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之惑
时间:2014-04-27 19:11来源:《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0 作者:王怡波 点击:
对于本来就处于办学弱势的高职院校,大家为何仍惯于用有色的挑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诸多高职教育者努力探索出来的教育道路,大家为何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地“挥出乱拳”;高职教育者付出的苦心,赢得理解支持为何如此不易……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顶岗实习中。

    徐敏摄

 

    身为高职院校一把手,姚和芳一直致力于关乎所有学生未来命运的“大事”——被称为校企合作起点的“顶岗实习”。

    对于顶岗实习的必要性,姚和芳从未感到过困惑。直到不久前,一封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南铁道职院”)顶岗实习充满质疑的信,引起一些媒体关注,身为院长的姚和芳才意识到,就算到了现在,“屡建奇功”的顶岗实习仍然会遭遇如此多的不理解。

    她开始有些困惑:对于本来就处于办学弱势的高职院校,大家为何仍惯于用有色的挑刺的眼光去看待;对于自己和诸多高职教育者努力探索出来的教育道路,大家为何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地“挥出乱拳”;高职教育者付出的苦心,赢得理解支持为何如此不易……

    但她很快从困惑中走出来。这个样貌带着典型湖南人小巧特征的女院长,有着与外形不甚相称的强大气场,她开始重新梳理自己掌管的湖南铁道职院,5年多来力推顶岗实习的种种遭遇与得失;重新审视市场与学生这一对越来越难双向满足的矛盾;重新面对萌生的种种关于高职教育的困惑。

    最终,在企业重要岗位干过7年的姚和芳得出一个结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而真正高质量的学生应该是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她坚信,培养被需要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责任,而顶岗实习,仍是不可替代的培养方式。

    至于外界对顶岗实习中诸多细节的质疑,姚和芳说:“我愿用自己的实践来解惑。”

    革新与坚持

    十分之一,这是常态下湖南铁道职院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比例。这所共有近万名学生的学校,每期都会派出800~1000名学生,分赴各个单位各个岗位实习,为期3个月。一年4期,从不间断。

    形成如此规模和运转效率的顶岗实习制度,学院下了很大功夫。

    2004年,学院在个别专业试点顶岗实习,2007年,开始在所有专业推行。而推行之初,顶岗实习便遭受来自包括家长、学生和社会各方的质疑甚至反对声。

    “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到学校上学,还要去外面实习?这还能不能学到东西?”后来的事实证明,姚和芳所坚持的革新,为学校和学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事实上,除了湖南铁道职院,许多高职院校近年都在推行顶岗实习制度,但湖南铁道职院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设计模式上的特有革新,一直备受业内认可。

    有中央媒体的报道就曾这样评价道:“作为首批立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的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实现了学院、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四方共赢。”

    姚和芳这样总结摸索出的与众不同的革新——

    管理理念上做到严而有爱。实习过程中,学院有带队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全程陪同,努力保护和维护学生权益,但并不溺爱,严格要求,做到大爱无声。

    保障顶岗实习安全有序地进行。依据ISO9000质量体系,建立4经4纬多结点的顶岗实习制度体系,使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死角。

    细化现场管理。一是建立分别由学院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企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导师、生活导师和企业导师的“三导师制”;二是建立学校和企业为主体的“双主体育人制度”。

    依据危机干预机制,强化危机管理。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初的“不适应期”、第一次拿到工资的“兴奋期”和顶岗之末的“厌烦期”三个不稳定期,以及如“生病、冲突”等个别危机等采取全方位管理,以预防为主,全程监控和跟踪。

    谈起这些革新,姚和芳显得信心满满。革新为这所高职院校带来了越来越受到的关注,光环一直伴随着湖南铁道职院探索顶岗实习教学道路的过程,它的革新,也成为许多其他高职院校效仿的样本。

    质疑与出路

    然而,光环笼罩,不时出现的质疑声让姚和芳越发保持冷静。面对质疑,她选择直面,并用最终的成效来证明顶岗实习的教育价值。

    在湖南铁道职院,姚和芳的办公室是最好认、也是最好找的地方,有时学生有困惑或者感想,都会直接跑到她办公室里倾诉一番。

    问题了解得多了,姚和芳甚至想系统地写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一下现在高职院校的定位和高职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成长。

    细化开来,姚和芳要面对的具体问题有很多,其中最容易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顶岗实习常常遇到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一致?

