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代表委员热议:出国留学“镀金”思想不可取何
时间:2013-03-12 09:00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高靓 张以瑾 柯进 张 点击:
 据教育部3月1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1.16万人,自费留学37.45万人,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

五位教育界企业界代表委员分析出国热——

出国留学“镀金”思想不可取何

  据教育部3月1日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39.96万,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1.16万人,自费留学37.45万人,成为世界第一留学大国。同时,留学生在海外一掷千金、超速飙车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围绕出国热的话题,代表委员各抒己见。记者发现,目标明确、志向远大的留学受到鼓励,而带有“镀金”思想的留学则普遍不被看好。 

  受访对象: 

  何达平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 

  印 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杨 文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 

  石定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杨 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 

  全国人大代表何达平:出国热应引起社会反思 

  作为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何达平深知人才培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因而格外关注教育。这几年,他发现很多朋友包括企业的中层干部纷纷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甚至在中学阶段就出国了。 

  “这种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我认为不太正常!”何达平忧虑地说,一方面,很多孩子早早出国留学,其实并没有学到什么,甚至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个人成长反而被耽误了。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名校学生流失太多,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他们,最后都出国了,有的再也不回来了。 

  何达平建议,要好好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中国的教育质量比人家差,差在什么地方,怎么提升,同时也要反思我们的人才观念和用人制度,有没有从不同方面评价人才,有没有营造一个任人唯贤、人尽其能的社会环境。 

  “我们的教育要改进,办出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大教育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让老百姓看到教育的希望,感受到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何达平呼吁。


  全国政协委员印杰: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出国留学 

  “对家长而言,这是一个市场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印杰认为,“出国热反映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少,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家长会衡量教育的投入和产出,如果他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发现进的大学还不如国内,他肯定就不会选择出国了。” 

  上海的教育国际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印杰表示:“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国际眼光和能力肯定是需要的,但是实现的途径有多种,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出国留学,更不等于把高中办成留学预备班。” 

  “国际化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二是提高他的竞争力。中小学国际化,可以引进国外一些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可以做一些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课内课外多涉及国外的知识和文化。每所学校、每个人都应该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 

  对于当下一些公立高中热衷办国际班的做法,印杰表示:“短期来看,学校往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为了提高办学水平、培养更好的学生。拿着政府资源做挣钱的事情,这种做法我不太主张。” 
 

  全国政协委员杨文:国外学校不是保险箱 

  “我的孩子17岁就出国了,被媒体报道为‘剑桥男孩’。”全国政协委员、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有着家长的切身体会,她建议,“家长在识别中介机构和国外学校时,要多一些问号,多一些警觉,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让孩子受到终身伤害。” 

  “我当时就轻信了中介的宣传,孩子到英国以后发现只是一所三流学校,根本不具有国际招生的资质。后来孩子忍受着孤独和生活的艰苦,最终考上剑桥大学。”杨文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平时对孩子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大学教育、出国留学是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但如果一个孩子从没离开过家,突然把他扔到陌生世界里,他就会惶恐无助,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堕落沉沦。教育者和家长要做孩子成功走向社会的助推者,通过各种模拟的机会、真实的场景,让他去试飞,让他去获得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杨文说。 

  杨文注意到,出国的孩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志向远大、想学一技之长的,另一类是考不上大学,想出去镀镀金的。“这类孩子最容易出问题。我给家长的建议是,在国内不让人放心的孩子,就不要把他放到国外去,国外的学校不是保险箱。” 
 

  全国政协委员石定果:出国留学别盲目跟风 

  “他们出去叫‘得瑟’,浪费父母的血汗钱,给国外的印象也非常不好。”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谈起富二代在美国飙车撞人的新闻不无担忧。 

  “我们的基础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是很好的,我不建议孩子们过早出国。他们在本科阶段之前,心智没有完全成熟,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足,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石定果说,“出国留学选择专业时,切忌盲目跟风,不要看哪个专业赚钱多就扎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人生设计要有长远目标。” 

  对于如何吸引留学生回国,石定果认为:“很多孩子在国外上完学,回国后感到不适应,对人际关系很恐惧。要发挥海归人才的创新能力,社会必须有更宽松的心态,要给他时间、空间让他去做。”石定果举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的例子,“李安在美国留学后,7年都没拍出什么电影,要在我们这里不敢想象,社会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失败者。” 

  “我相信,随着中国文明程度的提高,回来的人应该越来越多。”石定果说,“当年,条件那么艰苦,钱学森等一批留学生都能学成报国,今天也要让海外学子自身有这种愿望才行,不能太着急。” 


 

  全国政协委员杨超:企业欢迎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在北京会议中心的楼道里,听说记者要采访出国留学的话题,原本匆匆前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党委书记杨超回过头来说:“我就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 

  杨超说:“我是上世纪80年代公派出去的,当时国外很看重,希望我们学完就留在那里,他们知道中国将来是个大市场,很需要中国的人才。现在,中国已经走上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很欢迎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我们公司的高级管理层现在25%到30%是‘海归’。我觉得出去过和没出去过的,有明显区别。他的思维、反应、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 

  “我觉得现在已经放得很开了,中国打开了国门,国外也愿意接受我们的留学生。而且,现在不出国也可以学到国外的技术。”杨超建议,“教育部门应该送学生出去,同时也要吸引更多外国的技术、人才进来。” 

  谈到“海归”光环背后的就业压力,杨超说:“只要有真本事,就业就不难。除非有个别学生出国是为了镀金,或者轻信中介机构,上了二流学校。” (本报记者 高靓 张以瑾 柯进 张婷) 

  《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11日第2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