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考试管理评分标准 毕业生答辩全程录像 经费投入增量达1个亿 西安电子科大本科教育“严实细” 今年5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通过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毕业设计标准、增加本科教育教学经费投入等措施,本科教育教学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本科生冷静走进考场,准备参加期末考试,她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唉?怎么回事,居然没信号!”抬头一看,教室前方的讲台上,一台手机信号屏蔽器正在工作着。 在考场放置手机信号屏蔽器,只是该校今年做严做实做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缩影。从今年5月份召开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辛红介绍说,今年凡是涉及学生人数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考试,考场全部都放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考试时还要求学生携带身份证、一卡通(学生证),并要求监考人员考前逐一进行核实。“对于在考试中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会按照规定严肃处理”。 学校明确规定:要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所有考场都必须安排两人监考,超过50人的考场必须安排三人监考。此外,学校还强调:各门课程的监考人员,原则上必须是在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因此,在今年的监考工作中,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也走进了考场。 “我监考的几门课,学生都能做到严格自律,因为技防、人防到位,作弊现象基本没有出现,考场秩序良好。”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秦翰林,已经从事了几年的本科生“线性代数”和“CCD成像技术”教学工作,今年他参加了本科监考工作。 和严肃考风考纪一样,在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今年也严格了对毕业生毕业设计的标准。 “今年明显感觉毕业设计比之前学长们讲的要严格得多。”这是微电子学院2010级学生张晓风做毕业设计的感受。他以自己为例介绍说,毕业设计中期,指导教师薛军帅要求他们每周三定期见面,汇报当周工作;实验阶段更是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指导完成实验测量;毕业设计后期的论文撰写标准就更严了,不但让他多次修改论文,甚至老师还亲自动手帮他修改论文格式。 不单是学生,指导教师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严了!重视了!动真格的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大大提升了。”田斌教授参与了通信工程学院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他说:“作为教师,我体会到今年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措施非常有效。” “在学校论文盲审的基础上,我们抽取超过30%比例的论文进行学院盲审,覆盖了所有指导教师。”通信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张君博介绍说,所有学生的答辩均按学校要求进行了录像,确保每名学生答辩时间不少于30分钟。在师生对毕业设计工作普遍高标准要求的同时,各学院也结合自身情况,规范和严格了毕业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据介绍,除了完成学校对毕业设计的常规要求外,通信工程学院今年还加入了学院层面的盲审、集中答辩、抽检、二次答辩等环节,共组织盲审论文324本,抽检论文40本,73名学生参加了专家组集中答辩,38名学生参加了专家组二次答辩。 “以前学生总觉得都快毕业了,毕业设计肯定会通过,所以就放松了要求。”今年指导了5名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琳说,“今年的答辩规定了时间,并且要求全程录像,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作用,学生们普遍都很认真。有一名学生论文阐述完后,觉得不理想,还主动要求再讲一些,这是往年没有过的!” 实际上,重视考试环节和毕业设计,只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加强本科教育工作的两个具体案例。学校今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已经从加强领导、完善培养模式、规范教学秩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风建设、深化试点改革和持续增加投入8个方面,分50项具体措施,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持续增加本科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将在3年内使本科教育投入增量达到1个亿,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资源配置地位。目前,前期1000万元的启动经费已投入到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校长郑晓静表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就是要实现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转变,从‘要我上课’到‘我要上课’的转变。”(通讯员 秦明) 《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28日第4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0项具体措施提升本科教育质量2014年07月18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建章立制,强化本科教育。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从加强领导、完善培养模式、规范教学秩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学风建设、深化试点改革和持续增加投入8个方面,分50项具体措施,对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意见》规定学校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并落实好校领导、学院和部门负责人听课制度;规定教师聘任教授岗位的基本条件之一为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并建立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前沿科技知识和新生研讨课制度;《意见》要求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强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设,建设专业特色课程,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反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引领,以“顶层设计、科学组织、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内涵”为工作要求,针对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大投入、实施内涵式建设的方式,围绕“规范秩序、强化特色,增强能力、提升质量”的工作主线,重点实施“学在西电”行动计划,搭建引导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育人环境;实施层次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形成激励长效机制;构建系统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计划;实施优质课程与教材建设计划;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及教育模式创新行动计划。 加大投入,促进学风建设。建立起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实施“新生之友”关爱计划,构建起多方协同合作的学生学业帮扶体系。强化诚信教育,建立个人和班级诚信档案,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加强学业过程管理。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持续增加本科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3年内使本科教育投入增量达到1个亿,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资源配置地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 教务处 为了贯彻十八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完善制度,全面落实“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的共识,着力培养“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学校决定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支热爱本科教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构建特色专业体系,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和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实施“学在西电”行动计划,营造诚实守信、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努力进取的良好学风,搭建引导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健全教师激励、质量保障和政策保障机制,形成基于学生自我发展、“厚基强实、创新奉献”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一、加强领导,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 1.形成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学院党政联席会每学期专题研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学校职能部门每学期专题研究和完善保障本科教育教学服务等制度。 从学校、学院、职能部处三个方面,形成重视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会议制度,用制度体系保障本科教学在全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质量30条)中关于“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的要求。 2.学校每年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由于教学工作是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面临许多师生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本条规定了全校每年要召开本科教学专题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此条表明了学校的态度是要敢于面对难题、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了学校落实高教质量30条中关于“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要求。 