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二中与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先修课,探索中学与大学有机衔接—— 大学先修课 授受“两头热” “管理学的创始人是费雷德里克·泰勒,一个钢铁厂工人,是他结合钢铁厂的运营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日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卢志明,站在北京十二中的讲台上,为选修这门课程的40余名中学生讲授大学课程“管理学”。 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首都经贸大学为北京十二中的学生开设了“管理学”和“经济学”两门先修课,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王文举说:“我们希望探索适合高校的教育方式和人才选择途径,满足当代中学生自主发展需求,有效解决大学与中学之间人才培养的衔接问题。” 高中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大学先修课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年级不少同学都选了,许多同学还很遗憾没能选到。”十二中高一(3)班学生杨彭凡兴奋地说。 目前,首经贸在十二中开设的先修课已经授课7次。虽然根据课程设计要求,选修课应采取小班化教学,但由于选修学生众多,最终每门课的选课人数都超过了40人。 主讲“管理学”的卢志明,从管理学的兴起、对待应用科学的态度两个方面切入,介绍了美国管理学的发展史和重要历史人物,拓展课程的知识面。在讲课方式上,他结合高中生当前面临的青春期焦虑、物理学知识等进行管理学教育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表现积极。 卢志明说:“高中生的社会阅历、学科知识相对匮乏,如何按大学课程要求将高深的学科知识框架、思考方式等传授给高中生是一个很艰巨同时又很有意义的课题。” 对卢志明的努力,学生们的感受最直接。选课的学生齐俊祎说:“卢老师讲课内容丰富,授课方式深入浅出,表现形式风趣。他鼓励我们要多交流,调动我们的积极性。我觉得这门课程很充实,让我对管理学有了初步认识,对于今后选择高考志愿有很大帮助。” 高中:提供多样化选择 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继续支持70所左右特色高中学校建设,推进自主课程设置试验,支持开设自主研修课程、选修课程,探索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北京十二中正是获准开设大学先修课实验的中学之一。 十二中副校长王自勇认为,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出口”,既满足学生报考国内高校的需要,又能满足一部分学生参加国外等留学考试的需求,还能适应当前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 自2013年新学期开始,在原有的日语等40多门高中生公选课之外,十二中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三所大学合作开设了4门大学先修课,聘请各高校的骨干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指定本校青年教师担任助教,面向高一、高二学生开设,课程统一安排在每周二下午,每学期共10次课。 对于目前的教学效果,王自勇感到很满意:“总体目标已经达到,满足了高中教育全面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大学先修课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一致肯定,助教也学到了很多技能,提升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大学:提早发现学生创新潜质 大学先修课1955年最初出现于北美。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具有大学学术水准的课程,经过统一考试合格者,可以在大学获得相应学科的学分,或者进入大学后直接进入高级课程学习。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学先修课在全球日趋普及。北京市2011年1月正式启动大学为高中生举办先修课试点。 王文举认为,从中学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角度看,经过大学先修课的培养,可以为学生理性选择大学专业奠定基础;大学提前接触对专业感兴趣的中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找到有学科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根据首经贸与十二中的协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精力和兴趣爱好选修,将来如果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两门选修课的成绩可认定为2个学分的选修课成绩,实现了“一门课程、高中和大学两种学分”。 王文举告诉记者:“大学先修课程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其实,最受益的还是学生。”(记者 施剑松 通讯员 衣大鹏)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26日第2版 广渠门中学高中生今秋起可选五所高校"先修课"本报讯(记者 刘昊)未入大学门,先上大学课。今年9月新学年,广渠门中学的高中生将可任意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五所高校开出的十几门“大学先修课”,所获学分不仅可以折抵高中选修课学分,上大学后也将获得高校认可,免修相关课程。 4月29日,北科大、北化工、传媒大学、北工大、二外五所高校与广渠门中学签署协议,认定该校成为五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选择高中挂牌“优质生源基地”,提前锁定优质生源,近年早已成为高校招生提高生源质量的方式之一。高中也乐于成为知名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以此标榜自己的教学质量,招揽优质生源。但合作中,往往只是高中成为大学的“生源供应商”,却无法享受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 如今,这种看似不平等的局面被打破。“向高中生开放大学资源”,被写入了广渠门中学与五所高校签署的协议中,五所高校不仅将在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统招录取中优先考虑该校学生,还将从新学年为该校高中生开出包括法语、西班牙语、机器人制作、数学建模、传媒与生活等十几门选修课,供高中生选择,并承认相关学分。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高校走进高中开课的模式,是双方合作的一种新途径。 今年9月,二外西班牙语系的师生就将走上广渠门中学的讲台,为中学生开出每周四课时的西班牙语课,五所高校的教师、硕士、博士还将担任中学生的导师。 大学不仅仅是送课上门,还将为中学生敞开校门。中学生可以利用平时选修课时段、周末、假期走进大学,提前体验大学生活。
中国传媒大学承诺,学校的实验室、演出棚也将向广渠门中学的学生开放,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北京工业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也将向该校开放,中学生可在周末与大学生一起聆听院士、专家的学术讲座,参与社团活动。同时,北工大也会开放学生的400多项“星火创新项目”,中学生可以和硕士、博士一起搞科研,入读工大后可折抵该校的选修课学分和创新学分。此外,北化工“小学期”恰逢中学生寒暑假,该校小学期课程“数学建模”也将向中学生开放。 质疑:会不会增加孩子负担 “孩子高中学习那么紧张,这不会又增加负担吧?” “高中学习就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大学的课大学再上,现在浪费什么时间?” 对于“先修”这一新鲜事物,部分高中家长并不理解。 “高中的孩子兴趣广泛、思维活跃,而很多学校的高中教育就是简单的重复,以提高应试的准确率,不仅舍弃了大量的知识,还可能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大教务部的负责人认为。 “很多孩子觉得高考复习很苦,上了大学就放松了,让高中学生先体验大学课程,也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大学,更好地适应今后大学的生活。”北京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说。