    甚至有人会搬出教育部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中第四条规定:“顶岗实习应当按照育人为本、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有人以此来逼问学校——为什么学生学的是管理,而去顶岗实习时却在一线车间岗位?

    对此,姚和芳则认为,学校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从基层岗位锻炼起,“不可能所有学生一到某个单位,就能到管理岗位上,因为是要顶岗,是要负起岗位职责的,基层的岗位才是学生成长的起点”。

    专业,在姚和芳看来,这个词有狭义广义之分,有些人认为,专业就是指具体的技能,“但事实上,专业素质的培养更多时候是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意志品格的磨练、培养,这也是专业培养的重要部分”。

    而且,通过细致的调查,姚和芳发现,自己的这一理念是深受企业认可的。

    姚和芳援引美国洲政府联合会政策研究中心(NGA)2011年一项对企业的调查。在这个调查中,这些大企业对人才质量要求进行了“按照重要程度”的排序。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职业精神(守时、时间管理、职业态度),其次是自我导向,主动性,而一直到第20位才是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和设备知识。

    同样的标准也适用于中国。2009年,一家测评公司对中国企业人才进行测评发现,78.6%的企业首先考察企业人才的个性特征,其次是态度/动机(68.7%)、智力能力(66.7%)、价值观(66.3%)和职业兴趣(51.5%)。只有不到1/3的企业会优先考察人才的技能。

    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为了使本来就属于就业弱势的高职学生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姚和芳坚定地认为,要培养高质量人才,一定要先培养包括吃苦耐劳、扎实稳重、乐于学习等在内的职业精神。

    这也成了湖南铁道职院在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时,重点考虑的指标。“这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地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具备就业竞争力。”姚和芳说,这才是高职院校的出路。

    有时候,学院的学生会自己去联系顶岗实习的单位,而校方会按照严格的规范,详细地考察那家单位的资质、工作环境、具体岗位,等等。“我们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去顶岗实习的安全,但同时要保证实习的质量,不能让有些想舒舒服服就实习完的、不敢吃苦的学生,舒服几个月,误了自身的成长,误了日后的就业”。

    现在,学院以高质量顶岗实习闻名于相关企业。“没到新顶岗实习季节,都会有一大批企业抢着要顶岗实习的学生,但我们都会仔细筛选,一定要为学生选好既能锻炼能力,实习物质保障也较为充分的单位。”姚和芳说。

    姚和芳介绍,大多数出去顶岗实习的学生,每个月能拿2000多元,“我们要求企业对待实习学生同岗同酬。当然,经过考核后可能比正式职工拿得少,这很正常,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

    理解与拥护

    越来越多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转向现在对顶岗实习的理解与拥护。

    “现在,很多毕业后的学生都很感激学校,会回来跟老师一起吃饭。”姚和芳说,吃完饭结账时,学生常常抢着付钱,他们的理由是:毕业后工资大多超过老师。有时候,学生会半开玩笑地揶揄老师:“您挣的钱那么少,我来吧。”

    姚和芳统计了2012年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平均每个人有3.1个工作机会”。这种甚至远超许多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令姚和芳感到很自豪。

    自豪的同时,姚和芳感到了自己坚持顶岗实习教育的必要性。“很多同学都在顶岗实习中成长了很多,他们学会吃苦,学会从小事做起,学会认真对待每一份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工作,这令他们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姚和芳说,甚至有时候一些大二学生参加完第一次顶岗实习后,企业就会找学生谈话,请他们第二年毕业后到他们那儿去工作。

