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教育时文 >
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4-08-30 09:40来源:《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作者:杨军 张蓓 点击:
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地区459名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研究发现: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包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三个因素,其民族认同在5点计分中处于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程度,有着较好的民族认同。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地区459名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研究发现: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包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三个因素,其民族认同在5点计分中处于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程度,有着较好的民族认同。影响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年级、教学模式、汉语学习水平和对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
关键词: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影响因素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民族认同问卷,对甘肃省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的一所藏族中学进行,研究对象为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藏族学生。共发放问卷469份,回收问卷469份,其中有10份问卷有漏答题情况,予以剔除,问卷有效率为97.87%。
2.研究工具
本研究在参考西方学者菲尼(Phinney 1992年)的多群体民族认同量表和国内学者万明钢等(2001年)的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编制了《甘南藏族地区青少年民族认同调查问卷》。问卷主体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被试基本信息与民族认同。其中,民族认同部分包含16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其中反向计分有2题,总分越高表示民族认同的程度越高。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a=0.781,表明该问卷有较理想的信度。对于问卷的效度,采用结构效度进行检验。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民族认同问卷结构具有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三个因素,这与构想效度一致,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数据采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匿名作答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将获得的所有数据在SPSS for Windows(21.0)软件上进行编码录入与相关的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总体状况
对于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总体状况的探讨,采用项目平均得分与得分的中点进行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由于问卷是5点计分,且包含三个维度,因此民族认同最高为15分,最低为3分,中点为9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民族认同程度越高。如表1所示,民族认同总体得分显著高于得分的中点9分,说明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属于“认同”以上。
表1 民族认同总体状况
  N 项目均分 SD t df Sig.(双侧)
民族认同 459 12.4366 1.50812 165.957 458 0.000
一般而言,影响民族认同的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主流文化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1]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分别在这三个因素上的状况进行探讨,采用各因素项目得分的均分与得分中点进行单样本T检验。各因素均采用5点计分(1为完全不同意,5为非常同意),因此各因素得分最高为5分,最低为1分,中点为3分。“主流文化认同”因素和“积极的民族认同”因素的得分越高,表明被试对主流文化和民族的认同程度越高;“消极的民族认同”因素采用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民族认同程度越低。如表2所示,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在各因素的得分均值都显著高于得分中点3分。其中,主流文化认同因素属于“认同”以上,积极民族认同因素属于“比较认同”以上,消极民族认同得分为0.5641,属于“完全不认同”,反向计分转换为非消极认同后,属于“比较认同”以上。
表2 民族认同各因素状况
  N 项目均分 SD t df Sig.(双侧)
主流文化认同 459 3.7318 0.85967 91.366 458 0.000
积极民族认同 459 4.2705 0.73643 121.638 458 0.000
消极民族认同 459 0.5641 0.64947 143.594 458 0.000
2.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影响因素的统计结果
(1)性别差异
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取样及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性别在民族认同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还有的研究结论则认为性别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本研究对甘南地区不同性别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N男=217,N女=242),结果表明,性别在民族认同方面没有显著差异(t=-0.676,p=0.499)。
(2)年级差异
通过对甘南地区不同年级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进行均值检验,表明初二年级与其他三个年级差异较大。进一步对不同年级的民族认同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N初二=117,N初三=122,N高一=112,N高二=108),如表3所示,年级对民族认同有显著差异,初二年级的民族认同程度低于其他三个年级。
表3 民族认同年级差异
  年级 N 均值 SD t Sig.(双侧)
民族认同 初二以上 342 12.6561 1.45956 5.136 0.000
初二 117 11.8015 1.47248
(3)班级差异
被试所在的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班级,一种是普通班,一种是民族班。者的教学过程全部采用汉语进行,藏语为单独一门课;后者的教学过程全部采用藏语进行,对汉语的学习是在语文课上进行的。藏文班学生的教材内容,除了语文科目,其他学科都是用藏语呈现的,但具体内容与普通班学生是一致的。如表4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普通班民族认同高于民族班。
