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吸引最优师资 实训打造就业明星 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 “高教特区”对接软件产业黄金十年 ——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试点改革培养10万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聘请的外教在为学生授课。(资料图片)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2000年到2010年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黄金10年。2011年1至12月份,我国软件产业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2.4%。中国软件服务业的产值占全球的比例从2001年的1.5%增长到2011年的20.6%。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国GDP发展的速度。 而这10年,恰是中国试点教育界与产业界对接的10年,一个“高教特区”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结合本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和所在学校特点,制定软件学院的建设规划,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累计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既为迅速崛起的中国软件产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又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出了积极示范。 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总设计师张尧学院士表示:“一个是国家改革开放大背景的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个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通过改革探索新的路子,能否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新的教师培养方式来满足软件和IC产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这就是为什么以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为试验田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放式平台:最优师资和最新课程 2001年,两个关于创办软件学院的红头文件传递了教育部明确的改革决心:对于需求缺口大并能带动人才结构整体优化的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可以采取“超常规办法”培养。 虽然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但经过10年发展,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试验田”所享有的特殊政策,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结构、学科建设和教学模式上均有所创新和改革实践。最突出的变化是:可以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遴选、聘请、调配师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学生可以学到最新的技术和课程。 在创立之初,张尧学院士曾提出:“软件学院是一个连接学校与产业的开放式平台”,软件学院师资队伍应实行“三三制结构”(三分之一本院教师,三分之一企业教师,三分之一国外教师)的理念。经过多年努力,这个曾经的设想已经成为现实,企业导师、外籍教师已成为软件学院重要的师资力量。 一改以前“有什么师傅带什么徒弟”的状况,软件学院的师资结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置的,“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什么”,学院就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去教。课程也是如此,此外,软件学院向国外工科院校教学调整频率看齐,在课程设置上下足功夫。 “当安卓系统一开始流行,我们就聘请到了企业导师来给学生讲课。”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卢苇表示,要想培养合格的软件人才,课程设置必须跟上技术的舞步,跟上产业的舞步,跟上世界的舞步,这一切都需要相对灵活的政策。 “其他学院的课程体系可能3年也调整不上一次,可是我们每年至少得调整一次。北大软微创办以来,课程体系年年修改。”北大软微学院副院长苏渭珍说。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姜忠鼎副教授谈及课程调整时说:“我们的课程,如图艺学是面向产品面向市场的,市场变我们就变,如果不是真正去实践一个东西,很多研究不会深入,我们的毕业生去就业,学校里教的东西都用得上。这些课程都是在和产业的结合中发掘更新的。” 软件学院把考核重点全面转向教学,一切从保证教学质量出发,促使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到学生身上,各学院出台多项措施保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如设立“创新课程基金”,鼓励教师推出精品课程;要求教师“坐班”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以保证学生“什么时间都能找到老师”;为开阔学生视野,不惜高薪聘请外教,等等。据了解,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每年用于聘请外教的经费高达85%;北大软微学院建立全球师资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数字艺术系“多的时候外籍教师有十几个”,第一位系主任是来自于美国好莱坞的一名著名动画导演。 “做中学”:打造就业明星 从2003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第一批毕业生“下线”至今,100%就业率和较高的薪水成为了各学院的金字招牌。 2012年春节,正是应届毕业生忙着找工作的“冲刺”阶段。当许多毕业生还拿着简历四处寻找奔忙的时候,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王秀杰已经拿到了联想、埃森哲、SAP公司和一家国有银行的4个offer,SAP这家跨国公司为王秀杰开出了17万元的年薪,理由是懂技术、英语沟通能力强、有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的学生在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中不在少数。东南大学软件学院学生付玉澎,大三在爱立信实习时就被确定为正式员工,到大四毕业时已经成为爱立信的项目经理。 虽然说软件精英最终是在职业生涯中而不是在软件学院中炼成,但软件学院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为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生不仅起点高,后劲也足。 这得益于软件学院推出的一项教学新模式——实训,也即“做中学”的载体。实训这一概念在2003年一经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提出,迅速在示范性软件学院中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并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据统计,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全国已有软件企业创办的实训基地500多个,有的基地的投资高达数亿元。实训教师多是合作企业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技术工程师,他们利用企业成熟的真实项目案例为学生讲解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项目,如何进行团队分工与合作,如何进行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如何进行产品展示等学生无法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中获取的内容,而这些为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交大的新探索:从国际班到国际化 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校园里多了100多名法国留学生,让卢苇院长感到颇为自豪的是:“中国也可以招到自费来学习软件工程的留学生了!” 国外留学生来中国软件学院学习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晚,但近几年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积极主动地融入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大潮,不断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投入。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积极大胆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包括增加双语课程的授课比例,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引进国外教材和课程,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等,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并开始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在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中,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国际化探索走在前列。在卢苇院长看来,软件行业对未来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国际视野。“软件产品基本上全使用英文代码,整个产业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培养的题中之义。”该学院早在几年前已通过全球招聘,逐渐招入一批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并将国外顶尖院校的课程教材和体系引入教学。2010年北交大更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全校层面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自2010年起的两年时间,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招收了来自法国、瑞典、土耳其、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18个国家的167名国外留学生,其中47名本科生、120名研究生。目前,在学院攻读软件工程学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占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总数的6%,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占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总数的33%。学院留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带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为学院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国际化氛围的形成,大大推动了学院的国际化建设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教学方面的问题也促使学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改革。 2011年,软件人才教育领域迎来了另一个好消息:软件工程学科正式提升为一级学科,批准有关院校设立软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而另一个数据则显示出软件人才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从全球国际业务承接量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国际外包目的地国家。有专家预测,2011年以后的10年,将是中国软件产业转型的10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将由单纯的基于人力成本低端的外包向产业链的上端转型,除了最初的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国际业务的延伸之外,将有更多的基于知识产权和行业知识的高端服务外包模式出现。 无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验田,示范性软件学院在经历了10年风雨后,已步入改革“深水区”,今后的道路将更具有挑战性,需要更广泛深入的探索和改革。历史期待着改革者用更坚实的步伐做出相应的回答。(通讯员 袁芳 高丽华) 【链 接】 ▲截止到2012年7月,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共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本科毕业生签约的月平均工资为5500元到7500元,硕士毕业生签约的月平均工资为6500元到13000元。 ▲10年来,共有343个企业参与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累计共建183个实验室、技术中心和1338个实习基地。10年来,在示范性软件学院办学方面,企业累计投入约7亿元。双语授课比例超过50%。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企业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毕业生知识结构的适用性、软件开发能力等以5分制进行综合评价,本科生的“满意度”为4.11分,研究生的“满意度”为4.23分。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7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