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政策法规 > 领导讲话 >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时间:2014-08-26 15:32来源: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作者:鲁昕 点击: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等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主题: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时间:2014年4月25-26日

地点:河南·驻马店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尊敬的徐济超副省长,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和来自行业企业的企业家们、国内外高校的校长们,以及专家学者们共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大计。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河南省政府和驻马店市政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他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教育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部署,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党组也高度重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要求要研究制订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试点。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转型发展工作自2013年初启动以来,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共识。基于这样的共识,地方政府正在行动起来。如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重庆市政府组建了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河南省安排了2亿元专项经费;山东省政府安排了1亿元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高校正在行动起来。去年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今天有180多所高校参加论坛,许多高校由于参会名额的限制未能参加。还有许多行业企业的朋友也在积极行动支持转型发展,成为重要参与者。大家一致认为: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就是劳动力结构调整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结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从根本上决定国家的长远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分析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国家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相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来自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引领,更来自于高素质的一线工程师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兴起来,以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鲜明特征和立足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积累和创新的基本使命,成为世界高竞争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密武器。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增长28万人。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一方面许多企业又难以找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目前,我们调整教育结构的主要思路,是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前提下,实行“存量优化、增量提质”。存量优化,就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行需求导向、就业结构性问题倒逼的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紧迫要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础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特别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破解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同质化、办学封闭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的问题,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打开一线劳动者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通道,一个重要的交汇点就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通过转型发展,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伴随劳动者职业发展的教育-就业-再教育顺畅的终身教育体系。

同志们,朋友们!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影响更为深远。同时,也与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借此机会,我也提四点希望:

一是希望学校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要牢牢把握建设应用技术型这一转型发展的目标,坚定不移地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技术人才和适应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新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坚定不移地承担产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积累和创新的历史责任,努力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要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的路径,坚定不移地打破封闭办学、自我评价的发展链式,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要牢牢把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为学习者创造价值这一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要看高校为当地产业和公共服务创造了多少价值、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多少价值,要看地方政府怎么评价、用人单位怎么评价、学生及其家长怎么评价。要教会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这是教育质量评价的底线。

二是希望地方政府更好发挥支持作用。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最欢迎的是地方政府,尤其是地市一级政府,最支持的也应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要把支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作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科学进程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主动帮助学校设计转型发展路径,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共享人才、技术、文化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地方的人才、技术和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无缝对接,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

三是希望行业企业能发挥好积极能动作用。行业企业是地方高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评价转型成效的主体。行业要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制定人才标准,定期发布就业状况,参与课程改革,开展质量评价等方式,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我们鼓励企业全面参与到学校治理、管理、运行全过程中,支持企业参与办学、定制专业、探索双元制培养、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交换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以及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我们呼吁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学生实训实习和教师实践,支持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院系兼职,支持在互利基础上实行技术和知识共享。

四是希望共同建立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涉及面广,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转型的成败,在于能否为转型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我们要按照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扩大地方高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大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等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倾斜力度,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政策引导,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几项工作:一是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二是加强招生计划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作用,从今年开始,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省级要对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三是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对“十三五”规划编制作出了部署,规划编制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十三五”规划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出发,以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提出“十三五”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措施和重大制度安排。各省级政府要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项改革举措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此,我也特别希望新闻媒体,借今天论坛这个机会,向全社会全面科学地传递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路,总结转型发展学校、企业、行业、地方政府的经验,为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共同努力。

现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拉开序幕,希望各地方政府、各行业和社会团体、企业家以及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转型发展这一教育改革重大进程中来,出谋划策,协同创新,为建设结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的力量。

最后,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

谢谢大家!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时期,企业行业所需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又严重缺乏。但是,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究其原因,主要问题不是人才培养的数量,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的研究和借鉴,我们发现:

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对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能否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外部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和影响。

二、综合大学的学术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应用科技大学是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

三、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建立,无一不是在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转型发展中实现的。

四、我国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排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位居末端。学校在办学方向上适时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理性抉择,应把握服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定位,实现学术教育向技术教育转变。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地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五个课题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组织专家完成本报告,仅供各级领导参考,期望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启迪思想、沟通信息的交流会,也是一次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动员会,更是一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大职教观、践行大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中国的职业教育突破了一个小天地,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抛弃了一个小框架,重建了一个大格局;超越了一个小理想,实现了一个大目标。这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也是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职教先驱们的“百年中国职教梦” 。为此我们要树立大职教观,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仅有美国的1/20;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先发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二是研发力量相对薄弱。在装备制造业,我国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26%,而美国为6.02%、日本4.95%、法国2.87%、德国2.86%、英国2.83%。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研发力量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重点领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加大重点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发和研发队伍建设十分迫切。而这些均需要加快发展与国家战略产业、新兴产业等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内容为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琳讲话记录:

