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素心如兰著道德文章
www.jyb.cn 2015年03月13日 作者:林苗苗 来源:新华网
素心如兰著道德文章
——追念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林苗苗)一身中山装,清瘦的面庞,慈祥淡然的笑容……3月13日,多位罗国杰教授的同事、学生、生前友好,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追思这位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
吴玉章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罗老:“他的学术思想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他的道德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纵论历代治国理政经验之得失,建言献策,思想多次被中央采纳……他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理论的创建者。”
道德文章
罗国杰有很多闪光的头衔: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等,不胜枚举。
此前罗老一次生病时,有前去探望的学生在和他交谈中说:“您什么都忘了,就是马克思主义没有忘。”罗老听罢说“我怎么会忘”,开怀大笑。
他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担任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长达20年。他著作等身,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伦理学教材。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到《伦理学新编》,一部部著作见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新中国的创立与发展。
1928年1月3日,罗国杰教授出生于河南内乡。1946年至1949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开展地下工作。1956年调干到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毕业后留校从事伦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50多年,从教研室主任到系主任再到副校长,罗国杰从来未离开过伦理学的教育和研究。他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言献策,提出的很多建议被中央采纳。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英说,“从做学问到做人,罗老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同时深入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接地气,可谓‘顶天立地’。”
罗国杰认为,伦理学绝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而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科学。华夏出版社原副总编林建初说,我刚考上研究生时问罗老,我们的伦理学专业对国家到底有什么用?罗老说了三个字:“正人心”。罗老让学生、同事、友好念念不忘的,除了学术上的造诣与帮助,还有人格上的深远影响。
素心如兰
熟悉罗老的人都知道,罗老生前最爱种兰花。兰花是花中君子,而罗老不仅学问博大精深,让人敬佩的还有他的高尚人格。
学生们说,罗老的生活非常简朴、简单,淡泊名利,而治学严谨,要求很高。罗老也是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颅骨曾因手术被去掉了巴掌大的一块,而他意志非常坚强,依然抓紧时间,为伦理学事业笔耕不辍。
学生们还说:“罗老不但著道德文章,而且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准则,始终坚持对党忠诚。”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焦国成教授自1981年考上罗老硕士研究生,到如今作为罗老的同事,谈及罗老的影响时感触颇深:“罗老最让人敬佩的是他对国家、对党的忠诚,从年轻时参加革命,到之后的学术研究,都一直不曾有丝毫改变。”
焦国成说:“在路上见到罗老,旁人不会认为他是个教授。后来我们这些他的晚辈都打车出门的时候,他还坐公共汽车。而罗老并不抠门,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的100万元奖金他一分没留,都捐出作为学生的奖学金。”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英说:“很多人说,罗老不通人情世故,连学生送点土特产都不收。我记得罗老当系主任时,他的老伴张老师连个副教授都没评上,而是响应当时的号召退休了。罗老有时看似不近人情,而这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
罗老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罗老公私分明。当人大副校长时,与老伴一起从家里出来,罗老坐学校的车,张老师坐公共汽车,而两位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罗老的研究助手严春红说,罗老之前生病很难受时,还坚持从家里自己打车去医院,并叮嘱“车费我们自己付”。
桃李天下
罗老不仅自身学术造诣颇深,而且十分爱护和栽培后辈。首都经贸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博宣说,罗老品德高尚,对晚辈非常爱护。与人为善,无私助人。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罗老的本科生王丹彦说:“我在学校正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思想非常活跃。罗老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给我们深入浅出地教学,而且非常关注当时各个方面的学术思潮。通过罗老言传身教,我感到,我国的社会生活转型过程中,破解一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伦理学。我常年从事广播电视反低俗工作,最早都来源于罗老的学术基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说,罗老是“黉门典范,正学宗师”。“5年前我把项目提纲给罗老修改,罗老说不改了,你们按自己的思考去做,错了也没关系,只要我们真正追求真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樊和平教授说,罗老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微笑着,这是一种慈善的笑,在微笑中可以读到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的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大智慧。而关于到底怎么做学问,和罗老师接触多了,明白做学术不仅要讲自由,更要有担当。
学生们为恩师的一副挽联写道:“尊德性,怀家国,一代宗师垂世范。开新学,育栋梁,千秋伟业耀华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