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学生自主发展的温馨家园——西安交大推行“书院制”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纪实 一封大四学生家长的亲笔信让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心中一暖。信中写满了孩子四年来的成长与变化,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激与欣喜之情。 “真正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心中有人文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基于这种对教育内涵和质量的思考,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推行本科生“书院制”教育教学改革,回应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的价值诉求。 学生人格养成的场所 仲英书院学生蔚江涛刚上大学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多参加社会活动,本科毕业后成为能力非常强的职场新手。然而,4年书院社会活动经历改变了这个农村孩子最初的想法:“当初报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出发点是赚钱多,但随着对专业的喜爱和参加社会活动中管理能力的提高,我憧憬着成为高水平、懂管理的研究者。” 英龙社是蔚江涛现在负责的社团。“校长说过,每个书院都要有一个代表传统的体育项目。我想到了建舞龙队,激发大家对体育的热爱。”蔚江涛说。如今,一条龙变成了8个书院8条龙,形成了当初设想的龙争虎斗的情景。 如何在课堂外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2006年,西安交大提出“书院制”的思路并进行试点,2008年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以各学院学生历史形成的居住区域为基础,78个专业的学生按横向交融、纵向贯通的原则,划分到8个书院。 如果说学院制主要以学科发展为导向,那么“书院制”的基本导向是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注重行为养成和实践。仲英书院院务主任柴渭说:“书院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兴趣结合,去尝试一些社会活动,使未来发展的路更宽。” 老师走入书院辅导学生 实行“书院制”后,有些学院老师觉得,管学生是书院的事,导致学业辅导容易被忽视。崇实书院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缺陷,并从2009年开始,聘任学院的老师担任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疑难点、专业规划、就业指导和科研。 在崇实书院试点的基础上,今年4月8日校庆那天,作为全校教职工献给本科生的生日礼物,大学生学业辅导中心成立。中心面向三个层次的学生开展工作:一是面向困难学生,帮他们找回第一天到大学报到的那种信心;二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三是面向中间段学生,提供一般性学习指导。 中心主任徐文熊说:“我们试图通过制度和政策,使得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参与对本科生的学业辅导。从一定意义上完善‘书院制’建设的内涵。” 那些曾经的学困生,在学业导师等老师的帮扶下进步明显。有个国防生因打游戏挂了10科。去年年底联欢会当晚,郑南宁专门到励志书院问他的情况,辅导员说,学生正在复习准备补考。而现在,他挂科的课基本都过了。 找回亦师亦友的关系 为什么搞“书院制”?在郑南宁看来,这实际上是问题驱动。过去,辅导员就像消防队,有紧急事情或活动才跟学生接触多一点儿,平常没有朝夕相处的机会。“书院不是简单睡觉的地方,而是找回过去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记者看到,书院层面有各种学生活动室,比如健身房、图书室、计算机室、谈话室、咖啡屋等。书院老师有好几类,辅导员作为专职教师,工作在书院、住在书院。另外,书院还有常任导师、体育导师、通识导师和职业规划导师等。 “别人给我多大信任,我就会付出多大努力。”仲英书院学生严健铭谈起大一时创办《众思》杂志的经历,仍不忘书院老师对自己的鼓励。“我跟书院老师商量办杂志的想法,他当时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不要考虑经费问题,二是一切由我说了算,这种朋友般的信任和鼓励,让我有更大的动力把事情做好。”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学院教师作为书院的老师,要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分享大学生活。”郑南宁说。 “书院制”打破了学院学科发展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郑南宁有一句让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话:“学院像父亲,书院像母亲,各有侧重,共同构建温馨家园。”(记者 纪秀君) ■改革者说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大学教育要体现人文精神 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是这所学校代代相传的教育理念、文化和学术传统。一所优秀的大学应当发挥大学的人文精神对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及先进文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大学的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要承载大学应有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和执政的“智库”。 西安交通大学在第二个百年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交大特色的人才培养“四步曲”,就是传承了百年交大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在特定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中,是对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一种探索和实践,是新时期对教育内涵的深入思考和提高质量的具体行动。 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书院制”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回答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需求的价值诉求。它不是关注眼前的发展利益,也不是一次走过场的改革,而是实事求是、深刻又缓慢并逐步深入的静悄悄的变革。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8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