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有热情瞎添乱?——组织志愿者开展系统培训
北师大在2011年发起一个叫“志愿服务超市”的体验项目,由白鸽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同学介绍30余个志愿项目,吸引大家“像进超市一样自由挑选”,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志愿服务。
“轰轰烈烈地办了两三年,特别热闹,还获得了海淀区优秀志愿项目奖。”燕雨说,“但后来我们发现,让缺乏系统培训的‘散兵’体验式地参加志愿服务,对被服务方来说是很大的伤害和不尊重。”因此,这个项目被取消了。
“空有一腔热情”、“帮不上忙反而添乱”,这是社会对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的负面评价,也正说明系统培训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岗位培训越发规范。“大型赛会做得最好,毕竟有充足的资金、专业的培训。”张晓红说,“把大型赛会的经验运用到日常志愿服务中,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志愿服务的岗位培训分为通用培训和专业培训。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每年招新后,人力资源部会对新成员进行通用培训,包括志愿服务的历史、功能价值、基本礼仪、协会知识等,然后由支教、环保、社区等各部门进行专业培训。职能部门也有自己的“课程”,如宣传部门培训如何使用图片和视频软件,外联部门培训如何与其他高校及媒体打交道。
一些相对简单的服务项目,不需要特别专业的培训,但说明注意事项也是必不可少的培训环节。例如,在海淀区三义庙社区“快乐三点半”课后托管中心的墙上,就贴着一张给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提示,如“给孩子的玩具要大,以免被误食”、“饮用水一定要凉至常温才能提供给孩子”、“桌椅边角一定要光滑”……
为了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各高校纷纷创新培训方式,如邀请名人、资深志愿者分享心得,或组织风采大赛,向优胜者赠送小礼物等。
有了“志愿服务超市”的教训以后,北师大更加重视对志愿者的系统培训,燕雨对此很有信心:“除非特大型活动,其他项目我们派出的全都是系统培训过的志愿者,不是有了活动才临时招散兵。”
张晓红说:“系统的培训不单是对被服务者的尊重,对志愿者本身也是一种激励。在培训中了解志愿服务,掌握更多技能,这很重要。”
志愿队伍难维持?——建长效机制避免“被志愿”
“刚开始大家热情特别高,可到学年结束,往往只剩不到一半人,最惨的时候,志愿者全没了。”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志愿者高洋对此很头疼,“可能是我们学校开展志愿活动的气氛还不够好?”高洋疑惑地反问记者。
除了部分志愿者自己无法坚持,不少青协负责人还提到,来自“上级部门”的压力也是让很多志愿者半途而废的原因。一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高校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向记者抱怨:“政治任务太多了!有些活动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去服务,但为了在领导的面前撑场面,就让我们安排大量的同学去。”
这名负责人表示,自己真的很喜欢做志愿服务,但频繁的“凑人数”的任务,很打击青协成员的积极性。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避免志愿者‘被志愿’!”张晓红说,“志愿服务要以志愿者自身的意愿为主,‘有事儿找志愿者’这个说法,很不好。”
张晓红认为:“政府部门或活动组织方应改进与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合作方式,公开宣传、自愿报名,让愿意参加的同学获得消息、主动参加,而不是‘任务式’地压在学生组织身上,‘被志愿’问题就能较好地化解。”
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三分钟热度”现象,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李先生分析,人员流失很正常。首先,志愿服务本来就强调贡献,物质回报很少,其次,不可避免有部分人是盲目跟风。他说:“撇开这部分人,如何让真心做志愿服务的学生长期坚持,是志愿服务组织应当考虑的问题。”
在北京几所志愿服务的传统强校,组织者们已经有一些保持志愿者队伍的经验。“项目本身做得好最重要!”燕雨告诉记者,“像我们传统的支教项目,从招募、培训到支教、总结,都做得比较专业了,志愿者很容易进入状态,并与被服务对象建立感情,很多人一做就是4年。”
燕雨自己就是支教志愿者,他的很多“学生”到现在还会用QQ和他联系。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原本成绩中等,去年中考考了全校第一”,说到这里,燕雨一脸自豪。
除了项目建设,团队建设也很重要。中国人民大学青协会长李秉正说:“青协这样的学生组织特别需要凝聚力,前辈带着新人做志愿服务,平时还会交流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感情真的很好,如果是一个冷冰冰的团队,很难想象谁能坚持。”
志愿者付出谁证明?——完善认证评价体系是关键
很多大学生多年坚持做志愿服务,不求回报,也没有记录的意识,直到他们面临申请出国、保研需要志愿服务证明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付出无法被证明。“志愿服务时间”这一概念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使志愿者的付出和贡献有了可以衡量的指标。
团中央早在2002年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就明确将志愿服务时间作为志愿者评选表彰的指标。如今,已经过了10余年,这项工作在北京各高校青协开展得如何?
直到近几年,中国传媒大学仍然在用纸质形式记录志愿者工时,高洋苦笑道:“志愿者需要服务证明的时候来找我们要,哪还找得出来。”
北京大学建立了志愿者服务数据库,“但说实话效果不好,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换届之后新上来一批人又重新弄,没有持续地做这件事。”林靖欣说。
“所以说要鼓励大家在志愿北京平台上注册,这个平台可以为注册志愿者终生保留服务记录,不会因为换届或者毕业,志愿服务记录就断了。”志愿北京网站负责人王虎说,“北师大在这方面做得最好,他们有专门的认证服务部门,每个月收集志愿者服务记录,统一上传。”
记录时间是一方面,记下来有什么用,又是另一个问题。很多大学生不了解记录工时的作用,所以还不够重视。
目前,北京市星级志愿者评定主要就是依据服务工时记录。此外,许多学校评优、评奖学金、保研、申请出国也需要志愿服务的证明。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许多高校有2-3学分的实践课,不参与实践不能结课,而在北京联合大学,没有达到一定的志愿服务时长不能毕业。
可以肯定的是,志愿服务认证评价在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或与升学、求职直接挂钩。教育部于今年年初指出,要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名青少年在学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其实,认证计时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例如,在我国台湾地区,许多社会公共政策会向志愿者倾斜,比如去公园,达到某级的志愿者可以免票。张晓红说:“虽说志愿服务不求回报,但认证计时一方面是对自己经历的见证,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见习记者 唐琪)
【新闻链接】
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和市地州盟、2763个县市区旗,以及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了较完善的组织体系;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向社会提供了6.9亿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2014年2月26日,中央文明委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其中包括“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建立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10条具体意见,要将“献爱心”常态化、制度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013年11月,《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重点修订以下内容:一是根据实际界定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概念和志愿服务领域;二是增加志愿者精神、服务日等内容,突出志愿者标识、志愿者誓词等内容;三是强化志愿者权益保障相关规定;四是完善志愿者激励措施。
《中国教育报》2014年3月3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