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高教新闻 > 国内 >
公共艺术教育如何避免“被鸡肋”
时间:2012-05-03 10:32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章仙踪 张剑桥 司念伟 点击:
尽管2006年教育部就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制定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领导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力、师资条件匮乏、缺失制度保障等难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为没有显性效果,一些高校把公共艺术教育课排在课表最后,甚至当成摆设——公共艺术教育如何避免“被鸡肋”

沉石 绘

  “戴上耳机听听歌,唱唱卡拉OK,爱看电视里的‘超级女声’,不等于真正爱上了音乐”,一名大学生在一堂课后写下了这样的感受,“只有亲身走进课堂,听到现场的钢琴声响起,我体内的音乐细胞才得以激活,体会幸福的能力才得以升华”。

  这名学生走进的是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

  然而,尽管2006年教育部就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制定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全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领导重视不够、课程建设不力、师资条件匮乏、缺失制度保障等难题,导致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现状不容乐观。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如何破题?记者带着这个疑问展开了采访。


 公共艺术教育可有可无?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受学生欢迎,但不受领导重视,成为“鸡肋”。

  “当今高校里发生的负面的、消极的、恶性的事件,可以说很多都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相联系。人文素养的积淀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人文素养积淀的重要一环。”曾经完成多项公共艺术教育相关课题的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刘创说。

  然而,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不匹配的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很多公共艺术教育课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无奈总结——“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曾参加过湖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检查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教育厅提前一个月发出了检查要求,但所查的本科院校中,有一所基本没有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院校,由于平时没有重视这项工作,学校准备材料可谓“临时抱佛脚”。该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仅用一张A4纸打印,没有编入全校人才培养整体方案中,检查组希望学院调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工作人员在电脑里摆弄了半天也调不出来,最后打印出一张明显作假的成绩单。

  原因何在?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键曾在一次公共艺术教育表彰会上表示,全省公共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一条是部分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由于认识问题,导致学校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一些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多头管理的无序状态,工作中存在间歇性、随意性和以活动代替课程等情况,存在重视部分艺术特长生而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重视艺术演出效果而忽视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提高等现象。

  因而王键强调,各高校要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公共艺术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把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们的普遍需求。”一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交响音乐与音乐家”课程的湖南理工学院教师黄皓华举例说,自2005年承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以来,上他的课的学生已经超过4800多人。从反馈情况看,只要能给学生们提供走近交响乐的机会,人人都拥有理解音乐的能力。

  一份针对湖南6所高校大学生喜好音乐情况的调查表明,以收回的4790份有效问卷看,喜欢简谱的占89.8%,喜欢五线谱的占10.2%,喜欢中国音乐的占80.2%,喜欢外国音乐的占19.8%,喜欢声乐的占68.4%,喜欢器乐的占31.6%。根据调查得知,虽然这些学生中能熟练掌握一门乐器的仅占0.5%,但普遍喜爱音乐。

  另一项调查显示,82%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近70%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

  “然而,当下实用主义盛行,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轻视公共艺术教育。哪一样对学生找工作有好处,就抓紧哪一样。艺术教育是一门软功夫,基本不产生显性效果,所以许多学校认识不到位,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湖南省教科院高教研究所所长陈拥贤道出了公共艺术教育尴尬现状的背后原因,“在这场综合素质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角力中,不少学校可能会将公共艺术教育当作一种‘搭头’或‘鸡肋’。”

  这种尴尬,即使在把公共艺术教育做得风生水起的湖南理工学院也不例外。

  近几年,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该校一直有“取消”或者“做得太过”的不同声音出现。有教师反映:“现在高校课程要压缩,各门课都重要,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艺术教育就不要列进来了,作为选修课,可以考虑在课程表外运行。”也有学校的中层干部表达意见:“理工学院要姓理、姓工,要务正业,强专业。公共艺术教育毕竟是非主流的课程,是花架子,不必看得太重。”

  其实,对于如何定位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湖南理工学院多年前就曾面临选择。1999年升本、2003年改名湖南理工学院以来,当年的纯师范专科学校已经不再,学校2万多名学生中,真正的师范生只剩500多人,其中理工类学生占大头,约1.2万人,文科类学生占小头,约8000人。

  在历经合并升本、更名及办学定位调整之后,学校之前所崇尚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还要不要坚持?这个积淀多年的传统和优势如何得到继承和创新?学院负责人所考虑的,其实也是很多曾有艺术教育传统的院校思考的问题。

