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
时间:2012-08-01 07:14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高教学会 点击:
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

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

 

  广播电视大学面向全军开展士官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使士官学员“不出营门上大学”。(资料图片)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初期,学生上课情景。(资料图片)

 

  广播电视大学面向有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开展远程开放学历教育,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新途径。(资料图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33年来,逐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950万名毕业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近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开放大学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承辉煌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努力建设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6月21日,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批准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批文明确,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意义深远。

  筚路蓝缕忆关怀

  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基础是我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由邓小平同志亲手创建而成。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

  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革”宣告结束,但留下了满目疮痍。当时,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科技、文化一片凋零。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二位;每万人口中仅有11.6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世界排名倒数第九位;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不足3%,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80%以上。整整一代人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需要的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要恢复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人才问题。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自告奋勇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为了解决人才问题,他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制度,加快速度培养各种类专门人才。于是,停止了10年的高考招生制度重新启动。当年,570万名考生报名高考,但由于高校太少,条件不够,招生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只招收了27万余人。540多万名考生以及因种种原因没有报名参加高考,数以千万计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被挡在了大学门外。这是一种历史无奈,也是一种历史矛盾。但这些无奈和矛盾不解决,中国的人才问题、经济建设问题、科学发展问题和社会建设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1977年底,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认为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举办开放大学,让更多人可以上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之后,中央有关部门根据邓小平的有关指示精神,迅速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着手筹办广播电视大学的工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在稍后的全国科学大会和首次筹办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举办电视大学;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个现代化手段就是电视大学。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强调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要制定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由于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广播电视大学筹办工作进展神速。1979年1月,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指出,“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速培养大量又红又专的人才将会起重大作用”,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办工作,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注意总结经验,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1979年2月6日,经过一年多的高效筹办工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日,标志着打破常规、从无到有、充满创新精神的广播电视大学横空出世。

  在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大教育工作,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电大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和重要决策。1996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题词,要求“办好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指出:“电视大学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等同志多次视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情况,就办好广播电视大学作出重要批示。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党和国家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不仅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并且直接推动着广播电视大学不断阔步前行。


 风雨同舟谋发展

  33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回顾33年来的风雨历程,广播电视大学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是创立发展阶段(1979年至1989年)。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因10年“文革”耽搁、积压的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上大学,以及各种类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探索独特的发展道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在职人员大力发展高等学历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1979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了41.7万余名学生,其中全科生11.5万人,单科生30.2万人。此外,还有试读生约10万人,再加上各地收听电大课程的大学分校学生,全国收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讲授课程的共有60多万人。在1979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广播电视大学共招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61万人,毕业104万人,非学历教育结业生200万人,年平均学历教育毕业生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7.1%,很好地缓解了人才紧缺问题。

  二是多元探索阶段(1990年至1998年)。在这一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了多层次多途径的开放办学探索。强调从半封闭式的办学方式向开放式转变,单一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向多功能转变,深入开展自学视听生制度、开放专科起点的本科教育和举办专科层次的大学基础课程教育试点。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技术人员、回乡知青、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和农民提供电视教学课程(节目),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立中国电大计算机网络协作会、CAI课件开发制作协作会,建设电视直播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和多媒体研发中心,推动教育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开放教育”阶段(1999年至2012年)。20世纪末,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999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探索并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专科起点)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试点内容包括免试入学,择优注册,招生对象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相当学历的在职人员及社会青年,学分8年有效,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文字教材、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课件、学习网站等多种媒体进行自学,教师给予必要的面授辅导和全过程学习支持服务。中央电大负责统一学籍管理并颁发毕业证书。开放教育试点探索,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进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以及远程开放条件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新机制。

  与普通高等学校各自独立办学不同的是,广播电视大学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逐步探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国城乡的办学系统,除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外,还有44所省级电大、1125所地市级电大、1827所县级电大、3000个教学点、6万个教学班,教职员工12万人。

  33年来,尤其是开放教育试点以后,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实现了整个办学系统的协调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办学成就。33年来,充分利用系统办学优势,累计为社会培养了95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并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党员干部在线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非学历继续教育6000万人次。广播电视大学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广大求学者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广大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等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广播电视大学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教育公平,成为今天全面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硕果累累惠民生

  广播电视大学自成立以来,便把国家、民族赋予自己的使命与自身的价值追求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向,不遗余力地为基层服务,为百姓服务,为特定群体服务,承担社会责任,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目前,广播电视大学本专科学生规模359万人,其中,中西部学生占55%,超过70%的学生来自基层。

