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教育部对哈理工MBA考试作弊事件做出严肃处理
时间:2014-03-03 08:20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教育部网站 点击:
1月12日央视报道,个别培训机构在2014年MBA招生考试中,通过考前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传送考试答案等方式组织考生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进行作弊。

教育部对2014年MBA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作弊事件做出严肃处理

  2014年MBA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作弊事件发生后,引发媒体和社会关注。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国家教育统一考试部际联席会议应急机制,并派出工作组赴黑龙江省督办查处工作,要求黑龙江省教育部门会同公安、工商、无线电、保密、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尽快查清事实,严肃查处责任人,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经黑龙江省相关部门调查,该事件是一起社会助考团伙精心策划预谋并利用高科技设备非法窃取国家秘密的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并移交司法机关。黑龙江省教育部门已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给予相关作弊考生取消成绩、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的处理,并已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哈尔滨理工大学相关责任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校长、分管副校长进行了处理及问责。 

  这一事件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教训深刻,暴露出哈尔滨理工大学考试招生工作组织领导不力,监督管理薄弱;有关工作人员政策意识淡薄,有章不循;个别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缺失,违法参与助考活动。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这一事件,教育部决定: 

  一、报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撤销哈尔滨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二、2015年起核减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三、责成黑龙江省教育部门督促哈尔滨理工大学深刻检查、切实整改,同时全面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工作,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教育部强调,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团伙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于考试招生组织管理不力、违规违纪等行为,将一律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教育部要求全国考试招生系统和各研究生招生单位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强化考试招生组织领导,加强人员管理,严守国家法规,严肃工作纪律,切实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哈尔滨理工MBA考试作弊事件犯罪事实基本查清

www.jyb.cn 2014年02月10日 作者:潘祺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哈尔滨2月10日电(记者潘祺)记者10日从黑龙江省公安厅和教育厅得到消息,经公安机关侦查,“201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试作弊事件”犯罪事实基本查清,初步认定本案是精心策划预谋并利用高科技设备非法窃取国家秘密的案件。

  2014年1月12日,有媒体报道称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出现通讯工具作弊事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这一事件高度关注,黑龙江省教育厅于12日派出调查组进驻哈理工迅速展开调查。13日,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立案侦查。经公安机关侦察,犯罪事实基本查清。初步认定本案是精心策划预谋并利用高科技设备非法窃取国家秘密的案件。

  根据犯罪嫌疑人交待,哈理工MBA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某某,以非法牟利为目的,伙同哈尔滨市南岗区太奇考研学校刘某某,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佟某某、付某,北京九州万家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高某某、北京明德尚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薛某某等人共同组织实施。由犯罪嫌疑人周某在开考后,从不法网站获取答案用于作弊。目前,共抓获包括王某某在内的犯罪嫌疑人9名,涉案资金约150万元,收缴作弊器材90套,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据黑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查发现哈理工存在违规与社会办学机构合作、违规到异地确认考生资格、个别监考人员未严格执行考务工作规定和MBA教育中心管理严重失控的问题,将暂停哈理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考点工作,对事件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正在履行工作程序。

  黑龙江省招考办正在积极协调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相关部门,对参加此次考试的考生试卷进行技术鉴定,对存在作弊行为的考生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无作弊行为考生的正当权益不受此次事件影响。

严惩考试舞弊中被“打理的人脉”

www.jyb.cn 2014年01月14日 作者:陈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

  新年伊始,哈尔滨理工大学曝出MBA考试作弊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新消息显示,哈理工MBA中心主任被停职,该校2015年MBA招生工作也被停止。随着教育部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终将“水落石出”。拨开事件的层层“迷雾”,最应被解答的疑问或许在于,究竟哪些人构成了培训机构口中那根被“打理”的“人脉”,而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考试作弊事件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如此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诸多美好事物的期许:包括MBA考试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衷是为国选才,代表着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而“考试”这一形式本身,更寄托着万千学子对公平公正的期待。但出现在哈理工考点外的“神秘电波”,却将这些“底线”一一击穿。

