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要“蛋糕” 学校供“馒头——热门专业缘何屡亮“就业红牌”? 新华网长春6月16日电(记者何悦、姚友明、高楠)又是一年毕业季,不少高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寻找工作就“步履维艰”。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热门专业屡屡被亮就业“红牌”。“毕业即失业”的难题究竟该如何破解? “热门专业”被亮“就业红牌” “我最想读厦门大学的英语专业。”北京应届高考生王雨涵一直紧张等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她在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毅然填上厦门大学最热门的三个专业“英语、国际金融、会计”。殊不知,这些金牌专业都已被列入就业“老大难”行列中。 据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动画、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等专业成为2013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其中不少专业连续三年都是就业“红牌”专业。报告中称,所谓就业“红牌”专业,即代表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低就业、高失业、低薪酬”。 “四年前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觉得这个专业热门,好找工作,但上了大学就听人说这专业要么考研、要么考公务员,否则就没什么出路。”吉林大学应届毕业生于跃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是着急。 与于跃一样,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冯杰也在为工作发愁。“当初考大学,看中的就是英语专业是学校中的金牌专业,录取分数也高。但没想到,毕业时,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率还不及其他小语种专业。 然而,不少高考生家长仍旧对记者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读英语、生物工程等已经亮了就业“红牌”的热门专业。当被问到是否知道这些专业已经遇到就业难题时,家长们纷纷摇头。 专业“热面孔”缘何遭市场“冷脸”?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示,至今年4月,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本科毕业生35%,总体签约进度较去年同期下滑明显。 然而,有不少招聘企业对记者表示,经济形势再不好,他们对于优秀毕业生还是有很大需求的,但大多数学生基本工作能力远未达岗位要求。 记者跟随英语过八级、还在英语演讲比赛获奖的毕业生赵莹应聘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当面试官用英语出题面试时,她讲出来的是磕磕巴巴的中国式英语。 “一看她就知道缺乏实践,没有与外国人交流过。我们需要的是熟练掌握英语,并能懂得一些国际贸易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显然她并不符合我们的岗位要求。”这家公司面试官对记者说。 “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高校提供给我们的大多是连岗位基本要求都不能满足的毕业生。”长春金达电子有限公司招聘主管赵树杰说,“这就好比企业要高级蛋糕,高校提供的却是馒头。既然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会有销路?” “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其中有经济形势不好,企业缩减了招聘人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观念。”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钟新认为,教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合理设置专业 提升综合素质 “无论什么时候,毕业生的能力一直都会是‘硬通货’。”吉林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闫国栋说,“高就业率专业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要读了这个专业就能找到好工作,就业率低并不代表无法就业。找不找得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学生个人能力,毕竟‘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为了解决专业和市场对接的难题,钟新认为高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不应只把办学成本低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同时对于已经开设的一些所谓“普适性”专业,高校应该多为学生创造优秀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专家们建议,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建立起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调整机制,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就业“红牌”专业的发展规模。 “不管未来的情形多么糟糕,我们终究要回归现实,充实自己。沉浸在过去把大学生等同于天之骄子的梦境中,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意义。”毕业生刘鲲鹏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