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政策法规 > 领导讲话 >
孙政才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12-05-24 15:59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孙政才 点击: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孙政才同志在中共吉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宋锴 摄)
 
科学发展 加快振兴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5月3日)
孙政才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着力破解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省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了重大成就,吉林大地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的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5946美元,年均增长14.6%,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620.1亿元和850.1亿元,比2006年增长2.2倍和2.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实现4531.6亿元和1121.3亿元,是2006年的3.2倍和5.4倍,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步提高。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达到600亿斤阶段性水平。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发展。特色城镇化稳步推进,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加快发展等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3.4万亿元,是前5年的4.5倍。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竣工运营,发展基础和后劲大大增强。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5.7:44.8:39.5调整到2011年的12.1:53.2:34.7,支柱产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提速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多产业支撑、多极化发展的增长格局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增速连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民营经济撑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新产品产值增长2.2倍。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博会等开放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形成。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富民工程加快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97元和7510元,是2006年的1.8倍和2.1倍。就业规模实现历史性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长足进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成果显著,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全面推进“八路安居”工程,改造建设面积达到1.49亿平方米,全省超过1/5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暖房子”工程,84万户、255万城市居民受益,成为广受赞誉的民生改善工程、节能减排工程、环境提升工程和扩大内需、促进发展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体育、人口计生、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文化改革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舆论导向正确鲜明,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更加浓厚。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文化创作生产全面繁荣,对外交流日益活跃。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人大和政协工作,各级人大和政协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壮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宗教工作健康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依法治省进程加快。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加强“平安吉林”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边境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双拥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以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方式、科学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加大,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换届风气满意度等多项考核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人才兴业战略深入实施,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三帮扶”活动成效显著,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全面实施,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五有一创”工程全面展开,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五权”工作,普遍推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3+1”模式。大力整治建设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同志们,2010年,我们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危急时刻、紧要关头,全省上下紧急行动、党政军群齐心协力,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践行了党的根本宗旨,展示了伟大的抗洪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
  省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吉林历史上实力提升最快、发展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益最多、党的建设成果最为显著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省委和老领导老同志打下的扎实基础上、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各方面热情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吉林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驻吉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驻吉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吉林振兴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老工业基地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破解,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压力日趋增大;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不同地区发展不够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任务仍然艰巨;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还不完全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时有发生。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二、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五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外部环境总体有利于我省科学发展、加快振兴。特别是中央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我们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振兴东北战略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走出举步维艰的困难时期,进入了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新阶段。总体上,吉林正处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节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支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破除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加快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世情国情省情,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在振兴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用好发展机遇期,妥善应对矛盾凸显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强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两翻番”、“双倍增”、“七跃升”。
  “两翻番”,就是到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0000亿元以上;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3300亿元和1700亿元以上。
  “双倍增”,就是到201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分别达到35000元和15000元以上。
  “七跃升”,就是通过发展内生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绿色低碳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社会文明程度、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跃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归根结底,就是让城乡居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裕、自信尊严、充实快乐、和谐安全、舒适健康的美好生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最根本的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最关键的是要做好“结合”文章,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推动思想解放的成果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努力走出一条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吉林实际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主题主线,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更加重视扩大内需,更加重视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更加重视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切实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必须坚持民生优先。把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凝聚民心民力,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结合起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精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共同推动事业发展进步。