表4 民族认同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差异
  班级 N 均值 SD t Sig.(双侧)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普通班 228 12.9439 1.48012 7.616 0.000
民族班 231 11.8739 1.33188
(4)对汉语的学习
通过对被试对汉语的学习方面与民族认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汉语的时长和汉语口语的流利程度与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0.05(双侧)水平上显著相关。再进一步对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对汉语的学习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汉语的学习时长对民族认同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汉语口语的流利程度在民族认同方面是有差异的。如表5所示,汉语口语在比较流利程度及以上的,其民族认同高于汉语口语水平在一般程度及以下的。
表5 民族认同在不同汉语口语水平的差异
  汉语流利程度 N 均值 SD t Sig.(双侧)
民族认同 比较流利及以上 67 4.0600 0.83623 2.915 0.004
一般及以下 392 3.6871 0.85376
(5)对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
民族认同的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既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民族文化的排斥。通过对被试在主观上对藏、汉文化差异程度的判断,可以了解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及他族文化的排斥程度,进而表明其民族认同的状态。在调查中,被试对于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主要可分为“差异比较小或非常小”和“差异比较大或非常大”两种情况。如表6所示,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认为藏、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及以上程度的被试,其民族认同要高于认为藏、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小及以下程度的。
表6 民族认同在对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上的差异
  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 N 均值 SD t Sig.(双侧)
民族认同 差异比较大及以上 235 4.4253 0.66970 -4.563 0.000
差异比较小及以下 224 4.1090 0.77196
三、讨论与分析
1.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总体状况的讨论与分析
以往的相关研究[2]对民族认同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析。有研究认为,民族认同是阶段化发展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Thomas的研究,他提出了黑人民族认同发展五阶段模型。之后,克罗斯(Cross)也提出了关于黑人民族认同发展阶段的模型。以后,菲尼(Phinney)和她的研究群体对埃里克森早期提出的认同发展框架进行了扩展,在整合了个体年龄、民族认同和民族偏见三者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模型。这一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弥散的民族认同阶段、民族意识逐渐崛起阶段和对母体文化的积极态度内化和整合阶段。另一些研究则表明,民族认同是有着不同维度的整体发展观念。西方学者Aune.Valk和Kristel.Karu(2001年)通过实证研究将民族认同划分为两个呈正相关的维度: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民族区分。Kwna&Sodowsky(1997年)认为,民族认同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在的民族认同包括三个维度:认知、道德和情感。国内学者万明钢、王亚鹏(2004年)的研究表明,民族认同包括三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即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即对民族的消极信念和看法;积极民族认同,即对民族的积极信念和看法。[3]本研究结果与其相类似,认为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包含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民族认同和消极民族认同。
在本研究中,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总体都高于中点分数,其民族认同在5点计分“非常不认同”、“比较不认同”、“认同”、“比较认同”和“非常认同”中处于“认同”之上,说明他们对自身的民族身份有较好的认同。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包含三个因素,分别是“主流文化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其中,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方面,在5点计分中呈现在“认同”以上,积极的民族认同处于“比较认同”之上,消极民族认同为反向计分,其结果处于“比较不认同”及以下,也就是说,被试在消极民族认同上的认同程度不高。
2.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影响因素的讨论与分析
本研究显示,性别在民族认同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结论,都认为尽管男女性别的不同并不会导致他们在民族认同方面有所差别,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男生的民族认同程度高于女生。出现这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所在的民族群体更倾向于以男性为主导的民族,尽管在现代社会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男女主导的分化不那么明显,但是以往的民族历史经历仍然会对群体成员的民族认同有所影响,使得男性较女性有更强的民族归属感和责任感。另一部分研究结论则显示女性的民族认同较男性高,原因在于女性相较于男性对群体有更强的依赖感,性格中缺少独立自主的成分。
处于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长和内容都有所差异,而且年级越高意味着他们学习汉语的时间就越长,接受了更多的主流文化熏陶。研究结论显示,甘南地区不同年级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有显著差异,初二年级的民族认同要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与学习汉语的时长相比,对汉语的掌握程度更能影响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汉语口语水平越流利,其民族认同越高。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更容易接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以积极构建自身价值观。该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同时受到来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地接受家庭教育中本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学校教育中主流文化的熏陶。随着个体年级的升高,他们的智力发育程度逐渐加深,对事物和观念的看法也逐渐形成。倾向于接受主流文化的个体,为了更深入地靠近主流社会,其汉语水平也就越高,而接受更多的文化熏陶,就会对自身的民族身份形成更高层次的认同。
