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名师列传 >
吴良镛:筑梦人生(4)
时间:2012-06-01 14:2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综合 点击:
吴良镛: 万里行路 美好人居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小传】 吴良镛,1922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

吴良镛: 万里行路 美好人居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小传】

  吴良镛,1922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曾获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等。

  很难想象,这是有一位年近90、中风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读书看报,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两院院士、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

  几天前,在清华大学主楼的一间会议室,记者见到了吴先生:脸色红润,温和的微笑中蕴含着睿智与敦厚;思维清晰,略带苏南口音的谈吐中传递出对事业的激情、对民生的关切;脖子上一条漂亮的蓝条纹绸巾,映衬出这位建筑大师对美的一贯追求……

  “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地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这是我庄严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他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立志整修城乡,创建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科学

  “我为什么要选择学建筑呢?这与早年的经历有关。”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轰炸,吴良镛记忆犹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刚在重庆合川二中参加完中学统考,日本的轰炸机就来了。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瓦砾遍地……

  三天后,他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心愿,挥手作别合川,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5年末,吴良镛受梁思成先生之邀,共赴清华大学协助筹办建筑系。1948年夏,经梁先生推荐,吴良镛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指导下,探究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

  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的来信后,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国,重新执教清华,孜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之路,并创建人居环境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巨,前所未有;所面临的问题之复杂,矛盾之激烈,世所罕见:建筑设计缺乏特色、城乡规划缺少关联,园林设计忽视大地景观……

  于是,吴良镛在数十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建了体现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核心,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三大学科有机融为一体,拓展了传统的学科视野,在区域、城市和建筑三个层次上,分别发展了区域协调、有机更新、地域建筑等理论,并提出了整体空间规划设计的方法。”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教授说。

  1999年6月,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时任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的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作为国际建协成立50年来的首部宪章,获得了世界认可。


 近70年上下求索,让人们诗意般栖居在大地上

  “吴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理论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的实践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近70年来,从首都北京到古城苏州,从海南三亚到云南丽江,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吴良镛带领同事、助手们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他“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走进位于北京东城区西北部的菊儿胡同,中外游客对既诗情画意又活色生香的古民居流连忘返:青砖粉墙黛瓦的小楼错落有致、和谐搭配的树木花草生机盎然……这里20多年前却是蓬户蔽日,建筑密度高达83%,平均80人合用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

  1988年,吴良镛受邀为这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地区“动手术”。他带领学生们先后出上百张施工图,基本原则是不大拆大建,新建筑采用“插入法”,顺其原有肌理以旧换新。

  改造过后,回迁的老住户喜笑颜开:集中供暖、独立卫生间、通畅的上下水系统,小户型单元房普通百姓都买得起。

  菊儿胡同成为北京老城区改造的典范之作。1993年,这一危房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居奖”。

  到过苏州的人,莫不为新、旧相映生辉的人间天堂欣慰。10多年前,吴良镛用匠心妙手设计的“九宫格”布局,让“白发苏州”既保留了古旧的韵味,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吴先生领衔研究《京津冀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出“一轴三带”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格局;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总体规划评估与战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研究……

  从建筑到城市,从城市到区域,42项代表性实践项目,展现了吴良镛“匠人营国”的宏伟抱负,折射出他融“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于一体的人居环境科学的光芒。


 “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

  2008年夏天,86岁的吴良镛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难耐的酷暑中,他突发脑梗。

  “在北京天坛医院,他苏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嘱咐我要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奥运前后对北京城市影响调查。”说到这里,朱文一唏嘘不已。

  吴先生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连医生心里都没底。谁也没有想到,在医生的精心医治下,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硬是挺了过来,写的书法更有韵味,医护人员连称“奇迹”!

  “少有的刻苦、渊博,少有的对事业的激情,少有的坚强”——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对吴良镛的评价。

  耄耋之年,他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激情和坚强。大病愈后,他继续看书、接待客人、带研究生,还一直关注着当前城乡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中国正在快速转型,种种问题在所难免。换个角度看,问题多,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大。通过理论的提高和实践的推进,中国的城乡建设应该可以有更大的提升……

  此情此心,离不开两位恩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教诲。

  “梁先生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对事业和国家的热爱,对专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诚恳。”吴良镛回忆,“1945年从云南前线回重庆见到梁先生的时候,他脊椎得了硬化症,背着一副钢架子,不能弯腰,但依然坚持看书、画图、写文章……”

  说到对青年的希望,吴良镛说:“我以两位先师为表率,向现在学习建筑的学生提出两点寄语:一是要有对事业的热情和忠诚,二是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面对当前的城乡发展,吴良镛说:“城与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地区的发展,‘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乡村的研究却显欠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好的传统,以既写实又具诗意的手笔将城乡整体所构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观表达出来。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我们今天正是要从城乡发展的现实出发,谱写大地的新画卷!”(记者  赵永新)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