  “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是我们面向未来作出的庄严承诺。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一定要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三、统筹推进“三化”,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吉林特色,努力探索一条“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1.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统筹推进“三化”的核心环节。当前,我省仍处在工业化中期,必须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后劲,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全面落实“十二五”东北振兴规划,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计划,促进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切实增强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和反哺能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加快把轨道客车等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建设国内占据领先地位、国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高地。推动医药、冶金、建材、轻纺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突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子等最具潜力的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和独特生态资源,加大开发转化力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加快形成新的产业支撑。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健康保健、商贸、养老、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新型业态,加快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挖掘、整合、提升旅游和文化产业,尽快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促进集群配套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本地配套率,进一步提升产业的丰厚度、关联度和集聚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全民创业,积极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加快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2.推进特色城镇化。城镇化是统筹推进“三化”的关键载体。它与“工”一体、与“农”相连,是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基点,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一篇大文章。必须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按照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思路,加大组织推动、体制创新和政策落实力度,推动全省城镇化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突出战略重点。全力推动长吉一体化、带动中部城市群发展,围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关键领域,完善城市联动发展机制,促进长吉两市互动共兴、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形成中部经济隆起带,带动和支撑长吉图先导区发展。大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增强承载能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特色,高水平搞好城镇规划。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互动。全面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市容环境,提升文化内涵,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统筹推进“三化”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在统筹推进“三化”中加强和改进“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吉林特色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加强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千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发展全程农业机械化,力争粮食产量达到7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切实推动畜牧业、林业产业、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政策增收、产业增收、务工增收、财产增收等多措并举,加强农村劳动力农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挖增收潜力,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新家园。切实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幅提高扶贫标准,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确保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目标。 
  4.促进“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是统筹推进“三化”的根本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三化”联动的结合点、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政策措施的切入点、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三动”战略。继续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投资方向和次序、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更加注重优化项目选择,更加注重释放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三动”战略在统筹推进“三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着力优化空间发展布局。加强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和城市发展等规划有序衔接,促进生产力布局与城镇化布局相融合、行政区划与经济功能区相协调,推动土地、资本、劳动等优化组合,促进资源、产业、人口等有效配置。加强区域合理分工、协调联动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加快重要经济板块和重要区域节点发展,更好地释放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域在统筹推进“三化”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抓好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特色经济发展,为县放权、给县让利、让县搞活,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切实加强统筹推进“三化”的制度安排。从减少农民、善待农民、提升农民、富裕农民的角度出发,探索推动农村土地、农村产权、城乡户籍、公共服务、城乡管理等基础性改革,探索建立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工农城乡利益协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的机制,尽快形成统筹推进“三化”的制度支撑体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增加不同层次城市的人口规模,壮大城市消费群体,释放消费潜力,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建立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完善城乡消费流通网络平台,加快城乡市场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5.增强统筹推进“三化”的保障能力。基础设施、生态资源、金融支撑、发展环境和人才队伍,是统筹推进“三化”的重要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五纵五横三环四联”高速公路网、“五纵三横”铁路网和“一主多辅”机场格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深化水利改革发展,完善抗洪减灾体系,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构建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保护和统筹调配力度,调整电源结构、构建现代电网体系,加强新型能源建设,加快推进“气化吉林”工程,切实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强信息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吉林”。加强生态吉林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民生改善有机结合,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强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深入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实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草原湿地保护、黑土地保护、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城乡环境建设,构筑我国东北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我们一定要精心保护这片蓝天绿地、碧水青山,让全体人民同居大自然、共享现代化。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切实改善发展环境。着力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打造良好的市场、政策、社会、法治、人文和舆论环境,使吉林成为安商、扶商、富商之地。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深入推进“双百千万”人才计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6.强化统筹推进“三化”的动力支撑。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统筹推进“三化”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推动发展和转型,以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引领发展和转型。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正确方向,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先行先试,坚持标本兼治,注重统筹协调,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集体林权、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地方金融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收入分配制度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利用外资与国内合作并重、参与国际合作与开拓国际市场并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以及各类开发区、特色园区的重要作用,畅通对外通道、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对外合作,加快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科技就是重视吉林的明天,投资科技就是投资吉林的未来。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驱动并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政府引导功能,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紧密衔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和发展优势。 
  统筹推进“三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必由之路,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关键举措、希望所在。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大胆探索,努力在统筹推进“三化”上有新的作为、新的创造,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四、全面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没有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没有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必须把社会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巩固发展安定和谐的政治和社会局面。 
  1.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加快富民,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生存性、发展性、安全性民生问题,谋民生之计,解民生之急,办民生之需,尽力而为、坚持不懈地抓好民生工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综合推动、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富民工程,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提高就业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科学发展保就业、全民创业促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促生产、活流通、强监管综合施策,保持物价在总体合理、平稳、可控的区间内运行;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提升统筹层次,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以及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救助水平。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推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建立符合省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供热保障机制,努力让城乡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得温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人口工作。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稳定是民心所向、发展所倚、事业所需。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类重大刑事犯罪和重大经济犯罪。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措施,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严格执法,严厉处罚、严厉打击、严厉问责,让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药品。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深入推进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源头预防。