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怎成“有钱可提”?——一些知名教授频陷“问题科研经费”透视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姜刚、李放)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劳务费”……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很难与知名教授、研究员等联系上。然而,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公告却显示,两所大学部分知名教授、课题负责人违规使用课题经费,引发广泛关注。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科研腐败案件时有曝出,一些学术权威也因“问题科研经费”不断牵涉其中。那么,科研课题如何变成了“有钱可提”?经费监管存在哪些漏洞? 课题“寻租”煞费苦心 日前,审计署发布2014年第8号公告称,厦门大学两位知名教授因负责的课题组使用与课题无关的票据报销科研经费遭处分,其中一人退回违规报销资金12万元。 该公告一经发出引发广泛关注。按道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规定,给经费分配、使用和管理戴上“紧箍咒”。严规之下,这些学术权威如何从课题中“寻租”? “拿到一个科研课题基本就等于拿到了一笔‘零花钱’。”来自不同高校的多位教师表示,申报课题时,知名教授往往更具“资质”优势,然而拿下课题后,有的项目根本用不完那么多经费,到结题时为了凑够金额,只能东拼西凑“过关”。 由于对课题经费有严格的开支范围,只有相关规定内的发票才能报账,一些知名教授、课题负责人为了“合法”报账煞费苦心,有时甚至“迂”气十足。 山东某高校的两个课题组为套取课题经费,竟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单程火车票1505张,涉及金额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的一半左右。不少网友质疑道:这个课题组是在做科研还是坐火车? 虚报、冒领课题经费,也是一些学术权威“寻租”的手段。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执行院长在负责科研课题期间,编造劳务人员名单冒领“劳务费”。 记者调查了解到,与一些官员成百上千万元的贪腐相比,部分学术权威违规使用的科研经费数额大都略显“清水”,甚至一些教授还认为,“科研经费拨下来,自己分配用一点无伤大雅,这些小钱值得计较吗?” 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指出,近年来查处的科研经费腐败案中,不少涉及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或带头人。正是这种“蚂蚁搬家”式的小贪心态铸成了当今科研乱象,一些教授、专家觉得挪用一点、挤占一点问题不大,然而积少成多最终犯下大错。 粗放管理 报销流程存漏洞 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速20%以上,然而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随着一系列科研腐败案件的曝光,引发了公众对经费管理的担忧。 “课题管理不够规范,在课题研究、经费分配、报销等方面,往往是课题负责人‘一言堂’。”北京某市属高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课题管理存在“重立项、轻监管”问题,课题申请下来后,很多事情都是课题负责人说了算,容易导致私用、挪用经费情况的发生。 经费粗放式管理使一些学术权威违规操作成为“潜规则”。记者调查了解到,教授等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大都希望含金量高的课题能带来更多经费,然而一旦批下来,就必须把钱花完,否则就会影响下一年课题申报。 财务报销流程存在“漏洞”。一位教授坦承,到财务部门报账时,若遇到麻烦,一般通过技术处理有票大多可以“通融”。 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助长问题经费的发生。记者咨询多家高校教师获悉,这些高校虽然对经费管理制定了操作办法,但不少在执行中容易大而化之。对违反经费管理规定的惩处,有的是进行“内部通报”,有的要求课题负责人把违规资金退回了事。 “好钢”用在刀刃上更需全程监管 去年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这表明惩治科研领域腐败任重道远。 记者梳理多起案例发现,对当事人处理轻重不一,有的因贪污、挤占课题经费被判刑,而有的仅被处以行政警告处分,并责令将违规资金一退了事。 “惩处力度不足、弹性空间大使得违法成本低,是问题科研经费屡有发生的原因之一。”山东舜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潘昌新认为,课题经费乱象备受社会诟病,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巨额浪费,也使得科研成果质量缩水。 针对课题管理“重立项、轻监管”问题,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表示,要遏制“只管拨钱,而对效果不闻不问”的做法,整合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力量,确保经费公开、透明、高效使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建立全程监管机制。 曾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研究的周华认为,为避免变相逼学术权威“造假”,可根据贡献程度,对科研人员实行公开奖励,让科研资金释放出更大效应,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力。
专家还认为,应建立科学有效的经费评价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价机构,全程对科研过程和成果进行考评,并根据结果对课题经费适当调整。 科研经费何以沦为某些人的“唐僧肉”?2014年03月11日 作者:夏余才 来源:红网此前,因为科研资金的使用问题,一批研究人员被查处。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孙宪忠表示,科研人员有一些是很无耻的,让科研人员脸上无光。竟然有的拿科研经费到韩国去给情妇美容。(3月10日《京华时报》)如今在我国,但凡涉及金钱的,似乎无不存在贪腐行为。所以说,还没有哪个领域是干净的。因为也还没有哪个领域能彻彻底底和金钱没有一点关系。便像《红楼梦》中所言,只有门前的石狮子是干净的。其实,就是门前的石狮子也不干净。石狮子花多少钱买的,里面有没有回扣,是否有偷工减料行为,这些我们都清楚么?只要它是花钱买来的,里面就可能存在诸如提成等贪腐行为。 而我们的学术腐败,不次于其他领域上的腐败,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知识分子,也许表面看上去是斯斯文文或衣冠楚楚,实质上则是一肚子的男盗女娼。在贪腐方面,丝毫不比他人逊色。他们为了弄到科研经费,也是明争暗斗;弄到了科研经费,却又是肆意挥霍。正如中国社科院西部地区某研究所某研究员表示,科研经费怎么花,实际上都是公开的秘密。 也就是说,只要科研经费下来了,随便拿来花都已经成了“明规则”。可见一些人或单位申请科研经费,并不是真正去做什么科研,也并不是为了科研而去申请经费,恰恰是为了自己需要花钱了才去做所谓的科研。科研就是一个借口和名义,无非是个人或单位发财的捷径罢了。只要钱到了手,我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用到哪就用到哪。这样一来,科研经费就变成了“唐僧肉”,谁都想要,谁也都想吃上一口。 比如在申请项目时,有些人具有申请资格,只要挂个名,什么事不干就能挣钱,有的学校还允许某些院士从经费中直接提40%的现金。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还让人惊讶的是,按照有关规定,科研经费中的15%可用于项目负责人的消费。如400亿元的科研经费,15%就意味着60亿元用于个人消费,他们买东西全能报销。 这种规定,无异于纵容了某些人将原本用于科研上的费用转化成了个人消费。也难怪,在学术界人人都想申请科研经费,人人都梦想着通过科研经费来大发其财。至于事后的验收,也是草草的不了了之。由于根本不存在监督,过程你完全可以省略。只要你事后给出一个“成果”,也只要这个“成果”符合要求,你的整个科研就能画上圆满的句号。这个“成果”,仿佛发表论文般,随意拼凑下随意嫁接下,弄成有“成果”的样子,便可万事大吉。也正因此,科研上的弄虚作假才蔚然成风,科研上的贪腐也才成为了重灾区。 归根结底,学术贪腐和其他贪腐一样,全程都缺少了公开和监督。由于缺少公开和监督,钱如何花或怎么花,也就无人过问,或大家心知肚明,睁只眼闭只眼一起贪腐。科研经费,不过是假汝之名。反正最后钱都落进了大家的腰包,大家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又何必管什么科研本身呢?而我们科研之落后也就事出有因,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科技强国的目的了。(夏余才) 防科研经费“跑冒滴漏”要靠管理创新
2014年03月11日 作者:刘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