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名师列传 >
吴良镛:筑梦人生(2)
时间:2012-06-01 14:23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综合 点击:
人民得安居 毕生情所系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作者:唐景莉 程曦 于帅帅 赵姝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人物简介】 吴良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

人民得安居 毕生情所系——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作者:唐景莉 程曦 于帅帅 赵姝婧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人物简介】 吴良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1922年5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果】 吴良镛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发展了整合人居环境核心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的科学方法,受到国际建筑界的普遍认可。他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在京津冀、长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范性的规划建设成果。

  ■本报记者 唐景莉 通讯员 程曦 于帅帅 赵姝婧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会记住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近70年的时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探索中国建筑与城乡规划的发展道路,为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建筑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年届九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为缔造和谐社会与美好人居环境而辛勤工作。

  2月14日,他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这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这本殷红的奖励证书,承载着祖国和人民对他毕生探索的真挚谢意与崇高敬意。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这句话,道出了吴良镛的矢志不渝的民生情怀。


 苦难中迸发的建筑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地战火纷飞。青年吴良镛背井离乡,目睹国土的沦丧,层层累积的苦难激发了他重建家园的热切愿望。1940年,他走进了中央大学建筑系。

  1946年,刚毕业两年的吴良镛应梁思成之邀,协助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之初,梁思成赴美讲学,吴良镛和梁思成夫人林徽因成为系里最初的两名教员。1948年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去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深造。在世界著名建筑师沙里宁的指导下,吴良镛开始探索中西交汇、古今结合的建筑新路。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给吴良镛寄去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祖国重获新生的喜悦之情,希望他赶紧回来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百废待兴”,这四个字让吴良镛迅速作出明确的抉择。1950年底,和那个时代许多充满赤子情怀的科学家、艺术家一样,吴良镛冲破重重阻挠,绕道归来,投身新中国的建设和教育事业。

  作为新中国建筑教育和建筑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51年开始主持清华建筑系市镇组工作,并与中国农业大学汪菊渊教授一道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从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建筑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全面推动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等学科的发展。

  1959年,吴良镛倡导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此前后,他还曾主持全国建筑会议、制定共同教学计划,参与领导全国建筑学专业通用教材的建设,并主持《城乡规划》教学用书的编写。他是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顾问和保定、北戴河、秦皇岛、邯郸等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图书馆等著名建筑都曾凝聚他的心血;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余震未消,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

  旧中国民生凋敝的影像在一批批拔地而起的新建筑后渐渐淡去,吴良镛的心头却萦绕着越来越深的困惑:20世纪40年代初,他抱着希望避免西方“城市病”的愿望开始学习城市规划,回国后也曾相信中国城市可以完全避免交通拥挤、住宅短缺、破坏自然等现象。然而,数十年间中国城乡变化虽巨,现实面貌却似乎和这一理想呈现出较大偏差。在曲折中,吴良镛蓄积力量、摸索前进,新的变革契机正在下个路口转弯处等待着他。
 时代激流中的探索

  1980年,吴良镛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当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门学科也开始了新的探求。从国外讲学归来的吴良镛参加了1981年的中科院学部大会,他深深感受到全国学术界探索未来的高昂热情,感受到当代建筑学家对建筑学科发展所应肩负起来的重任。

  “这次大会使我认识到,面对新中国成立与‘文革’后的经验与教训,建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走向科学,向建筑学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为了求索这条建筑的科学发展之路,年逾花甲的吴良镛抖擞精神,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同时进发。

  在理论上,吴良镛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广义建筑学的思考,并于1989年出版了专著《广义建筑学》。其着眼点从单纯的“建筑”概念转向“聚居”,“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拓展到社会构成”,大大拓展了建筑学的视野。事实上,广义建筑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将“广义的住”、“空间环境”、“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思想从理论上结合起来,形成了后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雏形。

  在积极探索理论的同时,吴良镛还和同事们一起踏遍千山万水,为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贡献极大的开创性工作。

  199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将重点项目资助投放在建筑领域。在吴良镛主持下,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联合开展“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这样一个多单位、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区域性研究,成为我国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首次尝试。

  北京西北文教区和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上海浦东规划、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和福田中心区规划、三峡工程与人居环境建设、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筑环境研究……在这一个又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课题中,吴良镛倾注了自己对吾土吾民的热爱,奉献了自己的才学与思想。他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一直为世人所铭记。


  2011年11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吴良镛院士(中)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完毕后离开。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矢志不渝的民生情怀

  伴随着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吴良镛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他就此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这个整合众多学科的“学科群”概念。

  1993年8月,在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的学术报告中,吴良镛(与周干峙、林志群共同撰文)提出“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

  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吴良镛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作大会主旨报告,并起草《北京宪章》。《北京宪章》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建设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自改革开放之初起,吴良镛就一直在思考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的问题。直到1999年1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基本理论与典型范例正式立项,其主要课题即为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的发展规划研究。随后,相关研究又先后得到清华大学“985”研究基金和建设部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

  吴良镛以其个人声望和课题的重大战略意义动员了10多个单位、几百位专家直接参与这一项目,组织了北京、天津、河北等有关部门和不同专业的合作,利用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起科学共同体,在区域层面具体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进行研究。2002年研究报告发表后,北京市、天津市先后邀请课题组参加其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由吴良镛担任首席领衔专家。这一系列研究直接指导了北京近10年来的建设发展,面向城市蔓延、旧城保护乏力等问题,开创了新时期北京城乡规划的新局面。

  现在,吴良镛又带领团队开展了面向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北京2049。建设学科群、打造跨学科平台、开展多情景模拟……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理念和方法论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

  吴良镛作过许多宏观和中观的战略性规划,但在1993年,他却因为对北京菊儿胡同里一个四合院的改造项目获得了“世界人居奖”与“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奖”。

  菊儿胡同是吴良镛探索北京旧城保护与发展问题的一块“试验田”。粉墙黛瓦、绿树成阴、气象一新的菊儿胡同至今仍旧保持了与北京旧城肌理的有机统一。建筑学院左川教授感慨地说:“对这个2760多平方米、仅1万元设计费用的小工程,吴先生不嫌其小,又不厌其烦。”

  吴良镛曾说:“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仅看他是否设计出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也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在吴良镛看来,“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培养人居环境“集团军”

  如果说上世纪中叶梁思成提出的“体形环境”思想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教育平台,那么吴良镛创建的人居环境科学则是新时期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的办学指导思想。以此为基础,奠定了清华建筑学院面向人居环境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学科架构和教学体系。

  自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以来,吴良镛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为清华建筑教育的发展倾尽心力。

  作为导师,吴良镛亲自培养了81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他广为人知的育人理念。每个学生开题时,他都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仔细琢磨,和学生一起讨论合适的题目。

  对于在职的论文博士,吴良镛每年都要召集至少两次以上的学术例会,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博士交流他们的研究进展。在这样的学术例会上,每个人的选题都经过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打磨和修改。

  吴良镛提倡让人才在集体“大兵团战斗”中成长。每一个研究和实践项目,都是他培养人才的平台。但是,他特别强调做项目不能像“炸油饼”,盲目进行生产性的重复劳动,而是要在整个集体共同的学术框架下进行,成为从科学进步和创新出发的“作品”。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认为:“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传统建筑学的研究领域,为解决人类当前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在一流大学建设中,如何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舞台,创新学术思想和理论,吴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

  吴良镛为全校研究生开设“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多年来他坚持亲自作开课和结课演讲。

  手擎这支明烛,90岁的吴良镛依然孜孜不倦,行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5日第1版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