  培训机构本是传授知识的场所,高校是无数学子眼中神圣的“象牙塔”,而教师更是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此事件中,三者却以一种吊诡的方式相结合。随着哈理工校方承认有违规行为,学校MBA中心主任被停职,一连串的“问号”也随之而来:培训机构花费巨资用来“打理”的人是谁?高校教师为何会出现在培训机构现场接受报名?考题是被谁泄漏的?答案又从何而来?考场内为何考纪不严?校方为何对一系列违规之举“视而不见”?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整个事件严密的操作环节中,“关系”的“魅影”无处不在。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各类考试中出现舞弊事件已非个案。作弊事件屡屡发生,作弊手段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花样如何翻新,作弊无外乎考前保密和考场纪律这两个关键环节出了问题。种种事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导致的工作失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手握考试资源的人以权谋私,与场外因素“里应外合”,成为作弊行为的“保护伞”。因而,要根除考试作弊毒瘤,必须斩断隐藏在“考场内”的利益“黑手”。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MBA招生工作已被叫停,但对其它高校和全国性考试组织者而言,这一事件更应成为一个警戒和一次整顿的契机。严肃考风考纪,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剪断那些被利益“打理”的“人脉”,或许是一些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陈晨)

清理作弊,重在铲除不诚信土壤

www.jyb.cn 2014年01月14日 作者:高世鹏   来源:红网

  在MBA招生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组织部分考生在考试中作弊。对此,黑龙江省开始专案调查,停止该校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教育部昨日表示,已派工作组开展督办查处工作,将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况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1月13日《新京报》)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考试作弊手法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从传统的递纸条到无线电发送,不一而足。如果仅仅通过考试前媒体暗访,考试中加强检查,考试后严加惩处来遏制作弊,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作弊手法更加组织化、隐秘化、高科技化。笔者认为只有及时铲除不诚信的土壤,才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关键。

  从社会环境来说,目前中国的道德水平持续下滑,不诚信风气令人堪忧。姑且不说那些贪官一边大讲仁义道德、风清气正,一边大把收钱,并将之存到国外。单说象牙塔内的不诚信情况,大学教授深陷论文抄袭门,院士评选不比学术比贿选,硕士导师潜规则女研究生等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我们研究生招生考试独善其身?仅仅靠“隔墙扔砖”式的查处是不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从学生自身来说,由于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的各项水平均呈下滑趋势。一是很多大学生在中学生中学时代甚至更早时间就有作弊的经历,对于这种不诚信的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二是对于学习不好、又没门路,可是又想继续混MBA学历的学生来说,高科技作弊无疑就是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偶有的事后严惩能让这批怀着侥幸心理的学生放弃作弊么?只有将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他们将学习劲头用在平时,以作弊为耻,以诚信为荣,才能将作弊风气扼杀在摇篮里。

  笔者认为,考试作弊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鼓励抄袭”的土壤,存在劣币追逐良币的环境。要改变考试作弊现象,一是要建立健全关于处理作弊行为的规章制度,在考前考中考后严查考试作弊情况,并通过法律手段斩断考试作弊利益链,把那些扰乱考试秩序的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二是要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通过建立维护诚信的制度环境,铲除不诚信的土壤,让不诚信的人有完善的制度制约,让国人树立起诚信观念,拒绝“比坏效应”。(高世鹏)

考研产业链上何以“苍蝇扑脸”?

www.jyb.cn 2014年01月14日 作者:邓海建   来源:人民网

  今年1月4日、5日,全国有172万名考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这其中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开考一个多小时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考场,出现了“神秘电波”。此后被证实,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涉嫌通过考前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传送考试答案等方式,组织部分考生在该考点作弊。

  4.8万元“包过”、上百人瞒天过海、各种作弊工具武装到牙齿……很难想象,这是严肃权威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现场。在这里,作弊已经成了明码标价的产业,串联起了寄生其间的枝枝节节。严苛的审查环节、彪悍的监督技术,一应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作弊产业中或者沉默失声、或者形同虚设。

  商人逐利,无甚可说。只是,职能环节的失守,监管作为的阙如,依然让人如鲠在喉:譬如这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声称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合作。于是,本应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进行的现场报名,竟然真的挪到了智恒知这家培训机构里进行,三个自称是哈尔滨理工大学MBA中心老师的人也出现在现场,而最终的结果是——这家机构的学员都拿到了MBA的准考证。有钱,有关系,有“合作”,规矩与秩序都可以轻易被篡改。如此明目张胆、如此无惧旁人目光,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能量?