尊敬的鲁部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在“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交替的关键之年,由鲁部长亲自倡导的“驻马店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嵖岈山论剑”的交流平台,这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之途径,抓住了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内核、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精髓。以此为主题,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定位与规划,应当正确处理好十大关系。

一、高校发展型态与转型的关系

高校发展型态大致可以分为新型、转型、定型三个重要阶段。新型是起点、转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转型意味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体制、办学举措的整体转变,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追求传统的、既定的“学术型态”向现代的、创新的“应用型态”的整体位移,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一场“国家、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客观需要。目前,新建本科高校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弱、学生就业能力差等态势,导致出“一大一少”(毕业生规模大、行业企业可用之才少)的应用人才需求危机,迫使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转型,重新审视新定位、新规划,进而定型,这才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发展已经进入成熟稳定状态。

二、起点与目标的关系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逻辑起点在于各种内外动力因素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外源动力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统筹分类管理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内源动力在于高校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及办学理念的根本转变,也是办学定位、办学规划的根本体现。要放眼世界看教育、关注未来思教育、紧贴需求做教育。维护好高校的声誉、满足好学生家长的期待。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行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创业技能。

三、转型过程与评价的关系

地方本科高校能否顺利转型、进而定型,关键是制定一个好的转型方案,并构建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来评价与审视方案的优劣。重庆有6所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试点高校,占教育部试点高校总数的近1/6,占重庆新建本科高校的1/2。我们首先制定了转型方案评审指标体系,以评审为抓手促进科学转型。评审指标包括:一级指标3项,即方案制定过程、方案主要内容和工作保障;二级指标14项,即:转型发展调研论证、程序审核、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办学结构、专业特色、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教学教法、教材建设、组织领导、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满分100,并规定70分以上为通过,60-70分为暂缓,60分以下为不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聘请教育部知名专家、市级部门主管领导、相关行业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组,对6所试点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进行了逐一评审。通过考核,有4所试点高校转型方案通过、2所暂缓通过。对试点高校是一次检验,对观望的其他本科高校也是一次振动,防止盲目性、防止滥竽充数。

四、高校转型与制度设计的关系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方高校转型起步晚、法制化建设滞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规定笼统而不系统,甚至无法可依,政府的引领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利益攸关方的权益、地位、作用没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行业企业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加快制订《应用技术型大学条例》,明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作用、管理、办学方向和运行机制等重大事宜;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有关内容。从“四大载体”即: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出发,建设一套法规体系,包括:应用技术型大学布局、规划、资产、人事、准入退出、教师注册、教师待遇、教师引进、学籍注册、学生资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内容。

五、教与学的关系

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必须打破“有什么就设什么”、“设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的“以教为导向”的思维惯势,真正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和进程,及时调整办学定位、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让转型发展回归市场需求、办学理性和教育本源。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借鉴德国模式,全面实施“双体系教育”,即:“技术实战+职场关键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双体系卓越人才教育基地,最大程度模拟企业运作,对本科学生进行职场关键能力课程教育,并选拔部分具有软件基础和有志成为软件精英人才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战特训,使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职场关键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正在实现“中国根、世界梦”的追求。

六、转型与激励的关系

促进高校发展转型关键在于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就是把《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中。处理好办学自主、监督管理、评价激励的关系。特别是应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发挥好“五个调控激励作用”。一是分类拨款调控。经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倾斜,探索新的拨款机制和标准。二是专业设置调控。增加应用技术型专业的数量和比例。三是招生计划调控。招生指标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和紧缺、急需人才的专业倾斜。四是就业目标考核调控。对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排名靠后的专业,采取限期整改甚至停办等措施。五是院校设置调控。凡是要更名为“大学”的高校,或新设本科高校,必须是应用技术型学校。

七、高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

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实施产教融合式发展战略,重在于做好“六个纳入”,即:把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把技术开发与服务纳入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把实践教学设备和设施建设纳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基本建设体系;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纳入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培训体系;把师生服务保障纳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把毕业生就业创业纳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思考,我们于本月11日成立了“重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制定了联盟章程,明确了性质、目标、任务和责任,就是基于整合相关资源优势,为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有关团体等利益攸关方搭建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实现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供与需”的无缝对接。