    至于每个湖南铁道职院大三学生都会享有的预就业顶岗实习,最终留在实习单位工作的比例高达80%~90%。

    “实习中,难免充满艰辛;工作后,才知道所学珍贵。”一名学生毕业后这样感叹道。

    出类拔萃的就业能力,使得很多学生、家长逐渐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而大多数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在实习中总结自己的所得与成长,并喜欢上学校的这种培养模式。姚和芳介绍,每个学院学生三年大学时光中,至少要完成两次顶岗实习,每一次,他们都会有远比课堂丰富的收获,“这种收获是他们就业和一生的宝贵财富”。

    一名学生在实习总结中写道:“通过此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真谛。”

    另一名来自电气系的学生则更具体地表示:“实习虽然很艰辛,但是,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初步了解了社会,更让我们懂得,不管将来到哪里工作,都应该脚踏实地,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最终的理想就业,验证了这些学生的感受,也验证了顶岗实习的意义。“酸甜苦辣都尝过。顶岗实习从推行之初的异议、质疑、不理解到现在普遍被家长、学生、企业认同和推崇,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姚和芳说。

    在姚和芳看来,这种教育方式,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中寻求的一种突围路径,事实证明了这种突围的阶段成功,但是,“突围还远没有结束,我们还要在摸索教育方式上,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手记

顶岗实习的“纠结”源于社会偏见

 

王怡波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03日   11 版)
 

    顶岗实习是“纠结”的。

    从高职教育者来说,顶岗实习无疑是他们经过摸索出来后认为能够更好实现校企合作的出路;对学生来说,顶岗实习意味着经过一段时间校园生活之外的磨练,痛苦却能从中获取成长,又爱又恨;对企业来说,顶岗实习既是生产旺季时解决紧缺劳力的一个可靠办法,又是为企业培养能吃苦、善学习的未来员工的准就业培训;对旁观者来说,顶岗实习究竟能不能让学生学到东西、是不是在滥用廉价劳动力,这些疑问总是挥之不去。

    媒体常常以道德的大棒质疑职业院校的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廉价劳动力、被实习等。这些敏感词语套在职业院校推行的“顶岗实习”身上,常常能挑动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办学者由此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格外谨慎,甚至应付了事,应了一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办事才没有事”。

    顶岗实习被办学者又捧又忧,“纠结”现状可见一斑。

    其实,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就会出现诸多不一致的观点。就高职院校来说,第一目标可能只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然而,从高职学生来说,不仅学历上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有着天然的劣势,从高考淘汰过程中又隐藏着另一层逻辑——这些学生不够“优秀”。显然,这使得他们被社会需要的程度大大打了折扣。

    于是,高职院校开始想尽各种办法。顶岗实习作为其中一个经他们验证效果明显的方法,受到很多高职教育者青睐。这种教育的方式,显然与人们印象中的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学生不再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学习着知识、技能;也不是在各种设施齐全的实验室里,印证着一个个科学真理;甚至不是到田间地头做各种与社会交融的社会实践;而大有可能是在各种企业的各种基层岗位上打磨。

    这种教育显然使人难以理解,于是就产生了围绕这一话题的各种争辩。但与高职教育者交流后就能体会,对于教育者而言,这样冒着被不断质疑风险的教育手段用心良苦。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生对此的态度当然也会有差别,有的学生成长了,有的学生则在不断抱怨中原地踏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经历过顶岗实习,这些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估计已经普遍超越了许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为了就业,为了培养企业最为看重的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顶岗实习从效果已然证明了存在的意义:每个学生手握几个就业机会,顶岗实习功不可没。但围绕这一话题的纠结,要完全化解,仍相当不易。毕竟,在大的教育环境中,如果对高职教育的偏见存在一天,高职院校探索的每一种教育方式,就必然要遭遇“纠结”。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