  据报道,黑龙江省已开始专案调查,停止该校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教育部日前表示,已派工作组开展督办查处工作,将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况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值得反思的是:一所高校,在作弊产业链上如此魅影重重,要不是媒体记者深入暗访,不知何时会惊动监管者的关切目光?按照培训机构的做派及说辞,这显然已经不是初来乍到的“小试牛刀”,那么,今日因舆论监督而曝光的不堪,在过往的考试中究竟有没有翻版?若是交易得逞,4.8万元买来的研究生学历,会为中国的精英教育带来怎样的涟漪效应呢?

  1月7日,甘肃省教育厅通报,在刚刚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当中,西北师大保卫处的人员在考点周边巡逻的时候,发现有3人利用无线电设备,为正在考研的学生发送答案;2013年,媒体称湖北包括钟祥、天门、仙桃在内的多个县市,已形成高考作弊产业链,因“监考太严”,湖北钟祥市第三中学艺体高考考点,部分考生和家长“围堵”甚至殴打监考老师……我国法律中虽没有“考试舞弊罪”,但此类国家正规考试都属于国家机密,帮助考生作弊,在考场外送传呼机、对讲机,都构成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其他主体还可能构成渎职罪等。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背后,会否是法律太过面慈手软?

  考研产业链上“苍蝇扑脸”,已经不是培训机构一手遮天的故事了。彻查其背后的贪腐渎职,是揭开诸多“包过”真相的唯一钥匙。(邓海建)

中教评论:挖出MBA考试作弊黑色利益链

www.jyb.cn 2014年01月14日 作者:王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1月12日央视报道,个别培训机构在2014年MBA招生考试中,通过考前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传送考试答案等方式组织考生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进行作弊。对这一恶劣事件,全社会震惊,有关部门已就作弊事件展开调查。

  央视在报道作弊事件时用的是“考场外的神秘电波”这样的标题,但看完这期节目,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期待——需要深挖的不仅仅是考场外的“神秘电波”,还有“神秘电波”背后的众多组织者和参与者。

  追根溯源,应该先从最容易找到的线索入手,首先需要相关部门调查的就是这些培训机构哪里来的神通,能在考试进行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就拿到考试答案并进行无线电传递。要知道,MBA考试的试卷在保密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想在试题的出题和运输发放环节钻空子泄密非常困难,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进入考试时间试卷被发放后出现泄密,对此,考试组织部门以及试卷保密组织者很难推卸责任,所以当务之急是首先查清考试题是在哪个环节被泄密,是内部有人故意向外泄题,还是有“枪手”替考将试题内容通过技术手段发到考场外,这些需要公安刑侦部门采取技术手段来确认。

  全国性的统一考试,现在基本上都会采用无线电屏蔽手段来阻隔手机信号以及各种其他无线信号波段,以此来防止一些人利用技术手段作弊,为什么在这场考试中,不止一个“神秘电波”在传递答案?为什么不见相关部门的监测和阻截?而且考试到了下午场次,连考场内的手持安检都成了摆设,如此松懈和疏忽,是不是也需要有人对此负责?

  同样还需要深挖的是,为什么那么多考生会对这些培训机构“保过”的承诺深信不疑,是之前这些培训机构有过“辉煌战果”,还是我们的考试作弊惩处措施缺乏有效性、威慑性?这么多的考生把通过考试的希望寄托在高额收费的培训机构,并且携带作弊设备进场考试,这最起码说明在一些考生眼里,作弊的风险远远小于通不过考试的成本。

  其实,类似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这样教考生作弊的培训机构不在少数,为什么这样的机构能常年生存且很有市场,各种“保过”的小广告给出了答案——建立在充分市场需求之上的各种考试培训机构。

  此次媒体曝光的MBA招生考试中的作弊方式主要是通过电波来传递答案,对于作弊方式而言,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值得我们深挖的,是如何斩断由部分学校相关人员、培训机构、考生等共同组成的黑色利益链。

  从此次作弊事件中,我们应当反思,在今后的各类考试中,应当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更加强有力的约束。

  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已经明确表示,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团伙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对作弊事件涉及的教育系统机构和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我们相信,有了主管部门的坚决态度、有了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媒体和公众的充分监督,真相一定会水落石出。(王永)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14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