八、办学与需求的关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迫切需要大批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突破人才供需瓶颈,应当做到“五个吻合”。一是高校办学规模、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调整升级的需求相吻合;二是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标准相吻合;三是高校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生产一线装备水平相吻合;四是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生产劳动流程相吻合;五是教法训法与行业企业项目、案例相吻合。我们通过研制高校规模核定系统、建立高校专业动态核定机制、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系统培训等方式,力求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九、高校史与中国史的关系

中国近代教育从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之后,至今恰好110年,新中国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从110年、60年、30年这三个时间节点来看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概括起来就是追求“高大全”, 主要表现在:类型定位重学轻术、层次定位层层攀高、规模定位越大越好、学科定位综合求全、目标定位北大清华。地方本科高校尤为突出,办学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同质、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就业率低、片面追求学术导向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根源在于我国目前还缺乏清晰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十、高校分类与中国未来的关系

从世界范围看,分类定位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更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以及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系统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系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为高校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必然选择、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规律理性回归的必然选择。

基于以上十大关系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编制出与国际化接轨的“十三五”规划,展现出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中国、服务世界的生机、活力和风采。让我们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从驻马店起步,逐渐成长、成熟和成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光明的未来!

谢谢大家!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秘书长陈晓明谈打造产教融合的装备制造业升级强基利器,行业视角下的产教融合策略。

一、对应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产教融合基本内涵

在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发展,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进程中,应着重从战略契合、需求导向、结构匹配、品值服务、机制保障等五个方面,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强化其对产业升级强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及其人才培养的需求驱动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其必然将以产业技术进步、业态调整升级、人力资源要素优化等三大领域的创新需求,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明显的驱动作用和深刻影响。主动把握和适应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和新要求,才能建立起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更加科学、有利的战略支点。

三、行业组织促进产教融合的基本策略

行业组织肩负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与保障、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双重职责,机械行业素有重视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良好传统和工作积淀。以企业发展需求引导人才培养定位 、以产业技术进步引导专业建设、以优秀企业文化引导素养培育、以产业人才观引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合作共赢引导产学研用结合深化,是行业组织促进产教融合的基本工作策略和能力建设的重点。

四、产教融合打造产业升级强基利器

产业升级关键在强基,根本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思路,适应产业升级战略需求,以科学的服务定位,确立可靠的转型发展战略支点; 以产业升级强基的紧迫需求为对接前导,激发合作育人的活力,打造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以提高企业认同度和服务品质为引导,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标志,扩展持续发展空间;以创新产教协同发展机制为突破口,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条件装备的同步升级,将使现代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成为产业升级发展用得上、靠得住、离不开的利器。
 


以下内容为驻马店人民政府市长武国定讲话记录:

尊敬的鲁昕副部长、朱高峰副院长、徐济超副省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今天是个好日子,来自海内外高校和企业、政府的负责同志齐聚天中,参加第一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驻马店论坛,这是我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体现了教育部对驻马店的关心、厚爱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莅临驻马店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长期以来对驻马店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将驻马店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我市在助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一、驻马店的基本情况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因历史上在此设皇家驿站而得名,故名曰“驻马”,又名“驿城”,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誉,古又名“天中”。驻马店是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辖9县1区,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96万,是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核心区,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河南肉库”之称。近年来,随着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我们坚持大招商一举求多效、加快城镇化一发动全身、打造新优势一优带百通“三个一”的工作思路,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近 5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3%,其中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201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9.9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1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14.9亿元。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金融生态示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

二、为什么要下大力气支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走应用技术型办学之路

我们支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走特色办学之路,是市委、市政府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我市发展实际,经过慎重研究论证作出的战略决策。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黄淮学院是我们自己的院校。黄淮学院是我们举全市之力创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学院办学经费除省政府定补1000万元外,其他全部由市财政负担。但我们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我们有占全省近9%的人口,却只拥有全省4.6%的生产总值和2.9%的财政收入,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集中一切资源优势,千方百计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为驻马店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是黄淮学院成立时间短、办学基础差。黄淮学院是2004年由驻马店师专、中原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林科所组建成立的,至今还不到10周岁。要加快黄淮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走一般高校追求学科建设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面向市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三是实现驻马店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的需要。驻马店是一个人口大市,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437万,其中富余劳动力27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0万。但由于劳动力技能不高,致使劳务收入普遍较低,没有一技之长和掌握一技之长的月收入差距在3000元以上,有的甚至更高。要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收入水平,必须充分发挥黄淮学院的龙头引领作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努力把我们的劳动力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

