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考研族调查:为什么要挤这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时间:2014-02-20 09:27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点击:
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一职难求”的当下,研究生,考还是不考?考研族又为了什么走上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记者展开了调查。

考研族调查:为什么要挤这千军万马的独木桥

 

2014-02-08 09:27  来源:人民网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大幕即将拉开。此时,成千上万的考研人还在低头苦读,为自己加油打气,希望可以在考场上多得几分。记者走进一些大学校园观察,发现在图书馆、教室、走廊、操场,学校的各个角落皆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前不久,教育部公布了“2014年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的消息,一时间,就业这一本就“敏感”的话题再次被人们热烈讨论。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的是,今年的考研人数并没有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直至现在,教育部依然没有公布2014年报考研究生的总人数。那么,在就业压力如此之大、“一职难求”的当下,研究生,考还是不考?考研族又为了什么走上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记者展开了调查。

  投身热爱的专业,坚持“小事”成理想

  大学本科我学的是工科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一家对口的事业单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应这份工作,当年的“文学梦”又开始浮上心头。一边是稳定体面却并不喜欢的工作,一边是前途未卜但自己热爱的专业,我权衡了很久,还是决定报考某校的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

  跨专业考试,缺乏经验,努力不够,导致第一年失败。继续找工作还是坚持初衷?我思考再三。我渐渐意识到考研关系到我的人生道路的走向。回家过年时,老迈的父亲旁敲侧击地说了好几次类似“父母老了,不能赚钱了”“家里境况越来越差”的话,家里迫切需要我的支撑。但是回头继续找工作,意味着一年的时间白白浪费,也意味着我之后的路又要重回老路。种种“理由”让我决定咬牙再坚持一年。第二年考研非常艰难,没钱用、没地方住是摆在眼前的最头疼的问题。

  可以说是天无绝人之路吧,在我成为一家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后,生活费有了着落,也终于结束了馒头就咸菜的生活。又因为同学宿舍空出来一张床,我偷偷摸摸住进去,成为“黑户学生”。破釜沉舟,一切倒变得简单。第二年如愿以偿被录取。

  说实话,我在考研之前就了解过,我们专业求职比较困难,但是我还是决定义无反顾,因为我就是想为我所热爱的专业拼一下,为自己的理想搏一回。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读热爱的专业,不是最快乐的事情吗?现在流行一个词—“重走青春路”,我就是这样。

  这个学期我开始了求职之旅,求职路上的重重困难,身为男生,在求职中处于“有利”位置,而我遇到的困难则是因社团活动、实习经历少,屡屡受挫。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研究生三年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我的学业上,读书、写论文占据了我大多数的时间,而实习少的问题,在学校体现不出来,但找工作时这个短板太明显,用人单位主要是以你的实习经历为主,而成绩则是辅助。所以,这种学业和求职的脱节,是我们研三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问题。

  读研有用,这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我觉得十分有益。我以前有热情、好走极端,但是大范围阅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使我对许多问题抱着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理想和现实必然会存在差距。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句话:不要每天睁开眼睛都想着,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今天要为它做什么?天天抱着沉重的东西,关键还要脚踏实地!我觉得是这样的: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一点小兴趣、小想法,最后可能就是别人眼中的“理想”。

  专家点评

  做自己喜欢做、适合做、能够做的事情

  看到这个故事,我感到很亲切,因为我和这位同学的经历有某些相似之处。30年前,我在一家效益很好的外贸国有企业工作,但我觉得还是读书对我更具有吸引力,于是毅然参加全国高考到大学读书,原来的工资、奖金全没有了,每月除了10元的助学金,还要父母资助、到工厂兼课挣一点讲课费。7年前,我又从一家半机关性质的事业单位离开,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任教。对此,很多人都不太理解,认为我舍弃得太多,但我义无反顾,丝毫也不后悔。人生苦短,最要紧的不是成就多大的事业,而是做自己喜欢做、适合做、能够做的事情,也就是能够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生空间。也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读热爱的专业”。我觉得这是一位有主见的同学,也是一位有勇气的同学。因此,我支持这位同学的选择。放弃了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也许会后悔一时,但是,如果有机会有条件而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能会后悔一辈子。至于说到由于参加社团活动不多,实习经历少而求职不顺,我以为不必太在意。社团活动、实习固然能够给人以锻炼机会,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对知识的获取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君不见有多少研究生名不副实,遭人诟病。我相信,一位人文学科的研究生只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只要具备较强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得再直白一些,只要你勤读书,善动笔,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毕竟,用人单位最终还是要看一位研究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社团活动、实习经历那些浅层次的东西。(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传播学系主任 刘运峰)