3.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完善保证学院进行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资源配置和政策保障机制;构建完善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后勤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建设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大学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改革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活力;重心下移,落实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学院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的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向学生也最了解各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我校通过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以及相关保障机制,有利于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与动力、积极进行改革试点,向“学院办大学”目标迈进。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各部门要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要用协同创新的思路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协调合作机制,大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环境氛围,全校形成育人共同体,合力推进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4.完善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与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需要建立校、院两级教学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两级质量监控制度,形成校院分工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5.落实校领导、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听课制度。 为保证学校各级领导及时了解基层教学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需要倡导并落实各级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经常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情况。这种制度有利于树立并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教学的意识,有利于营造服务师生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促进育人共同体发挥作用。 二、完善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特色 6.以国际一流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参考,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与创业”、“关爱与引导”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突出基础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的阶段性,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融合、多学科交叉培养。 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将我们的专业与国际一流专业进行对照研究,分析现状、找到差距。近年来,专业认证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国际上只有经过认证的专业才能够被社会所认可。专业认证中关键点之一就是要求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目标,同时目标要具有可衡量性,即具备何种知识、能力与素质。学校出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了“3266”的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了基础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和阶段性的特点。另外,“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创新与创业”、“关爱与引导”四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是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现。 7.完善学校各专业本科教育质量标准,打造若干个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 专业质量标准是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的指导原则,根据标准进行专业设置、建设和动态发展,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专业建设更具特色。我校将以此为基础,打造若干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类优势专业,形成专业品牌,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8.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拓展以“星火杯”为代表的科技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构建了“普及层”、“提高层”、“研究创新设计层”等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立体化体系,同时突出“星火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普及性。未来学校还将继续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建设,加大对本科生参与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通过挑战性的科技项目训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变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9.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体现了学校贯彻执行高教质量30条中特别强调的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随着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学校将在创新创业方面,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教材及创业案例;同时完成信息服务平台、校友互动、孵化基地等6个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10.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推进体育俱乐部和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活动,继续健全体育工作机制,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1.建立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方式,新增能力素质成绩单,丰富西电特色的人才培养品牌。 人才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标准。考核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学校将采用多阶段、多种考试形式等改革措施,形成科学的评价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改革原有考核记录成绩的方式,通过建立能力素质拓展模块,即“第二张成绩单”,来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和引导。学校还将加强素质教育,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三、规范教学秩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12.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每学年至少讲授一门不少于32学时的本科生课程是聘任教授岗位的基本条件。建立知名教授讲授基础课、前沿科技知识和新生研讨课制度。定期向全校师生公开教授上课情况。 高教质量30条要求“高校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 学校出台了“0961/0962”的考核指标,其中的“9”即要求各学院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需达90%以上方为合格,每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最低要求为32学时,后期学校还将出台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具体实施办法。 13.实行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聘用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构建创新创业类教育师资队伍。在教授1、2级岗位中优先设立教学负责人岗,专门负责校平台课程、专业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为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的核心作用,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需要实施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制。本条明确了教学负责人在岗位聘任中的地位,学校已启动专业负责人、公共平台课程负责人以及实验示范中心负责人的聘任工作,最终建立专业建设团队50个、平台课程教学团队24个、实验中心教学团队11个。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通过实施“卓越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引入了一批企业、研究所教师来校授课,后期将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建立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些举措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14.形成制度化、层次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着力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定期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研修。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和本科教学准入制度。