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师魂 塑灵魂——高校理论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综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高等院校,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理论队伍,让思想政治课入脑入心,用科学理论占领育人制高点?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当好大学生的“青春领航员”,牢牢把握教书育人的主动权?在世纪之初,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高校理论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引起各级党政的高度关注,也成为高等院校奋力破解的崭新课题。 塑灵魂须先铸师魂!十六大以来,我国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应运而生,“三班”竞发,相互呼应,铸造师魂,塑造灵魂,成绩斐然。 念好“真经”,成就合格“人师” “这是一次精神洗礼,使我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这是一次理论充电,使我们更加重视理念创新;这是一次思想升华,使我们更加认清肩负责任。一次研修,终身受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第三十二期学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张峰发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从2005年以来,已有4915名像张峰这样的学员参加了这个研修班。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任,既要当好“经师”,又要当好“人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精神,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下发意见,从2005年3月开始在中央党校举办研修班。 第三十九期学员西南财经大学黄韬不会忘记,部长推门走进课堂时,带给大家的惊喜。部门协作,打造“首席”课堂,是研修班的一大特点。9年来,几十位国家部委领导为学员授课423场。黄韬说:“部长们多年历练积累所形成的朴实、平和、务实的风格,值得学员们深深品味。不求一语惊人,不求故作高深,而专注讲授当今中国的治理理念和指导原则,正是‘实事求是’之真义。” 第十三期学员华中师范大学张维友不会忘记,自己那期研修班里,具有高级职称的学员高达100%。目前,我国高校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约44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骨干达13万多人,骨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科研工作的方向和效果。研修班抓住骨干,起到辐射一片、带动一片,推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的功效。 第四十一期学员北京师范大学赵春明不会忘记,“自己长期以来苦苦思索的一些问题在这里得到了释惑、共鸣和升华,让自己有了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深刻感受”。研修班十分突出政治性,集中培训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学员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央文件,增强了研修工作的时效性与系统性。 第二十五期学员安徽财经大学叶战备不会忘记,黄浦江畔、井冈山上、延安干部学院里,学员们亲身体验革命传统教育,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认识。 据调查统计,90%以上的学员认为,通过研修“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解”、“加深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重要意义的理解”。研修班关于学术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4%,一些论文具有较高价值,部分论文公开发表。 学会“教法”,育好时代新人 “印象中的思政课比较无趣乏味,没想到老师的授课方式让我赞叹,体验式教学有种很神奇的力量吸引我积极参与!”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学生王书说。 其实,有这种感受的绝非王书一人,2012年,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率达到95%。这么高的满意率是怎么得来的?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重要职责。曾几何时,这门课程却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摆设”。北京一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在听课时发现,思政课课堂上,认真听讲者为数寥寥…… 新时期,新任务,新使命。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消极和错误思想不断侵入的情况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200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正式开班,到2011年底,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30期,累计培训骨干教师3000人。研修班上,教育部党组成员顾海良等部委领导和知名学者纷纷走上讲台,权威解读重大政策,深入探讨发展问题。 2006年9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在全国2000万大学生中使用,为了让学员吃准吃透教材精神,研修班组织了专题讲座,探讨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形成特点、“8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问题越析越透,真理愈辩愈明。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若在教学中简单灌输、照本宣科,必然要“碰钉子”。为此,研修班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交流和教学示范,学员共同研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但互通有无,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积极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观点成为共识。 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一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回避社会疑难问题,或分析评判不够、说服解释不强,理论就会“信心不足”。“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贵在得法’,准确地把握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升教学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谈出了深切体会。 “加强师德建设,就要像方永刚同志那样,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学员们这样说。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方永刚、全国模范教师孟二冬……学习先进模范在研修班蔚然成风。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身没有坚定的思想认识,怎能感染学生?”来自贵州民族学院马列部的学员白明政如是说。大家深切感到,通过研修,领会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了自身理论武装,拓宽了学术视野,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神圣。 练就“真功”,当好“青春领航员” “培训班使我们树立了工作目标,坚定了工作方向,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去努力、去奋斗,不怕困难,千方百计地去实现理想和目标。”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辅导员孙元鹏如是说。自2005年起,教育部先后举办了31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有6000多名像孙元鹏这样的骨干得到培训。 目前,在我国大学校园里,有近11万名专职辅导员、近4万名兼职辅导员,比2005年增加逾6万名。与其他老师相比,大学辅导员“任课”时间最长、教授“课程”最多,与学生走得最近。他们用关爱为青春铺路,用智慧点亮人生,被称作“青春领航员”。因为“走得最近”,高校辅导员队伍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学生的素质层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呼唤专业化、职业化。 “我希望能够学习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丰富日常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帮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进行选择”……这是辅导员的心声,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上,一个个渴求得到解答。 岗前培训,是给新任辅导员工作开的“小灶”。通过课堂讲授、能力训练,帮助新任辅导员转变角色,明确岗位职责,明晰工作内容,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和工作应对能力;专题培训让“老”辅导员大呼过瘾。深入的研究、鲜活的案例,详解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大小事务,传递经验和规律;高级研修则更上一层楼。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研判、案例研讨、经验交流,启发引导辅导员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实地考察让辅导员感同身受。培训班延伸到革命圣地、基层农村和海外高校。在延安、西柏坡、井冈山开展“红色之旅”,在红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感受革命情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辅导员培训有机结合。 除了在国内举办骨干培训班外,教育部还组织了17期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高级研修班,选派近700名高校学生工作骨干赴英国、美国等进行研修培训。2007年,教育部在全国设立了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健全了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等多层次、多领域的辅导员培训培养体系。 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试点工作,4年累计招收240多名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政专业博士学位。 7年来,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显现,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辅导员培养培训,逐步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覆盖培训高校辅导员逾10万人次。 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以岗前培训、业务培训、骨干培训为核心的辅导员、班主任培训体系;在同济大学,连续10年选派21批共85名辅导员赴甘肃定西基地锻炼。 辅导员家访也是近年来各地各高校辅导员培养培训的一项新举措、新模式。在辽宁,2008年起在全省高校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在山东,120余所高校的2.4万名辅导员累计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1万人,帮助联系就业岗位8000个…… 付出终有所得,变化令人欣喜。最新调查显示,55.2%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自己成长成才中起到了“很大”或“比较大”的作用。在需要反映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时,46.1%的学生选择找“辅导员、班主任”,远高于排在后面的“通过网络平台发帖”等选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