广渠门中学负责人也认为家长无需担心这会给孩子增加负担,“学校里有很多优秀的孩子学有余力,经常‘吃不饱’,这些孩子会依据兴趣选择大学课程,他们一定不会感觉到负担重。而且学生到大学上课也利用的是选修课或是假期,到大学上课总比假期补课强。” 延伸:大学资源渐向高中开放 “探索高中和大学的合作途径,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试点”已被明确写入未来十年北京教改纲要,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大学向高中生敞开大门。 近年来,本市部分高校和高中一直在探索打破高中与高校的围墙,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相互渗透贯通。目前本市已启动“翱翔计划”,选拔优秀高中生送入大学实验室,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北京大学也尝试在暑期学校中为高中生开办课程,目前人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五中等8所示范高中已承认北大暑期学校学分。清华大学也为东直门中学的数理化尖子生开放实验室。 业内人士认为,高中与高校的合作,不仅可以使高中生共享大学雄厚的学术、科研、师资资源,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学也可通过对高中教育的渗透,了解高中教育特点,获知高中生的需求,消除两个教育阶段的断层;同时,高校还可以提早发现优秀生源,提前“培养感情”,在争夺优秀学生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浙江鼓励高校面向高中生开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本报杭州10月25日电(通讯员孙菊红 记者潘剑凯)在浙江,高中生将可提前选修大学课程,考核通过后将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这是记者从近日出台的《浙江省高等学校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指导意见》中获得的消息。 今年秋季开始,浙江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选择性,即通过有效减少必修,全面加强选修,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多学些自己想学、自己有能力学、自己学得好且对实现自己志向有用的东西,多品尝一些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学生可以跨班、跨年级甚至跨学校选课,同时全面实施学分制度和弹性学时制度。 为弥补普通高中课程开发专业师资相对缺少及实训设备等方面的不足,开发开设出更为丰富、更加多样的课程来满足学生的要求,意见规定,先修课程可以由高校独立开发或与普通高中合作,可以在高校开设或在普通高中开设。普通高中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课,有计划地到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修习先修课程。 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据了解,不同的选修课学分不同,考试方法也不同,不一定会采取传统的卷面考试,而会以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进行。只有实际修读先修课程课时数不少于规定课时数2/3、学习过程表现良好、通过学校组织的考核合格者,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先修课程经所在高校审核通过后予以学分认定。认可的范围是同一层次学校的相同专业。 教育专家:中小学开“先修课”是种畸形时尚如今中小学校园里流行一种“先修课”,教的是大学阶段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弊端很多。昨天,“首届人民教育家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江苏省“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一百多名培养对象深入探讨“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等问题。有专家不无忧虑地提出,这种“先修课”普及导致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 “有的尖子生,高分考入大学,却发现大学所教授的知识还没有中学的‘超前’,于是很容易产生对知识‘审美疲劳’的倦怠心理,等到大三、大四关键学习期,却早已落于人后,这是新时期的‘伤仲永’现象,值得我们重视。”来自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的李宏伟校长表示。 他介绍说,现在在部分中小学中,一种名为“先修课”的课程设置逐渐成为一种“畸形的时尚”,如同饱受诟病的“奥赛辅导”一样,这种“先修课”无限制地将高等教育的知识和实验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学校开展“尖子生”培养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一种超越年龄段、学段的‘早知道’、‘早做’并不利于孩子们的后继发展,使得许多高中阶段的‘尖子生’在进入大学后,反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求。” 其实,在中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应该更多地落实在培养好习惯、掌握好方法上,特别是维护并不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即使真正要试验“先修课”,也是坚持适度原则。李宏伟校长表示,近期我省将在普通高中开展“课程基地”创建工作,这就是尊重教育规律,谋求均衡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实现无缝链接,这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将给无数学生带来广袤的表现空间,让拔尖人才真正成为“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兼优”的人才。与会专家表示,应该推动江苏省大、中、小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推进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据专家介绍,让中学生走入大学校园实践,有助于人文熏陶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学生无论在人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整体、统一的文化认识与知识基础;而让大学生“落地”到中小学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与平台,体现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国外,这种大学和中小学的“交换生”制度已经很成熟,但在我国尚属空白。(徐锐 蔡蕴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