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实践观打造"实习京广线"
时间:2012-06-20 08:56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彭雨蒙 吴琪 点击:
不久前,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峰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全国40多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和企业,共同探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并完成实习基地的签约与续签等工作。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在户外摄影实习。 傅平 摄

  大三下学期的专业实习,并不是学生想参加就参加的一次社会实践,而是一门包含8个学分的必修课程。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不久前,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峰论坛在武汉大学举行。全国40多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和企业,共同探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并完成实习基地的签约与续签等工作。

  制度化实习:迈向社会的练兵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熊维瑛已与全年级200多名同学一起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练兵场,在相关单位完成4个月的实习课程。说起专业实习,熊维瑛显得十分骄傲和开心:“我的志愿是去中央电视台实习,如今也得到了满足,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光靠我个人的力量去联系实习单位,这个愿望很难达成!”

  事实上,大三下学期的专业实习,不仅是武大新闻学院每个学生津津乐道的事,同样也是该院本科教学进行创新实验的重要舞台。专业实习,并不是学生想参加就参加的一次社会实践,而是一门包含8个学分的必修课程。

  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强月新老师表示:“学院为了加强对全院实习工作的领导,从每个专业抽调精干教师,并正式下文,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以建立稳固实习基地、打造‘实习京广线’,使得专业实习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院实践教学指导小组组长周茂君则用了“规范化”和“制度化”这两个词对专业大实习进行概括。周老师介绍说,实习组织工作主要分为先期准备、中期探望、后期总结。具体来看,实习计划书对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从而避免随意性。学生意向调查、志愿征集,老师联系实习单位、落实单位、学院出钱为每一个外出的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这些要提前两三个月就着手落实的前期工作,则为每年实习的顺利展开解除了后顾之忧。实习开始后,老师去实习单位看望学生、巡视检查,保障了实习目标的全面达成。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成效总结、成果汇编,以及表彰大会的举办,更是构建了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

  严格有序的制度规范背后,细微之处折射出老师的片片真情。曾在《羊城晚报》体育部实习的2005级学生吕苗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自己实习两个月后为发稿量不大而备感困惑的时候,院里实习领导小组的叶晓华、洪杰文两位老师来到广州看望实习学生。吕苗莉向老师反映了自己的困惑,老师们建议她,最好主动向指导老师申请更多的采访任务。同时院里老师也从侧面就她的问题与实习单位进行了沟通。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吕苗莉发表了40多篇新闻稿。

  “相比之下,武大新闻学院在专业实习方面比其他的院校重视得多。”在与同单位实习的其他院校的实习生交流后,吕苗莉发出了这样感叹。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基本是靠家里找熟人、托关系才进的报社实习,而且学校不会把实习计入学分,许多学生是边上课边实习,有的实习生一个月才在报社露一次面。而武大新闻学院在实习期间停止了大三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专心实习。

  基地建设:打造实习京广线

  虽然专业实习并不是武大新闻学院的专利,但是,却算得上是使该院实践教学创新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一张王牌。

  有别于国内其他各重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对本科专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方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全国率先由学院出面,与近40家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签署正式实习协议,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有组织地进行专业实习。这种做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免了专业实习不完整、不系统的问题,得到实习接收单位的认可和支持。

  而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得益于“品牌”和“资源”这两大优势。一方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实力靠前,因此诸多新闻媒体、广告公司乐于与其合作。中央电视台最初就是出于对武大新闻学院品牌的信任而达成协议,并逐年发展成“金伙伴”合作关系。今年上半年该学院在央视实习的本科生人数更是达到了42人之多。另一方面,在这些建立合作关系的媒体、广告公司中的许多传媒从业者,许多人是武汉大学和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他们为实习基地的建设起到了“牵线搭桥”的关键性作用。

  从最开始的七八家媒体,发展到今天的近40家可供学生选择的实习单位,基地的建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周茂君老师说:“我们院的学生实习工作是从1986年开始的。那时候学生苦于找不到实习单位向老师求助,作为老师当然义不容辞。”当时,还是新闻系建系(新闻学院的前身)的头几年,没有什么毕业生资源。老师们便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辗转多次才与接收实习生的单位负责人建立联系。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切实习机会”。就是在这样朴实的想法的支持下,从老师的自发行为到学院的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从最初的为一部分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到全院的学生都成为专业实习这项制度的受益者。一路下来,新闻学院的老师们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25年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通过学院出面为4000余名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而新闻学院的学生也以其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勤奋的表现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现在,实习基地已经广布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和深圳5个中心城市,五点相连形成了“实习单位京广线”。优越的实习环境开阔了武大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就业搭建起一个个高端平台。

 成绩斐然:学生是最好的名片

  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重实践、轻理论”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之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创造性地提出“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一体两翼”、“大实验观”和“一切为了学生”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这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08级李绍辉和杨光明在腾讯网实习期间因表现优异被推荐留任,2007级刘志毅在《南方周末》实习期间卧底富士康,稿件轰动一时,2006级蒋哲在《南方日报》实习期间卧底3个月揭假烟制作过程,2004级成希在《南方周末》实习期间独立操作了两篇上报国务院的内参,2003级陈彦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期4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撰写的北京出租车行业的内参报告直接上报中南海……每年都有表现极为优异的学生被实习单位推荐留任。

  在专业实习之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近3年来,学院为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开展了诸多专业比赛,其中,华中地区“新闻先生新闻小姐大赛”更推广到华中地区其他兄弟院校,十多年来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学院的组织、引导和鼓励下,学生还积极参加各项国内外赛事并取得佳绩。

  在专业老师带领下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年来也不断获得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奖。由2008级李可欣创办的“种太阳”项目,是致力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城市流动儿童的大学生公益组织。几年来,工作室已招募各个高校志愿者1100余名,分别在湖北罗田、石首、英山、大悟等地留守儿童聚集的小学,以及武汉周边流动儿童聚集的小学,累计服务462.2万小时,服务农民工子女2900余名。在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2011年“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项目推介会上,“种太阳”是5个被全面推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湖北省唯一入选的项目,也是唯一一个由高校主办的大学生项目。

  20多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艰辛的摸索与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它独树一帜的实验教学风格,为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2006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称号,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次。与此同时,学院专业实习的经验受到其他兄弟院校的认同、学习和借鉴。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实习、实践、比赛等实务性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真正从小处着眼,践行大实践观,相信学院会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以更宽的视野走向更广阔的平台。(通讯员 彭雨蒙 吴琪)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4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