实行新开课、上新课试讲制度。制定各级各类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近年来,探寻培养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措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国家推动各高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活动,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校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的主体,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教学质量中的关键因素。学校于2012年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专题课程培训、网络课程培训、“教学沙龙”和教学专题研讨会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逐步建立教学准入制、助教制、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演示试讲,健全传帮带机制等;学校还将定期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研修,引进国外的优质课程和积极的教学经验。 15.大力支持教师开展传播知识的教学型学术研究,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评估标准。建立教学型(含实验系列)教授单独评审制度。 全国高校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科研指标轻教学质量指标的现象,对教学一般只要求完成额定学时,对质的要求未能充分体现,致使许多教师缺少教学专业发展的理念和动力。因此,学校要以标准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使教师重视开展传播知识的教学型学术研究。 16.实施“两课”教师和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研究制定辅导员、班主任职业标准。努力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设以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体的言传身教育人,以干部和职工为主体的管理服务育人环境。 要做到“以生为本,德育优先”,就要不断提高“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人员也承担着育人的责任,学校里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培养质量,学校需要营造形成教师投入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的全员育人机制和环境氛围,形成育人共同体。 17.加强教学过程规范管理,制订和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和规范、考试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等制度规范。完善教师教学鉴定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完善申诉仲裁机制。 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学校将出台相关制度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高教质量30条中要求高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18.建立健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奖励办法,健全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制度,设立教学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优质教学质量奖”和“我最喜爱的老师”。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通过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以及设立教学奖励项目等措施,引导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学校已经出台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教学鉴定工作实施细则、同行评价实施细则等制度,并设立了“优质教学质量奖”,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目的是使教师以“教书育人”为荣。 四、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资源建设 19.扩展课程规模,优化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结构,分类分层次修订课程标准,建立课程调整退出机制。强化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建设,建设专业特色课程,以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英语教学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各类课程的比例、课程的内容都需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尤其要加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建设,并要凸显我校电子信息类的优势特色。思政课教学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是当前需要推进的两个重点。 20.加大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利用MOOC等现代教育成果,建设一批反映学校特色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微课”,努力创建学校网上教学资源“西电学堂”的品牌,形成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体系。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在当前教育部推行的本科教学工程中,未来五年国家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各类网上课程建设对高校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MOOC、微课等,未来高校拥有网上开放课程的数量将会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及特色教材也是反映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学校将以“西电学堂”为品牌,加大对精品开放课程和优质教材的建设,建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影响力;同时也将充分利用MOOC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成果,构建出多样化、可选择的大规模选修课程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体系。 21.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实践、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反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受益程度。 近年来国外的MOOC教育模式、反转课堂给我国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受益面,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并吸取国外大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先进经验,学校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2.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学习效果的过程监控,丰富考核方式,建立侧重能力考核的综合评价方式;试行和完善绩点制;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目前课程考核制度大多数只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结果,过分看重分数,忽视了学习过程考核,这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发展的引导。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丰富考核方式,将考试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更加注重学习过程、更加注重体会科学的探索方法、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3.建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制度,建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制度,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的最新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建立规范化的支持学生参加学科和科技竞赛的制度,完善以国际国内重大学科竞赛为标志的多样化校内外竞赛平台,建立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实训实习一体化机制,营造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实习实践育人的环境。 学校将通过建立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制度,充分发挥好科研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内容,使科研活动和成果切实服务人才培养,对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促进作用,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学科竞赛等创新活动已成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完善校内外学科竞赛基地建设的同时,将竞赛纳入课程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学科竞赛制度,逐渐形成西电特色品牌。同时要充分引入企业资源,建立学生工程实践一体化培养机制,以项目为驱动引导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项目、科技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性、挑战性实践活动中去,进一步优化实践育人环境,丰富校园学术氛围。 24.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继续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特色实验室,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联合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专业-学科-科研”一体化、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加强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机制;完善校外实习的保障制度。 