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名师列传 >
黄长强:蓝天啸利剑 长空有一强
时间:2012-11-09 19:07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梁杰 点击:
最令黄长强骄傲的是,他为国家培养了我国首批无人机作战系统与技术领域的博士、硕士,在国内首创了“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

蓝天啸利剑 长空有一强——记党的十八大代表、空军工程大学教授黄长强

 

黄长强对学员开展实地教学。 谭超 摄

  初冬时节,古都西安白鹿原寒意渐浓。在空军工程大学某实验室,黄长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自己的宝贝:特种性能无人机、加装武器设备的直升机、战机导弹训练弹,这些是黄长强和他的科研团队多年心血的结晶;实验室的一角,摆放着他们这些年获得的奖状和证书: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专利……20多个奖状、证书见证着黄长强和他的团队走过的辉煌历程。

  然而最令黄长强骄傲的是,他为国家培养了我国首批无人机作战系统与技术领域的博士、硕士,在国内首创了“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

  一定要让战机挂上中国的训练弹

  今年51岁的黄长强是空军军械方面响当当的专家,享有“军械120”等诸多盛誉。

  2000年,黄长强在国外学习。一次,他和国外专家开玩笑说他们的电视机只有8个频道,高低频调换时还要换线。国外专家反唇相讥,“我们不在乎这些小事,卖给你们一枚战机导弹训练弹,就能换来一火车的电视机。”

  那一刻,黄长强被深深地刺痛:“外方卖给我们一枚导弹训练弹数百万元,专用检测设备一千多万元,每架飞机百余万元的改装费;而新型训练弹人家多少钱都不卖!”

  “机不能被弹憋死!”回国后,黄长强发誓一定要让战机挂上中国自己的导弹训练弹:“做不成,我就退出科研‘江湖’!”

  黄长强遍访国内顶尖的科研单位,因为风险大、经费不足、技术难点多等原因,许多单位一听说是研制导弹训练弹,纷纷表示力不从心。黄长强提出“强强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终于感动了合作单位,答应一起并肩作战,攻坚克难。

  2003年夏天,训练弹联机试飞的时候恰逢“非典”肆虐,他们刚到驻地就被隔离观察,“软禁”在招待所里,一日三餐仅靠盒饭。20余天的试飞结束后,黄长强团队吃了1920份盒饭,黄长强瘦了10多斤。

  盒饭虽然乏味,他们却尝到了成功的味道。在技术鉴定会上,由3名院士牵头组成的评审会,高度评价他们的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内最先进水平,某项装备达到国外同产品的先进水平”。此后,黄长强团队一举攻克了10余个型号的训练弹,使精确制导训练弹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并装备到部队。

  首创“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

  当今世界航空装备正向无人化、隐身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趋势发展,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发无人作战飞机,有的已将无人作战飞机投入战场。

  “我最不忍心看到的是,在未来的空战中,敌人用无人机攻击我国的有人机。”强烈的忧患意识让黄长强将目光瞄准了无人机领域,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上。

  为研制无人机,近几年,黄长强团队每年暑假都要到无人区试飞,经历了沙尘暴、龙卷风、高温、烈日,甚至是几十年不遇的山洪。他们每天要开车到几十公里外的一个盐场拉馒头和水,因为缺少维生素,大家都得了口腔溃疡。有一次半夜山洪暴发,大家惊醒时,驻地已被洪水包围,帐篷和设备全被洪水浸泡。

  经过不懈努力,黄长强团队在无人机研制的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他们研制的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特种性能高速无人机,被鉴定委员会认为“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黄长强在全国首创了“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建立全国首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中国培养了几十位该学科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

  他的团队能人扎堆,硕果累累

  “我们有一个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大家工作各有侧重,配合默契,10多年来没有一个人退出,我们一起快乐科研、快乐教学、快乐工作。”1995年就加入到黄长强团队、如今已是教研室主任的赵辉说,“在这个团队中,我们人人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

  黄长强团队共16人,包括5名教授、4位副教授,是全校能人扎堆的教研室,他们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费在全校也都名列第一。在空军转型大潮中,他们个个唱主角、人人担大任。在外人看来,他的团队成员个个不同凡响:杜海文,武装直升机武器系统与航空弹射救生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赵辉,制导武器系统专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曹林平,无人机技术专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这些干将、帅才聚集在一起,十几年如一日,不显山、不露水,踏实做事,为武器装备更新倾注了汗水、智慧和心血。

  盛名下的黄长强,一如既往地谦虚和低调,把功劳更多地归于他的团队,“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我的今天”。而团队成员都打心眼儿里佩服黄长强的能力和为人。在他们眼里,黄长强是最值得信赖的人。技术上的问题,他会热心地讲解;谁家里有困难,他都当成自家的事尽心尽力去解决。以事业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正是这种和谐的关系,促成这个团队攻坚克难,无坚不摧,成为一支过硬的队伍,顺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任务。

  30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在空军工程大学,黄长强的课备受学生追捧,被业内专家评为“A+”课程。“黄教授强调基本功要扎实,注意采用新的前沿知识。他经常说,只有教员站位高,学员才能看得远,固守传统的教学内容,缺乏实践的书本理论是苍白无力的。”黄长强的同事杜海文教授说:“他会将自身的科研经验,哪怕是失败的教训,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学生。这也是他讲课新颖生动,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尽管科研硕果累累,黄长强从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员身份,“育人是教员之本”,他认为一名军校教授,最重要的工作和最应该骄傲的成绩不是研制出了多少装备,而是在科研过程中建立新学科,出一套精品书,培养出更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用的人才。30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至今仍坚持每学期给本科生上课。

  “时间再紧,也要给学生上好课。”这是黄长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停留在完成本专业的规定任务,那么教学是不成功的。”黄长强希望通过科研,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员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不断满足未来军事斗争的需求。

  “教学与科研就如同人的两条腿,缺了哪条腿都会影响走路。”黄长强认为,“教员只有先将学科知识理解领悟透彻,才能做到信手拈来、讲授自如;而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员加深对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

  “军事科研必须用好昨天的成果搞好成果推广,用好今天的机会进行科研攻关,瞄准明天的战场做好预先研究,只有这样,中国空军才能向世界一流空军阔步迈进。”空军工程大学政委张学义这样总结黄长强的科研之路。(记者 梁杰)

    《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8日第2版

扩展阅读:科技强军 不辱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