  现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彭时代,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担任该校前身岳阳师专的校长,思考过后,他选择了大力推动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如今,他不仅成为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因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有了意外的收获。

  从2005年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共举办了3届,湖南理工学院学生共获得40项奖励,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硕果声名远播,甚至推动了学生的就业。例如,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田青执著地开设体育舞蹈专业课,12年坚持下来,1000余名体育系学生既有体育专长又掌握运动艺术,颇受用人单位青睐。同时,还有100多名学生自主创业,开办了体育舞蹈培训学校,成为岳阳范围内的一种艺术培训现象,彻底改变了原来体育毕业生单一的或学无所用的就业渠道。

  “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如果还固守那种滞后的大学艺术教育思想观念,必然会造成培养对象的‘思想残缺’和‘审美情趣淡薄’,造成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质’,使大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优势。”彭时代说。

  湖南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大维则向记者这样描述高校理应对公共艺术教育达到的认识高度:“占两个学分,开设30多个课时,属于限定性选修课,公共艺术教育要普及到每一名学生,特指非艺术类专业的所有学生。国家对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公共’和‘艺术’的两个属性,包括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个性情感、专业学习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挤进大学课表并不容易

  虽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有明确规定,但很多高校表示,若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装不下。同时,课程内容是否科学,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吸引力,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难题。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各高等学校可开设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

  “从一般要求讲,限选课和任选课开得越多越好,以便满足广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但要开齐8门限选课,院校会花费很大精力。湖南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开出了五六门限选课,任选课相对丰富一些。最缺的是‘戏剧鉴赏’、‘戏曲鉴赏’这样的课程。”刘大维表示。

  2010年、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曾分三批进行了面向全省本科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检查,检查中发现的部分院校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就是目前国内相当部分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检查组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详细列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校教学机构不健全,缺少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介绍;有的学校对教育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课程名称不规范,门类不齐全;有的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科性、知识性、系统性存在着认识偏差,对考试的要求缺乏课程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学科基础知识,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等。

  某高校一位教务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前普通高校本科4年,大抵2600课时。其中专业课、“两课”、必修课是学校要尽力保证的课程,其次才是选修课,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所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基本排在第四选择,遇到师资条件不好或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可能排在最后,成为一个只在教学大纲上“闪现”一下的摆设。他还算了一下,当前对于普通高校的各种具体要求很多,如果将所有要求的课程都开足,可能3000个课时也不一定装得下。况且,如果都照做,大学生就会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湖南理工学院教育处副处长刘理不这样看,他认为如果能将实践性课程统筹考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有的一席位置还是可以保证的。他分析,要看学校是不是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如果学校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湖南理工学院教务处的统计表明,25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5年来平均日常到课率为95.68%,教师平均测评优秀率为93.67%,而全校所有课程测评总优秀率为89.16%,可见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喜爱。学院还曾对2005级、2006级非艺术类毕业生进行艺术素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艺术基础理论应知应会”的了解掌握情况分别达82%、8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以课程设置作为突破口,获得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好效果。该校教务处处长陈梦稀介绍,学校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师范教育有机结合,不仅开出了多门限定性选修课,并且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多门任选课。例如,学院根据实际,开设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欣赏课,组织学生利用专门时间收看电视连续剧,边看边开展讨论,学院将这个活动计算1个学分,纳入学院教育教学整体考量之中。

  然而,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上,高校面临的困难还是明显的。“艺术课教师教授的内容是深还是浅,离学生是远还是近,是否考虑了城乡学生的差异,是否体现了湖湘文化的地域性和关联性,是否在增强艺术教学吸引力上下足功夫,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公共艺术教育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命题。”陈拥贤表示。


 师资难题成最大瓶颈

  按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但一些高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某学院的教务处负责人认为,一所专业学院养着几名专职艺术教师不划算,决定去购买网上高校艺术课程资源,只需老师组织一下现场教学就行了。

  这是高校因师资难题陷入公共艺术教育困境的一个缩影。

  “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同,情况各异,艺术教育师资不足成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最大的困难。”刘大维说。

  按照教育部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而据2008年的统计,湖南全省75%的高校未配备专职艺术教育教师。以2011年3月进行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检查结果为例,所查的12所高校中,无专职教师或缺少专职教师、或需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学校就达11所。

