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3月22日) 同志们: 刚才,玉波同志、占元同志分别就《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两个文件作了说明,并对下一步贯彻落实工作进行了部署。明天上午,延东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围绕提高质量,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学习贯彻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和两个文件参考。 一、牢固树立提高质量的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首先有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从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视提高质量,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重视质量当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质量。但事实上,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扩大规模、争取项目等。大家在这些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这在当时是应当的,值得充分肯定的。现在,我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新校区、新大楼、新设备并不等于质量;扩大规模、争取项目也不就是教育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来说,说到底,校区、大楼、设备、规模等,都是外延性的,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我们抓外延,主要是依靠投入,见效会很快。但质量问题却不同,它是内涵性的,涉及面宽,周期性长,需要全面部署、长期坚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 目前,由于工作的惯性,我们还没有切实地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一年来,各地各高校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发展有序推进,提高质量工作出现了新变化、新气象。但从整体上看,我们工作的广度、深度、力度都还不够。广度不够,表现在提高质量大多是在点上推进,缺乏系统性,缺乏统筹考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提高质量的相关性和整体部署;深度不够,表现在提高质量工作大多还停留在具体工作层面,没有抓住内在规律,形成科学的评价体制、激励机制以有力支撑;力度不够,表现在提高质量的有些工作虽然做了,但影响不大,显示度不强,成效不明显。个别高校仍然按照多年形成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在推进工作,虽然有所进展,但明显不够理想。 行动是思想观念的表现。将思想观念转到提高质量上来,最重要的还不是怎么说,而是怎么做,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一要实现时间精力转变。高校领导干部、广大教师都要把主要心思放在提高质量上,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提高质量上。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要经常研究提高质量的问题。二要实现政策措施转变。重视质量,要体现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特别要不断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把经费多花在本科生的教与学上,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三要实现体制机制转变。要通过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更多地奖励激励那些优秀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四要实现方式方法转变。要过河,必须有桥有船才行。提高质量,必须重视方式方法,找到符合学校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总之,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真正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把提高质量作为生命线来抓,练内功、比内涵、强底气,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努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二、认真抓好提高质量的几件实事 刚才听了八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一个鲜明的感觉是,他们都在做事,在做提高质量的事。各高校办学传统不一样,办学条件不一样,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但都要像这几个地方、几所学校这样,结合自身实际,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办几件提高质量的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是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作,既要从长远考虑,又要从基础着手,特别要从当前的突出问题抓起。 一要落实本科教学地位。学校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等,都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重心、以人才培养为重点。要深入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发挥好建设项目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要健全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要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学而时习之”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就是强调要练习、实习,知行统一,动手去做。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其中,实践是基础。不参与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也不会有创新精神。不了解国情,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人民,何谈为国家奋斗,何谈为人民服务。实践包括实习、实验,也包括调研、参观、考察和志愿服务等。日前,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各地各高校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特别要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设计和投入的力度。 三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无数的事例说明,没有良好思想品德做基础是不可能成才的。要把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最重要的内容。还要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着力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通过教育培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着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为了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实施这一计划、推进协同创新,要重点把握四个要点。 一要以解决问题为根本。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重点研究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要抓好“培育”,强化“认定”,对于选题好、体制优、水平高、潜力大的,要集中国家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列入计划给予更多的支持,力求在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取得重大突破,满足国家急需,争取世界一流。 二要以创新为目的。协同创新,创新是目的。要促进高校人才创新意识、学科创新能力、科研创新水平的综合提升,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国家发展方式转变、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要以协同为抓手。协同创新,协同是抓手。开展协同创新,要着力解决目前客观存在的封闭、重复、低效等问题。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实实在在地推进校校协同,改变一个课题多家重复、资料封锁、互相拆台等情况;实实在在地推进校企协同,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实在在地推进校地协同,强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实在在地推进校所协同,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强强合作。要通过这些协同,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不断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能力。 四要以管理创新为前提。科技创新的前提是管理创新。管理不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协同。要以项目管理创新为切入点,在项目设立、评审、评价、支持方式等方面,打破身份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第三方评审。要针对项目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模式,分别采取不同的鼓励和支持办法。 第三,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质量,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学生的质量,也没有科研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因此,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要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要突出教师的教学业绩评价,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引导和鼓励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要加强教学能力建设。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师德,又要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广阔的知识、广泛的兴趣、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要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培养,引导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要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鼓励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要完善教学组织、科研团队,健全老中青传帮带机制,不断弘扬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要加大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并努力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表彰激励。实现4%教育经费目标,高校投入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的经费首先要更多地用在人身上,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激励,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要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育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第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以改革促发展,这是3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提高质量,要求高校必须坚持改革不动摇,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要加大省级统筹力度。要改变政府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各省(区、市)的情况差别很大,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一项标准来管理,不符合实际,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各级各类高校全面提高质量,必须更好地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促进学校更好地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80%出自地方政府。因此,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至关重要,对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学校争取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也至关重要。 二要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要改变学校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合作发展。推进区域相近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进高校相近学科、专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国家精品课程战略,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向社会开放。 三要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要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完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措施。 四要推进试点学院改革。试点学院改革,是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单位实施的综合性改革,主要是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强调教育部给省级教育部门放权、政府给高校放权的同时,也要强调高校必须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试点学院要积极探索,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专家学者特别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要积极指导,通过共同努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积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并适时扩大和推广。 第五,着力扩大对外开放。要以改革促发展,还要以开放促改革。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做法。目前,有的高校不想改、不会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不够。只有开放,才能解决视野问题、解决思路问题,以及资源问题。要通过开放,借鉴先进理念、成功做法,引进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再加上我们的传统优势,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会更好、更快、更科学。 三、努力创造提高质量的条件保障 提高质量,没有条件保障难以实现。新校区、新大楼、新设备已经成为今天提高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有这些前提和基础还不够,还要继续创造各方面条件,为提高质量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毛主席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要强化职业意识,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服务学校、服务教育的机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作出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师生、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二要构建标准体系。提高质量首先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质量的高低。要切实把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完善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健全质量评估制度。有了标准,还要加强评估。评估评价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实际、符合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促进高校科学发展。要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去年“985工程”建设高校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211工程”建设高校,各高校都应主动、自觉地让社会了解和监督。要完善质量报告的内容和发布方式,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也要允许各高校结合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三要加强监督检查。政府、高校、社会要共同努力,形成提高质量、监督质量、保障质量的合力。教育部要完善督查协调机制,改进监督检查方式,确保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省级教育部门要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本地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各高校也要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四要总结推广经验。各地各高校在探索提高质量的实践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反映了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体现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推广价值。要注重经验总结,把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做法提炼出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试点,鼓励探索,鼓励做提高质量的领头雁。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成功经验的宣传、交流和推广,为提高质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团队、优秀学科的宣传。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我们在努力、在奋斗、在不断进步,让社会了解我们敢于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五要制定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还是总体规划和原则要求,各地各高校在贯彻落实两个文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制定提高质量的具体方案,做到校校有行动、人人负起责,把国家的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全面准确地摸清质量现状,分地区、分领域、分学科、分专业做好质量现状的调研,做到情况心中有数,工作有的放矢。要系统分析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办法。 同志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正在全面崛起、走向富强的国家,创办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2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