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积极利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教学是创建大学德育、培育大学文化特色的一大趋势,也有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而深入研究和融合优秀的地域文化,吸收地域文化精髓,对于强化高校德育功能,实现文化育人目标,具有积极而实际的意义。 地域文化的时代内涵 西华师范大学所在的四川南充,在我国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由于巴蜀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这一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形成了包容开放的移民文化,以及汉、藏、彝、羌各民族血浓于水的民族文化。 五四运动前后,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赵太炎等一大批巴蜀儿女,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东出夔门,远涉重洋,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唤醒在封闭中沉睡的巴蜀大地。国内革命时期,以红军长征、川陕苏区、将帅故里、红岩精神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文化,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改革开放为巴蜀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今天,巴蜀优秀文化既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又包含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人民在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基础上凝练形成了特有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同舟共济、团结奋进”的感恩奋进文化。 地域文化的德育功能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巴蜀文化的鲜明地域特征、独特民俗风情、深厚文化氛围,是当地高校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巴蜀大地是革命热土,孕育了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先辈也曾经在这片热土上战斗、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十万川军将士浴血抗日疆场,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辉煌篇章。朱德故居、邓小平故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很方便于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继承先辈的崇高理想和精神,努力为国家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巴蜀自古多才俊,《三国志》作者陈寿、司马相如、陈子昂、诗仙李白、散文大家欧阳修都出生生长于四川这片沃土。他们勤学苦读、奋发有为的经历为当代青年学生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榜样,成为有志青年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鞭策学生尚学求真、上进求新,努力成长为栋梁之才。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新时期,巴蜀大地涌现出了一批批道德模范,他们共有的品质感染和影响着青年人做知恩感恩之人。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三年多来,四川人民把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转化为感恩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完成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巨大转变。高校可以运用这些资源,培育感恩奋进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 将极具时代特色的巴蜀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不仅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也有利于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这也是西华师范大学的努力追求。 培育特色精神文化。大学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学风气,最高表现是大学精神。西华师范大学深入研究巴蜀文化, 吸收巴蜀文化中的精髓, 将校训、校园精神和校歌与巴蜀文化中“厚德载物、和合圆融的文化性格,经世致用、注重实效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勇敢精进的文化精神,忧时济世、舍身为国的爱国情愫”结合起来,凝练概括出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质朴校训和“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形成了“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矢志不渝地为基层教育和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吟唱出了“巴山高、嘉陵长,钟灵毓秀出栋梁……时代重任永不忘,传承文明振家邦”的校歌,通过一届又一届师生传承,潜移默化地成为西华师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形成特色教学科研。作为地处巴蜀文化重镇的西华师范大学,学校一直担负着传承巴蜀文化的重要使命,实现着用巴蜀文化激励和教育学生的历史重任。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巴蜀文化研究的优势,为大学生发奋苦读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先后成立了巴蜀文化研究所、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以巴蜀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建成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四川省重点学科。先后承担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为标志的30多项有关区域文化的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编著出版了《司马相如集校注》、《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巴蜀艺文五种》、《巴蜀文化大典》等在学界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共26部,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项,在巴蜀地方文献整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优势。 打造特色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向学生传递文化、营造浓厚学术文化氛围的重要形式。西华师范大学在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打造三节、培养三心、弘扬三化”这一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学校积极利用巴蜀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将川剧、灯戏、皮影等极具川北特色的民俗文化引入学校,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编排出了《嘉陵情》、《川北凉粉》、《川北名坊》等剧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中均获得一等奖。同时,学校将革命传统精神巧妙的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了以班团活动、党员活动为载体的组织活动和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平台的系统性教育活动。随着对地域文化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入,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德育效果都让人耳目一新。(杨树政 任世强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