用一流大学标准来衡量,学校存在部分本科教学实验设备老化、实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实验室开放度不高、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学校在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重点加强“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突出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原则,建立“专业-学科-科研”一体化高水平实验平台,形成一批专业特色实验室,规范校外实习保障,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同时,将强化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形成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机制;突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完善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优秀实验教学团队,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验内容大纲,重塑西电实验课程特色品牌。 25.加强教育教学成果的总结、示范和推广工作。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需要广大教师潜心钻研教学、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对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推广,形成示范作用。加强成果的总结推广工作可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优化专业结构,强化质量保障 26.坚持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制定各专业质量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专业设置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提高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专业集中度优势。 合理的专业设置,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自身发展的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唯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才更具有竞争力。学校已开始实行招生与专业建设质量、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联动机制,并将开展专业自评工作,使更多的专业向优质品牌发展,对不适应需求的专业实行黄牌警示及退出机制。 27.加强国家、省级和校级的专业综合改革,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特色体系,推进专业认证。推动质量评价与专业认证相衔接。 在教育部实施的“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中,专业综合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程、团队、实验示范中心等多个方面;专业综合改革要求各高校要支持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校实施的“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将在三年内建设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0~15个,同时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将院系质量考核与专业认证有机结合,用认证工作牵引质量体系建设。 28.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管理干部评价等多种形式,形成系统化的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多方位、多层次的评教活动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我校已从学生、教学督导、同行、管理干部四个方面开展了评教活动,并将不断扩大评教范围,用评教结果反馈教学环节,形成闭环,持续改进教学工作。 29.完善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制定学校课程评价指标和专业评价指标,完善本科教学过程的常态监控与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高教质量30条中要求各高校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我校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仍缺乏对学院动态发展的关注,不能完全客观地观测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产出情况;课程和专业也需要完善评价标准,进一步准确衡量课程与专业的建设质量。学校通过调研出台了新的院系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改进课程及专业的评价标准,使本科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30.健全校内质量保障制度,完善校院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高教质量30条中要求各高校“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从2011年起教育部要求各985、211高校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本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使其成为高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我校从2011起已开始发布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从2014年起,学校要求各学院建立年度院级质量报告发布制度,从校、院两级全面反映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状况。 31.开展在校生学习情况调查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与反馈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自我评价、企业和行业评价等制度。 大众化教育阶段,师资力量和管理难以应对扩招所带来的问题,例如缺乏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了解和指导。我校已启动实施了对在校生学习情况调查、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就业质量跟踪反馈等措施,目的是广泛听取学生、社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工作提供参考和反馈信息,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不断提高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六、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业管理 32.构建完善的理想信念与思想教育体系,弘扬“西电精神”,积极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依托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推进以人格教育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实施立德树人就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有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将以国家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核心价值观教育。 33.深入推进分层次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动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全面提升“学在西电”品牌,构建以学涯规划为主线的学生成才发展导航体系。 “90”后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力军,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薄弱,使一部分学生缺乏人生发展目标,对学习投入不足,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只偏重对所谓“正课”、“主课”、“有用课”的学习,而忽视对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并大力推进学风建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弘扬“学在西电”的品牌。 3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创建挑战性学习示范课,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建有挑战性训练的课程,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35.建立本科生学习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实施“新生之友”关爱计划,构建多方协同合作的学生学业帮扶体系。 当前的本科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薄弱,学习自主意识较差,自身心理调试能力也较弱。由于大班授课人数较多,导致教师难以顾及到每位学生,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清醒的认识并把握教育对象发生的这些变化,学校通过实施导师制、助教制、“新生之友”等计划有效加强对学生的辅导,从大学生活、学习方法、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营造关爱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 36.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教育,积极参与“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严格学生日常管理,完善学生管理规范,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响应教育部开展的“三爱”、“三节”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是教育部和国信办联合推出的工程,旨在通过打造校园网优质内容共享、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孵化基地、辅导员工作在线交流等平台,提供大学生在线学习、心理成长、就业创业等优质服务,从而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 37.开展“诚信、担当、向善”为主要内容,创新推动“道德实践在行动”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诚信教育,建立个人和班级的诚信档案和诚信体系。制订考试违纪和考试作弊的界定标准,完善处理学习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规范,严肃考风考纪,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考风考纪教育和违规处理机制。 诚信教育是衡量教育工作水平、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认真做好诚信教育工作,是树立良好学风、校风、考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各类考试中出现的违纪、作弊、学术不端等问题,都与诚信教育工作薄弱、违规处理机制不完善有关,因此我校将大力加强诚信教育并完善违规处理机制。 