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探索异地办学新模式
时间:2012-06-30 07:06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贾娜 点击: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2011年10月在学院视察时说,国际学院要为高等院校探索异地办学的新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探索高等院校异地办学新模式——

好一抹江南绿中的“人大红”

  “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打造成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性的新窗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程天权

  江南的六月,淅淅沥沥的小雨给姑苏古城增添了几分韵致。就在这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中,一抹别样的红色尤为醒目,这就是位于苏州独墅湖高教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

  校园内师生们步履匆匆,不时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师生为即将举行的中美法学院院长会议紧张筹备。

  多元文化、国际交流已是这里的常态。正如国际学院的名称所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在江南胜境中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如此评价,这是一个“提升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性的新窗口”。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2011年10月在学院视察时说,国际学院要为高等院校探索异地办学的新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个国际化的大家庭”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有一道独特的景致,来自许多国家的学生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师同在一个课堂内,很多同学都能熟练地使用汉语、英语、法语进行交流。占地面积并不大的校园内,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们和谐相处,组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家庭”。

  早在2009年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开学前夕,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就明确将“高层次、有特色、国际性”作为国际学院的发展战略定位。3年来,国际学院通过办学模式创新,国际性大大提升。

  学院不仅请海外教授讲学团到国际学院举办讲座,还开拓思路,陆续引进了多名外国学者作为国际学院的常驻教师,让同学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国际教学思路和方法。

  计兴辰是国际学院中法本科实验班2010级的学生,他未来5年的学习生涯将分别在北京、苏州、法国度过,教授他的老师也分别来自北京、法国,而这些老师当中,绝大多数都有着国外的留学背景和从业经历。计兴辰说,“为学生呈现开放、多元、共享的国际交流空间,这是我最真切的感受。”

  在将洋教师“请进来”的同时,国际学院也积极推动学生“走出去”。国际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拥有较多机会作为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被派往各国孔子学院任教,发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学贵得师”

  国际学院成立之初,很多老师和学生有这样的担心:国际学院远在苏州,师资水平能与本部一致吗?

  这一点,从学院成立之初,就被学校负责人考虑在内:“学贵得师”,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为保证在苏州的国际学院的学生享受到人大“原汁原味”的师资力量,3年来国际学院的各个分院,包括法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以及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全力响应学校的要求,坚持从本部派老师赴苏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自行选聘优秀师资,逐步形成自聘教师、常驻教师与临时来苏教师三类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的局面。

  “苏州这边虽然常驻教授不多,但集中授课保证了师资,感觉与本科时期差别不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2010级的王婉秋本科在人民大学哲学院就读,她这样评价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持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学院出台一系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保证教师队伍的高水平和教学科研的高质量。学院要求广大教职工树立符合“高水平、有特色、国际性”的发展观,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以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就这样,在典雅秀美的古城苏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已经成为一抹亮色,在高等院校异地办学新模式探索的征途中,踏实迈进;在助力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征程中,踏实迈进。(贾娜)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