  专职教师的意义是重要的,即使是专业的艺术师资,如果并非专职,也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刘大维说,并不是学校有了专业艺术师资就一定能办好公共艺术教育。

  刘大维举例说,一所当地知名的学校有专业的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师资充盈,但是针对非艺术类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并不如人意,原因在于学校组织公共艺术教育时没安排专职的艺术教师,兼职教师往往不够用心。“一般情况下,专职的艺术教师更喜欢教艺术类学生,觉得有成就感;而公共艺术教育比较浅,专业教师不太愿意上这种课。”相反,也有一些其他学校,如工程类、医卫类院校由于引入了专职艺术教师从教,一心一意地做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做得非常好。

  曾参加公共艺术课教学检查的长沙理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王元建认为,专职教师才是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保障的最重要力量。他所在的学校就是从原先的团委、设计艺术学院中遴选艺术人才,充实到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组成了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开出了“书法鉴赏”、“音乐鉴赏”、“戏剧鉴赏”等课程,王元建本人不仅专门上“书法鉴赏”课,还正在进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学习情况调研。

  刘林利是湖南理工学院主讲“世界著名音乐剧赏析”课程的公共艺术教育专职教师,她每节课都会讲解一些著名歌剧,然后在课堂唱给学生听。她发现课上坐在第一排的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刘林利和他们一聊才知道,这10来个学生已经大四,从大一开始选修了这门课后,就对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千方百计挤时间听刘老师的课,从大一一直听到了大四。

  据了解,2011年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湖南理工学院有17名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其中专职教师8人,教授、副教授占70%,他们对应届4000多名学生进行公共艺术教育。除配备专职艺术教师8名外,还建立了20多人组成的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队伍,5位来自美国、俄罗斯的艺术家也成为艺术教育教师,有2个教学团队分别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和校级重点教学团队。

  该校有学生这样评价这些老师的课:“我从小就不喜欢甚至讨厌交响乐,但是上过课之后,我庆幸没有错过选修课里这道亮丽的风景,没有错过这些优秀的老师。”可见优秀教师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专职师资问题的解决,陈拥贤说,还是应该思考对专职师资的相关激励措施,这可望使公共艺术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并产生放大效应,带来新的收获。


 制度设计是破题关键

  如何建立高效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经费投入、加强科研、探索评价改革,是解决公共艺术教育难题的关键。

  某高校教师对公共艺术教育现状进行阶段性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21%的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未达到预期效果,57%的学生表示没有公共艺术相关教材,3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学形式单一,且未与地方特色结合。

  针对多所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与院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机制与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密切相关。

  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有明确要求,要明确机构设置与管理,设立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基本设施与经费投入。教育部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专科可参照执行”。

  湖南的第一次检查通报中,肯定了各院校成立的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公共艺术课的教学组织协调。

  比如,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组长的公共艺术课教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公共艺术课的教学组织协调。

  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主任委员的公共艺术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指导和协调。

  湖南理工学院从2005年起,学校就设有专门的公共艺术教学部,制定了《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共艺术教育评估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建设制度,从教学组织机构、场地、器材、经费各方面为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保障,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用于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这种制度层面的设计无疑从根本上为学校解决了艺术教育难题。

  但同时,有的学校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教学管理工作不落实,仍然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系统的科研也是支撑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例如,湖南省教育厅的情况通报中,就对湖南理工学院与公共艺术教育相关的科研立项多,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给予肯定。近几年,湖南理工学院有52个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题获得国家、省级资助立项,学校曾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领衔主持建设了“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

  评价也是当前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一道难题。陈拥贤指出,如何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之中,如何在质量管理上,把相关职能部门对该项工作进行督导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与公共艺术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晋升挂钩,甚至在绩效考核上制定出科学的计量方法,都值得高校进一步探索。

  刘大维表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其实两个学分也能做出大文章,如何走好公共艺术教育之路,还需要不断探索。(记者 章仙踪 通讯员 张剑桥 司念伟)


 链接 公共艺术教育政策演进

  ●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教学、师资、设备以及科研方面开始有了指导、检查、评估的依据。

  ●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素质教育从试点走向规范化。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各高校积极响应,素质教育被更广泛地接受和实践,各综合性大学纷纷兴办人文艺术学院,并把艺术教育纳入全校课程设置中。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00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对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出台,第一次正式将普通高等学校(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冠以“公共艺术”的称谓。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3日第3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