  “不知道”的迷茫,无法回答的答案

  每当被问起“为什么考研”时,我就会本能的“不怀好意”地笑,我的“不怀好意”并非轻视这个问题,而是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只能迷茫地说—不知道。

  为何考研也并非我第一个说不知道的问题,很多时候我确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我都不知道。所以在面临选择时,我一次又一次地跟着环境,或者是别人走了下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吧。

  高中三年的“挣扎”,让我考上了一个非常满意的大学。而我的大学四年,可以说真的是“放养”了,在不知不觉、浑浑噩噩中度过。平时上课和学习,抓得不紧,努力不够,大部分的时间还是用来玩游戏和社团活动。但由于所学是文科专业,最后复习期间“加班加点”也可以取得相对过得去的成绩,我没有挂科,但奖学金同样与我绝缘。

  到了大三后段,同学们开始出现分流,有的选择考研,有的选择求职,而我那时就显得非常迷茫了。选择工作,我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选择考研,三年多的“放养”让我没有勇气重拾那种“紧张”的状态。经过室友的“苦口婆心”,我还是随大流地选择了考研,但从内心而言,在初期我还是有些抵触。

  我知道,绝大多数“考研一族”都有着很多辛酸的故事,但是,我没什么故事,付出的并不多。每天我都是跟着室友复习,他们占了哪儿的座,我就奔哪儿去。我的复习时间没有室友那么充裕,但是我报考的是本校研究生,平时上课、学习、考试还是会受到一点点“熏陶”,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小聪明”“小运气”,就换来了研究生的通行证。

  在考研究生之前,我从新闻上看到文科专业不好找工作等新闻,对我来说,它也仅仅是个新闻而已,我从来没有感受过,也没有为此而深入思考过,所以,考研究生对就业是否有利对我基本没有影响,或者说,我就是简单地认为考研肯定会对求职有帮助。

  虽然迷茫,但是三年的研究生,依然带给了我一些“正”感受。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读研阶段压力比本科大,我当然会比本科“勤奋”一些。所以,读研带给我的提高很明显,不管从个人素质还是知识储备,都具有质变。从某种意义来讲,研究生的价值是自身的全方位的提高,很多东西即便是在社会上也无法学到。所以,我建议,不管是否怀揣理想,都应该去尝试考研究生,毕竟它是你人生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梯。

  研三,开始找工作,也遭遇过必须经受的挫折,但是凭借着自己的男生属性、名校本科、研究生学历,在727万大军压境的时刻,我还是在年前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有时候,我在想,这种迷茫的状态并非只是我一个人,迷茫的人,可能只需要按着大部分人的选择来走,并且坚持下来取得成功,结果就不会差。可能我说的欠妥,这也只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专家点评

  意义和答案要自己确立

  纵观这篇自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几个关键词—迷茫,随遇而安,不知道答案,随大流。

  这样的同学还没有想到如何安排自己的未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往往也就容易受别人影响。他们通常患有网络上时常说的“拖延症”,而意志力、毅力、坚持等词距离他们则有一些远。

  有时候,迷茫是一种下意识地逃避责任,不愿承担。对于青少年,这是很自然的,在他们过去的经验里,“责任”和他们的关系不大,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父母的荫蔽下茁壮成长。到了人生的转折点,第一次需要自己承担做决定的责任,这当然会让他们迷茫。然而,须知,责任虽然很沉重,但是承担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深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我想还是不能够完全责怪孩子。浮躁,功利,缺乏信仰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环境有所影响,理想的匮乏导致了社会的平庸。

  我认为,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已经成年的同学们也应该明白,从某种意义来讲,意义和答案是自己确立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如果能够从本科开始就形成自己长远的规划,对自己的当下状态有清醒认识,敢于承担,敢于选择,敢于计划并实践,会收获一个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随大流可能“结果不差”。这个不差,是周围的人认为的不差、社会认为的不差,但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随大流真的能够发现你内心的梦想吗?

  我想,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你可以选择随大流,也可以选择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只是这两种选择的不同结果都需要你自己去承担。

  为了圆一个名校梦

  提起考研,已经是三年以前的事情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研理由,不过我的考研过程很漫长也很复杂。我的故事是这样的,需要从高考那年说起。

  2006年夏天我参加了高考,结果很差劲。然后,抱着一种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心态,我报考了专科。可是那时候我太幼稚,不知道起点和平台的重要性,也没有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可能带给我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我家有个北大高才生的表哥,他说他老师就是专科的起点,然后又从专科一直考到了研究生,现在在北大给他们上课。不知道他说的是真事情还是编个谎话来安慰我,总之那个时候我相信了,而且坚信不疑,从此考研究生成为我的一种信念。