被试所在学校不同的教学模式对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显著影响,就读于普通班的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比民族班的要高。也就是说,更多接触到汉语及主流文化教育的藏族青少年,有着更高的民族认同。民族班的学生由于经常使用本民族语言,在接受环境因素影响时,受到的影响更少,而同时改变旧有观念,形成新看法的可能也就更小,如果对本民族具有消极的认同态度,则更不容易得到纠正。
民族认同的主要成分即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有的研究认为,[4]民族认同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对本民族成员间相互关系及其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是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并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持的亲近态度。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判断是民族认同在认知方面的体现,而认知是进一步产生态度偏向及行为偏向的基础,被试的主观看法是影响其民族认同的关键前提。本研究结果显示,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对汉藏文化是否有差异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汉藏文化差异比较大,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藏文化差异不太大。前者认为两种文化的异质性较高,其民族认同也较高,后者认为两种文化同质性较高,其民族认同则较低。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包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三个因素,有着较好的民族认同水平。影响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年级、教学模式、汉语学习水平和对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初二年级学生的民族认同低于初三、高一和高二年级。不同的教学模式下,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有显著差异。学习汉语时长和汉语口语的流利程度与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显著相关,接触汉语程度越深,汉语口语水平越好,民族认同越高。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对藏汉文化差异大小的主观判断与其民族认同呈正相关。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积极的民族认同
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不但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成分,还包括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成分。也就是说,该地区的藏族青少年有着双重身份认同的状况,既认同自己本民族的身份,同时认同中华民族的身份,这与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相一致。在关于群体双重身份认同的研究中有两种理论假设,即线性两极模型(Liner-bipolar model)和二维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线型两极模型认为对一种身份认同过强必定会削弱对另一种身份的认同,而二维模型则强调两种身份的认同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5]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中,对本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并未削弱他们对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显然属于双重身份认同中的二维模型,两种身份的认同相互独立。这种认同倾向符合多元文化理论,即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他群体的高度接受是相一致的。仅从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来说,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藏族青少年的本民族身份认同绝大部分处于积极认同态度,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民族,获得对本民族的归属感。积极的认同态度使得这一群体内部有较强的凝聚力,维系着民族的团结,与此同时他们又有着良好的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态度,能够接受来自他民族他文化的影响,有融入主流社会的意愿和倾向。
2.客观的民族认知促成和谐的民族认同
从研究结果来看,影响甘南地区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主要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就读年级、所在班级的教学模式、汉语学习水平以及对藏汉文化差异的主观判断。这些影响因素的本质都指向研究对象的认知,对本民族、他民族及中华民族的客观认知。处在不同年级的藏族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长和内容会有所差异,随着就读年级的升高,他们接受了更多的文化熏陶,具备了树立客观民族认同观的认知前提。就读于普通班的藏族青少年较民族班的民族认同高,前者更多地学习和接受了社会主流文化,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对他文化有着更开明的接受态度,也能更客观地评价本民族文化,这是树立客观民族认同观的认知关键。从藏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认同来说,积极的民族认同能够使民族成员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内部的团结和情感维系。然而不恰当的民族认同,会增加对他民族的偏见和隔阂,产生过分的排他性,形成狭隘的民族认同观。部分藏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有着消极的民族认同,对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传统等存在自卑感,对自己的民族身份进行遮掩,不愿承认,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
从藏族青少年的双重身份认同来说,由于认同的主体不同、依据不同,很容易产生民族认同矛盾,造成只认同本民族身份或是只认同中华民族身份的不和谐状态。因此,客观的民族认知能够促成和谐的民族认同,获得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通过相应的学校教育过程和课程内容,能够使得藏族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民族归属感,积极和客观地认同本民族,接纳和欣赏他民族,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树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观念,达到双重身份认同的和谐。

参考文献:
[1]秦向荣.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9(2).
[2]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3]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1).
[4]贺金瑞,燕继荣.论从国家认同到民族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孙桂香.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