  为帮助农村地区培养人才,自2004年起,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中央电大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方式,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推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1年,中央电大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开设了18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32.85万人,毕业17.22万人,目前在学生15.63万人。

  为维护边疆稳定,振兴民族地区教育,2002年,中央电大与西藏大学合作成立中央电大西藏学院,依托中央电大的教学网络、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面向西藏地区开展远程教育,为西藏地区更多的求学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机会。截至2011年,已开设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1个本专科专业,累计招生5750人,毕业2953人,在学生2797人。同时,中央电大结合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实际,开设系列“双语”教学课程,开展汉语教学培训,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振兴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央电大在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达18.19万人。

  为推进科技强军,提高部队士官整体素质,经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别于2000年成立了八一学院、2001年成立了总参学院、2009年成立了空军学院,依托军队建制或军事院校组建教学点和学习点,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面向全军开展士官远程开放学历教育,以军为主,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使士官学员“不出营门上大学”的梦想成为现实。截至2011年,在部队共设立教学点488个,累计招生17.97万人,毕业10.38万人,目前在学生7.59万人。

  为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体现社会关爱,2002年,中央电大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残疾人教育学院,依托地方电大和当地残联共同建设教学点,开创阳光学习网,面向有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开展远程开放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康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为提高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截至2011年,累计招生7925人,毕业2881人,目前在学生5044人。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大学还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大力开展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十一五”期间,非学历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增长迅速,平均每年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在300万人左右,占全国高等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超过了1/3。

  在社区教育方面,制定并实施了“社区教育推展计划”、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设立了44个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制作可用于社区教育的音像资源约10万分钟。在16所省级电大增挂社区大学牌子,在6所地方电大建立了社区教育学院,在部分省级电大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或者终身教育委员会。各地基层政府也纷纷依托电大基层办学网点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在学习型政党建设方面,广播电视大学承担了中组部“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资源建设,已制作完成约700个小时的各类学习资源,通过“干部在线”网络培训平台为党员素质提升服务。目前,已在云南、西安、哈尔滨、贵州、天津、安徽、湖南、山西等地深入开展,已培训数十万党员干部,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事实证明,创办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伟大实践,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广播电视大学的实践,探索了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背景下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成功之路,探索了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可行做法,探索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办学体系。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撑,为我国建设开放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促转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办好开放大学”。这些目标和任务,都为国家开放大学的组建、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应该看到,当前的教育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在教育理念上,传统的把教育限定在一定年龄阶段的教育理念正在向现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转变;在价值取向上,传统的关注少数精英的教育向现代的更加关注广大民众的教育转变;在学习方式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正在向以“学”为主的教育转变;在教育技术应用上,传统的把教学内容简单数字化向现代的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转变。

  总体来说,教育正在从比较传统、封闭的状态向比较现代、开放的状态转变。教育开放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而开放大学则是教育开放的结果和载体。

  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大学。它以开放教育为基本特征,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为每一个有愿望、有能力学习的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服务。由于开放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方式方法、价值取向和实际效益,自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以来,它就日益受到世人重视和关注,得到各国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不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举办了这种新型的开放大学,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很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和吸收。与此同时,我国也要进一步梳理、总结自己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面向未来,根据我国实际,积极探索,把我国的开放大学办好,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大学发展之路。

  从历史情况看,广播电视大学虽然有开放大学的性质,但开放得还不够,还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经济社会的实际需要。当前,教育部决定成立国家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换牌,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

  在本质上,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没有围墙、超越时空限制。建设这样一所新型大学,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探索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必须以卫星、电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为主要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活动;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事业的不断发展,并在发展中解决种种历史和现实问题,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实现新跨越,满足全民终身学习需要,促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理想目标实现。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战略转型的过程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艰难过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将按照新型大学的建设要求,全力推进四个探索:第一,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探索建设一所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开放、责任、质量、多样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办学组织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实施注册入学、弹性学习、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为社会成员提供灵活、多样和个性化学习机会与服务,关注特定区域与人群,没有围墙的新型大学。第二,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一所以需求引领、应用切入、协同创新为基本思路,以实现质量更高、规模更大、成本更低为价值取向,以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生空间、网络教学团队、网络学习测评、网络孔子学院为建设重点,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型大学。第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探索建设一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施学习者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支持与面授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老年人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的新型大学。第四,适应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需要,探索建设一所以学分银行建设为抓手,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目标,能够实现各种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型大学。

  总之,国家开放大学是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有着伟大而崇高的历史使命。办好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全新事业,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我们坚信,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好,一定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2年7月31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