四是驻马店产业发展的需要。驻马店是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目前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六大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规划建设了12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23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面积102平方公里,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272家,带动就业21万人,已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日益增长的企业用工需求和各类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要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必须依托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和加强应用型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应用性技术人才,更好地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正是基于以上方面的考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全力支持黄淮学院走转型发展道路的决策。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我们支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们在支持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方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人才支持。根据学校专业需求,支持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为黄淮学院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双师型”教师实行特事特办,增加人员编制,同时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着力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年来,共帮助黄淮学院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169人,外聘行业企业专家116人,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98人,搭建了学校转型发展的人才高地。

二是资金支持。近年来,我们在地方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对黄淮学院的资金投入,保障了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2006年,市政府投入2200万元,建设了3.5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后交付黄淮学院管理使用;2013年,启动了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总投资近6亿元,采取市校共建办法,建成后交由黄淮学院管理使用;对黄淮学院老校区开发项目,土地出让金1.9亿元全部返还学院用于自身建设;支持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科技文化一条街等项目建设,在行政事业收费方面予以减免优惠;加大黄淮学院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建设了1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每年支持黄淮学院的科研经费占全市科研经费的1/4,三年来市财政累计投入学校经费达6.1亿元。

三是政策支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大支持。对开展校企合作的学校,在人才引进、双师教学团队、项目评审、平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并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实施校企合作的项目,出台了建设用地、项目审批、行政收费、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了学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推动了地方高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

四是就业支持。市政府定期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信、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等部门,深入开展“企业招聘进校园”、“求职进企业”等活动,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实施日常招聘、现场招聘、专场招聘、网络招聘,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同时,由市政府牵头,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共同组建了“黄淮学院合作发展战略联盟”,推动学校与市内企业深度合作,共建82个校外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每年有2000余名毕业生进入联盟单位实习实训和就业。

五是领导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淮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学院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委书记、市长亲自过问、亲自研究,并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黄淮学院调查研究,并采取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会的形式,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等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市委、市政府研究作出的决策部署,进行不间断地督促检查,确保了学校项目建设和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为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在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特别是鲁部长今年1月来黄淮学院调研并作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为黄淮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由于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黄淮学院领导班子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市委、市政府创造的良好环境,黄淮学院探索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路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作为地方政府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一是黄淮学院已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字招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始终把黄淮学院转型发展作为推介的亮点和优势,带领外地客商到黄淮学院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正是由于黄淮学院的成功转型,使得驻马店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中获得更大的吸引力。比如我们引进的银泰电动汽车项目,就是他们看到了黄淮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雄厚实力,才下决心在驻马店投资30亿元建设电动汽车生产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电动汽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了深化合作,银泰集团与黄淮学院已达成协议,共建银泰汽车学院;懿丰航空公司到驻马店及黄淮学院考察后,当即作出与黄淮学院合作建设航空学院的决定,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二是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使得每年有3000多名高层次技能人才走向全市各行各业,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同时,学校每年还与驻马店相关局委合作,选派20-30名博士、教授以及科技特派员,深入行业、企业和基层单位挂职锻炼,指导企业生产、管理和研发工作,有效解决了我市企业人才紧缺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根据企业和地方需求,黄淮学院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及专业群优势,借助11个省市级工程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8个校级研究所,积极开展各项规划设计、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近三年来,我市每年的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有近15%是由黄淮学院承担的,学校参与横向合作项目80多项,帮助企业争取经费支持20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同时,学校还积极承担我市政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与市政府合作开发了政府网站、与驻马店日报社合作开通了驻马店新闻网、与各县区都合作建设了电子政务系统等,成为推动“三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此次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围绕产教融合发展开展交流和对话,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和新的启示。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鲁部长、徐省长、朱院长的讲话精神,吸纳借鉴各位专家、学者的重要观点和好的建议,全面审视和改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强化措施,健全机制,努力推动黄淮学院在创办特色应用技术大学道路上取得更大成效。

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把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作为推动“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基础来抓,深入实施高质量就业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变我市劳动力优势为人力资本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机制中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的调控作用,加强和支持产学研合作机制体系建设,指导和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二是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办学层次有中职、高职,还有黄淮学院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下一步,我市将依托黄淮学院和8.8平方公里的职教园区建设,打通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的内部上升通道,着力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推动我市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形成职业教育各层次协同发展的局面。

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修订完善我市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加大对学校项目建设、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加快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步伐。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驻马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首次举办国际性论坛经验不足,同时由于条件有限,组织和接待工作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谅解,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一定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努力把论坛办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论坛!

最后祝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