  我认为考研就可以把我头上因高考而损失的光环再抢回来,最重要的是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专科生根本找不到好工作。研究生才是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我高考那年任何学校的研究生学历还都是很大牌的。

  一路走来,我走了很多弯路,我何尝不知道就业的艰难险阻?但我毅然决然地选择艰辛的考研路,就是为了圆我一个名校梦。进入名校,是我一生值得骄傲的时刻,而它带给我的,则体现在方方面面。我则天真地坚信,名校研究生可以为我提供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名校研究生可以带给我精神世界的丰富;做人、做事态度的转变……

  但是当我信心满满地拿着“985”名校的简历去应聘工作时,随之而来的冷水差点把我泼懵了。就业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是你拿着名校的毕业证人家就会给你一份工作。因为同时一起竞争的还有其他的名校,还有那些十分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还有那些回国的海归们。除了自己的研究生学历以外,用人单位还要求你的第一学历,这也就意味着即便你是清华大学或者是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如果你的第一学历不符合要求,那也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录取的。

  找工作期间的众多打击让我开始怀疑我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我用八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六年要走的路。八年的青春啊,太长了!在追求名校梦的这条路上,我或许错过了很多,错过那些在我读研期间适合我的工作,也错过了很多更适合我发展的机会。不得不承认,为此我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回头看,如果本科阶段我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考研对我来说应该不是那么必要。毕竟我只是为了圆我一个名校梦,而当我真正走进、了解名校的时候,我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认为它的金字招牌能带给我好工作,但现实中,并非如此,我现在每天都在焦虑中度过,为了一个招聘单位的简历落选而难受,为了一个面试发挥不好而落泪;毕竟我不能读一辈子书,即便是读完博士,从校园出来还是要参加工作的,对于我这样在学术上没有抱负的学生,可能早参加工作,尽早适应社会才是最当务之急的。

  当我看到跟我同龄的本科生都已经在不错的单位工作好几年的时候我心里就一阵阵的不是滋味,在心里默默地骂自己没用:要是本科毕业能坚持做一份工作,这时早已经是个可以带徒弟的师傅了。

  专家点评

  考研应从“身份提升”回归到“能力提升”

  有人把原因归结为用人单位的“第一学历歧视”,这可能是其中一方面原因,但考研学生自己也必须理性地分析,自己在求学中,除了能拿出一张文凭之外,是否有过硬的能力与素质。

  有一些用人单位为自己的“第一学历选择”辩解道:有一些第一学历不佳者,就一心想考研,改变“学历身份”,他们虽然考上了研究生,可整个大学本科阶段除了学习考研科目知识、提高考研能力之外,并没有学到相应的大学知识,而进入名校之后,以为获得“名校身份”,就提升了自己的价值,而没有认真学习,加之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缺乏严格的淘汰制,导致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我们当然反对“第一学历歧视”,但要摆脱这一局面,一要靠推进就业公平,二要靠每个学生个体自身摆脱“学历情结”,在报考研究生,选择学校时,要从自身的“能力提升”出发而不是“身份提升”出发进行规划。说到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就业起决定因素的不是文凭而是能力。

  简单认为报考研究生可以转变学校身份、学历身份,就能提高就业能力,这是十分盲目的,按照这种逻辑,本科就业不好,想通过考研究生来“提升”,研究生就业不好,就想着考博士来“提升”,而博士就业不好,只有想“博士后”出路,而博士后呢?如此,升学只能成为就业的“避风港”,却不能给学生带来就业竞争力。为何学生们不考虑学历之外的自身因素呢?比如,自己是否具有令用人单位感兴趣的核心竞争能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总点评

  贾哲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综观2013年就业季,各大国有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等对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限制性要求已经十分普遍,而拥有硕士学位也是取得留京指标的基本门槛。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青年学生对于这种“需求变化”是十分敏感的。他们一方面感到就业与生存的压力,需要取得研究生经历而符合社会选拔的标准;另一方面又十分关注自我发展与理想实现,困惑研究生教育能够真正给自己带来什么。这种矛盾容易挤压青年学生的心灵空间而产生迷茫。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研究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身份属性,高校之中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落脚点究竟在哪儿?“考研”本意是选拔接受基础本科专业教育之后,对科学与知识怀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生,在学术与科研的理论与方法训练之下,继续从事某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可见,“考研”与“读研”是与科学知识生产联系在一起的,而并非以提高学历等级为目的,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方式。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要明确“考研”与“读研”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做到不盲从、不比较、不功利。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与分析自我。

  对于社会而言,要逐步改变“硕士”作为就业门槛的导向。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