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体系和大调解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时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构建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末梢,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完善社会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安排,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突出解决社会管理新问题。在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等新问题上取得新的成效。社会管理就是在做群众的工作,要牢记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说群众听得懂的话,办群众得实惠的事,健全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机制、教育和引导群众机制、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全面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深入实施“同心”工程,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开展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重视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进一步巩固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正高效办案、和谐司法为民,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在全省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4.加强民族、宗教和边境地区工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谐、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切实加强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防范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边境建设管理。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治边机制,深入实施“强基富民固边”工程,确保边疆繁荣稳定和国家安全。 
  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发展为要、民生为重、稳定为基。我们一定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惠民生、尽心竭力保稳定,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五、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吉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加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为振兴发展提供硬支撑。 
  1.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建设。褒扬“凡人善举”,鼓励“见义勇为”,倡导“创新、公正、包容、守法、诚信”等正确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关工委等组织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高主流文化传播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网络等新兴媒体建设与管理,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2.全面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加大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力度,推动农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平台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深入开展军地共建边防文化。进一步繁荣文化创作。加强吉林地域历史文化建设,打造“长白山文化”品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推出更多高水准、有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提高吉林文化的影响力。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提升存量和扩大增量并进、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并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巩固发展影视、出版、期刊、歌舞、动漫等文化产业优势,培育新生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加强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重点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中小文化企业加快成长,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拓展文化要素和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不同业态间、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整合发掘各类文化资源,把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现象”打造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4.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也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跨地区重组,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引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关系,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创新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文化的繁荣发展,是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我们要坚定崇高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努力打造美好精神家园、凝聚发展强大动力。 
  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经受“四个考验”、化解“四个危险”,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最根本的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思想上的先进,党的纯洁性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纯洁。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党性修养,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完善学习制度,健全长效机制,营造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本领,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切实加强各级党校建设。继续推动解放思想。切实把思想解放的成果由观念层面转化到实践层面,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营造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叫真、敢于碰硬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振兴发展宏伟事业,关键要靠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求真务实、注重实绩,切实把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真正让那些肯干事的受尊敬、能干事的有机会、干成事的有舞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强化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集体。注重在基层和一线选拔锻炼干部,大力培养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计划,加强干部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做好社会工作、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以及依法办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各方面能力。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加大力度、创新载体、强化基层、夯实基础,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促发展、惠民生、增和谐、转作风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丰富活动内容,突出实践特色,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社会和谐之优。全面提高基层党建水平。高标准启动新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大力实施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五有一创”工程,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双覆盖双增强”工程,切实加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渠道。着力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三帮扶”活动,整合帮扶资源,巩固帮扶成果,实现“一改善、三加强、一促进”的目标。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长期工作在第一线,肩负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重任,要真心爱护、真情关怀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4.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完成艰巨繁重任务、开创新的发展局面,必须有良好的作风作保障。要大兴紧密联系实际之风、务实重行之风、改革创新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正行风、带民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真正做到与群众血脉相连、鱼水情深,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着力营造务实重行、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工作实情和群众所需所盼,使我们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引导党员干部在“快、实、细、新”上下功夫,加快工作节奏,做实工作措施,细化工作组织,创新工作路数,在推动振兴发展中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各级党员干部务必做到“胸中始终有大局,心里时刻有群众”,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推动事业不断前进,造福一方人民群众。 
  5.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广泛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廉政准则》,切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和规范权力运行,继续开展“五权”工作,推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3+1”模式,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不断增强监督实效。认真执行《党内监督条例》,深入开展巡视工作,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工作。切实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进一步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努力实现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的统一。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定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亮起一盏“红绿灯”,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以清正廉洁的形象取信于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行力和制度的约束力。要增强党的凝聚力,坚持共同思想基础、共同奋斗目标和统一意志,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领导事业的坚强核心、广大党员成为推动发展的先锋模范。要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以为民赢公信、以公正建公信、以高效树公信、以公开促公信、以廉洁保公信,以良好的执政形象和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增强干部的执行力,把精力集中在加快发展上,把心思用在改善民生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事业发展。要增强制度的约束力,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前进、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自身建设,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事业兴衰。全省各级党组织、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社会进步,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同志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须始终坚持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加快振兴,是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是全省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伟大的事业、崇高的使命、神圣的职责,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路子、盯住目标、与时俱进,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业绩。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为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