部分学生担心所读大学或专业在未来就业阶段的竞争力不够,把追求的目标定位成一定要考上好大学、好专业。”
在张亮所在的复读学校,曾有一个突出的例子。一名北京考生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已经到校上了一年,但感觉不适应学校的环境,又返回复读学校补习了一年,在比同届学生多用了两年时间之后,才考取了心仪的清华大学。
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录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考生的选择也趋于多元。以大陆高中学生报考美国高校须参加的SAT考试人数为例,2002年大陆高中生参加SAT考试的人数仅为150人,而今年这一人数已经突破4万人。
同时,越来越多国外高校在录取大陆高中生的时候,要求学生提供国内高考成绩作为参考。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出国留学指导办公室主任王实说:“不少学生在寻求个人选择最大化的心理下,会同时准备国内高考和留学考试,并根据录取进展选择最有利的选项。两条录取路径并没有沟通机制,从而出现学生被两头录取,最终放弃一头的情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无论是为了考上最心仪的学校和专业,还是作为出国留学的备用选择,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下考生要做出不同选择,‘爽约’却是唯一的选项。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学生考上北大,并且已经顺利学到了大三,这时他哪怕想转到另一所学历层次较低的学校学一个喜欢的专业,也只能退学重新参加高考。”
应对:完善诚信体系 提供双向选择
高考招生是考生和高校之间的一次双向选择,考生“爽约”无需担责意味着双向选择的代价只能由高校一方来承担,造成了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招办主任冯杰梅说:“每一个新生‘爽约’,就意味着一个仅差一分的考生失去了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机会。从国家层面看,新生‘爽约’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则是人生道路被‘爽约’考生改变了。”
新生“爽约”造成的无形却更为长远的损失是对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诚信的伤害。曾庆梅说:“一些考生决定放弃录取机会并不会提前通知学校,使学校无法在招生时段及时作出计划调整,有些考生直到学校电话确认才表示放弃报到,还有少数考生留在录取通知书的电话一直无法打通,直接与学校失去了联系。高考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意味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高考生又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用‘爽约’的形式来完成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对青年诚信意识的建立无疑是有负面作用的。”
针对学生“爽约”现象,有专家建议,可从明确新生“爽约”责任,建立约束机制做起。
近年来,内蒙古、河南等省级招办提出,建立高校考生诚信记录体系,作为来年高校录取参考。虽然政策执行当年,两个省份的新生未报到人数均有明显下降,但很快这一政策就失去了效力。“考生今年放弃一所高校的录取名额,来年再报考另一所高校,很容易就规避了这种限制。”曾庆梅说,“诚信记录的效力不是省级教育部门可以完成的任务,有赖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
也有专家建议,考生诚信记录体系不应只限于某个高校,而应扩大到省级,甚至全国联网,从而大大提高诚信记录的效力。
还有专家建议对放弃报到的“爽约”学生降分投档。据了解,降分投档政策目前普遍存在于各地复读生的中考规定当中。例如北京市现行中考政策规定,复读学生参加中考,成绩降5分投档。还有些地方曾规定降分投档标准为20分。“降分投档是一种明确的约束机制,对其他考生也更为公平。”曾庆梅说。
无论是复读还是出国留学,大多数选择爽约的学生,目标是寻找更好的教育机会。基于此,教育部门自身应该做出哪些调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招办主任冯杰梅说,我们在一味责怪学生“爽约”的同时,也应思考学生放弃的原因,其中也不乏信息获取量少、志愿填报体系不完善、录取规则存在一定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北京京源学校高中部副校长孙清亚说,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前两天才开始思考自己想报的专业,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兴趣或特点选择当时社会最热门的专业,有的干脆是父母代为填报,这些情况都说明学校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失。“学校不能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上,还应该不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这是避免学生被录取后‘爽约’可以着力的方面。”孙清亚说。
近年来,为了提高考生和高校专业的匹配度,一些省市已经对高考招生制度作出了部分调整。例如,北京等一些省级招办实行高考“平行志愿”制度,在每一个录取批次,考生可以填报多所高校,扩大考生被心仪学校专业录取的机会。江西省出台规定,给予考生在录取前一次修改志愿的机会,从而大大增加考生与高校专业的匹配度。
王实说:“虽然美国高校的录取制度与中国高考录取制度存在系统性的差别,然而他们的一些做法依然有借鉴的价值。比如美国高校在给予申请入学学生录取通知的时候,会给出一个时限,要求学生在时限前回复是否接受录取。如果考生在规定时限前拒绝了学校提供的录取名额,高校可立即激活正在排队等待的下一位学生。”
如果说给出答复时限是把学生“爽约”的风险化解在新生入校之前,那么转学制度则可以进一步消除学生“到校学习后对学校或专业不满意怎么办”的顾虑。
王实说:“现有招生制度下,每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同时,国内也没有建立普遍的转学制度,学生被一所高校录取后,很难转到另一所大学就读,不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受教育机会。美国的转学制度在不同高校之间有学分互认的安排,同时允许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转到另一所学校学习,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学生已经没有必要‘爽约’。”(记者 施剑松)
《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2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