38.推进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和淘汰制度。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供足够的柔性、灵活性是大势所趋。学生自主选课和弹性学制的目的就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推行弹性学制需要有配套完善的学籍管理和淘汰制度。学校还将继续研究和推行学分制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39.完善转专业制度,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以生为本”已成为很多高校发展的理念。建立转专业制度以及相应的专业准入转出标准,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做到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校于2013年出台转专业制度,允许学生通过努力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期学校还将继续完善此项制度,加大转专业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 40.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加强学业过程管理。 学业预警机制能对学生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也体现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校一直以来重视学业预警,对督促学生学习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仍需细化相关措施并进一步完善制度。 41.建立以学习成效、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奖助体系,健全资助育人体系,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精细化。 奖助体系是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加强综合素质,学校将建立以此为导向的奖助体系。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有利于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42.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基层和国家需求,完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健全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服务,健全就业、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多年来,我校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未来学校还将继续加强并完善就业相关服务与机制。 七、深化试点改革,增强国际合作 43.不断改进招生宣传方式,建设有效的优质生源招生体系。改革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选拔、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的学生。建立招生计划与培养质量、社会需求、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应重视生源质量。高教质量30条要求高校要“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的学生。”近年来,我校的录取分数线屡创新高,生源也较为稳定。但招生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全校参与本科招生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特殊类型人才选拔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如何在越来越多省份实行平行志愿的情况下争取优质生源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招生选拔机制。 44.加强和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改班”、“祖同菁英班”、“信息科学英才班”、“空间科学实验班”等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校企、校所等多方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适时建立本科教育改革试验区,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培养方案接轨,推进试点学院改革。 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和“科教协同育人计划”,其重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形成高校与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机制可以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动力或助力。高教质量30条中要求高校要“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在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譬如成立了“卓越计划”试点班、国防生“卓越计划”试点班、“祖同菁英班”、“信息与计算科学英才班”等,推动了多种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体系改革的落实不够深入、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等,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加强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形成经验产生示范辐射作用。 45.建立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两大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共享的条件下,使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工作有机衔接和融合,我校提出要实施“3+X”试点,打通本科生高年级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培养过程按照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设计和考虑,使优秀的学生可以实现贯通式培养,提高培养效率。 46.实施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授课计划,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资源。 近年来,我校通过实施“菁英人才”、“引智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了一些国外优秀专家,在授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在引进国外优秀专家来校授课方面还需做进一步探索。培养国际一流的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需要我们引进境外优秀教材、优秀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化的资源库,实现第五届教代会校长报告提出的“国际化引领”战略。 47.启动“国际化牵引行动”,建立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探索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本硕或本硕博连读模式,提高本科生赴海外学习的比例。努力构建具有西电特色的国际化育人环境。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支持中外高校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继续实施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做好高校领导和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作。”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规模和力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后期学校希望加大公派留学项目的支持力度,同时引进国外优秀学者、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国际间交流合作等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培养一批国家急需专业和学科领域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八、持续增加投入,提升保障能力 48.持续增加本科教育教学的经费投入,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资源配置地位。 加大本科教学投入是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的重点内容,校长郑晓静院士也指出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关爱学生成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真正落实到工作中,离不开科学、有力的资源投入。要大力提升我校的本科教育质量、弘扬“西军电”的优秀人才品牌,学校需要在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时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我校今年加大了对本科教育经费的投入,未来计划在3年内新增投入本科教育一个亿,希望以此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确保本科教育的优先资源配置地位,从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 49.努力汲取社会资源,优化教学设施和环境,持续改善学生的生活服务设施;新建体育馆,完善体育锻炼设施。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殿堂,完善的校园设施具有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改善学校办学效益、优化环境育人等作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我校南校区建设2008年基本建成,全校建筑总面积由68万平米增加到185万平米、占地面积由近1000亩递增到4000亩,为百年发展拓展了必要空间。今年,我校实施了学生公寓安装空调工程、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开通学生班车等措施,南校区体育馆项目也获批立项,有效的改善了我校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50.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投入和后勤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校园环境建设和完善的管理服务机制,我校通过推进南校区建设、调整办公用房、保障教师教学用房、促进学院相对集中、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强化等举措,整合了学校资源,完成了办学空间优化、办学效益提高、环境氛围美化。在后勤管理和综合保障方面,通过建设节约、数字和平安西电活动,进一步推动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