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

当前位置: > 资料 > 高校名单 >
教育部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
时间:2014-09-11 15:44来源:教育部网站 作者:教育部 点击:
教育部10日在其网站发布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决定指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已经过异议处理,全部有效。
教师[2014]8号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已经过异议处理,全部有效。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条例》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申报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北京市十一学校申报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吕景泉等申报的《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 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复旦大学汪玲等申报的《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南京大学陈骏等申报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5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等申报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北京市商业学校侯光等申报的《中高本衔接框架下的中职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南开大学逄锦聚等申报的《经济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等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校张秀华等申报的《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赵炳起等申报的《“围绕食品产业链,做强优势专业群”的特色积淀与实践创新》、吉林大学孙正聿等申报的《哲学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等1167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共计1320项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见附件)。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是党和国家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本次获奖的项目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希望获奖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附件: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rar

教育部

2014年9月4日


附件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一、基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特等奖(2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李吉林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2 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 北京市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
一等奖(48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窦桂梅、胡兰、刘建伟、王玲湘、王艳、焦玫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2 马芯兰小学数学教学法 马芯兰、孙其军、吴正宪、陈立华、高萍、石雷 北京市朝阳区星河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北京教科院、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3 高中综合文科课程研究与实践 鄂文艳、陈国才、李荔萍、王宏伟、李军、高筱元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4 创建生物情景教室促进生物教学改革 江建敏、李晋军、韩宏杰、侯巧娣、叶文、叶华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5 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五年探索 吴正宪、张铁道、李兰瑛、武维民、张秋爽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开放大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北京小学长阳分校、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6 “翱翔计划”: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北京模式 罗洁、方中雄、李奕、张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7 中学数学建模“双课堂”教与学的实践研究 张思明、冯海君、檀晋轩、凌艺国、辛华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第十九中学、北京第十五中学
8 以人为本,多元开放——人大附中综合育人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9 突出汉字、汉语特点的小学语文整体改革与理论构建 田本娜、任辉、高恒利 天津师范大学
10 在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
1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东北师大附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熊梅、刘新生、修丽波、尹丽影、赵欣欣、李莉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2 培智学校拼音教学“医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张联弛、刘涛、刘百搏、杜雪巍、孟瑶、刘一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燎原学校
13 成功教育探索——薄弱初中成功路径 刘京海、陈婷、沈敏惠、谢元、周秀茹、王广胜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
14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15 中学物理教学的革新,数字化实验系统(DIS)的研发与应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风华中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风华中学
16 “新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叶澜、李政涛、吴亚萍、卜玉华、王浩、丁伟明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17 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的科学育儿指导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一指导中心 上海市黄浦区早期教育第一指导中心
18 阅读“中国人”,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19 中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季浏、汪晓赞、谭华、潘绍伟、董翠香、朱伟强 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扬州大学
20 校园原创音乐剧:塑造阳光少年,追逐青春梦想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中学
21 以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幼儿园低结构活动探索 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 上海市闸北区芷江中路幼儿园
22 聚焦志趣、激发潜能:国际视野下上海中学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践研究 上海市上海中学 上海市上海中学
23 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24 中学创造教育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向明中学 上海市向明中学
25 为了学生的愉快学习,变革课堂教学——愉快教育实验的深化发展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26 普通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上海市育才中学 上海市育才中学
27 从这里走向世界——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福山梦”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
28 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洪宗礼、董旭午、李震、刘金玉、丁翌平、王铁源 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省赣榆县中学、江苏省泰兴洋思中学、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江苏省泰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29 江苏锡山高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创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克中、胡晓军、崔允漷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华东师范大学
30 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鲁洁、高德胜、孙彩平、余维武、方峥嵘、方丽敏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南京市上元小学、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研室
31 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 邱学华、苏春景、李永云、王俊、王春梅、顾志平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鲁东大学、云南省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省宜兴实验中学、黑龙江省鸡西市园丁小学、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
32 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探索实践 李庾南 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33 幼儿园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34 小主人教育:一体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三十年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35 天一科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索 沈茂德、朱卓君、冯丹沁、邓一波、沈新荣、邓庆民 江苏省天一中学
36 “湿地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张昕、蔡明、闻一波、林子杰、单伟峰、赵岚 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
37 于永正“言语交际”式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于永正、刘文琪、刘春、查晓红、张艳、彭苏华 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文教体局、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38 洋思教学模式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39 “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基于地理教学观察的行动研究 朱雪梅、陈桂珍、陈茜、吴春燕、潘竹娟、陈彩霞 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
40 基于语篇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郑文、夏恩力、沈雨、汪静艳、王雪梅、毛辉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浙江省宁波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绍兴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附属小学
41 培智学校社区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 浙江省宁波市达敏学校
42 县域幼儿园教育实践整体推进机制研究——基于“安吉游戏”模式探索与实践 程学琴、章洁、盛奕、吴伟云、郑爱乐、戴艺 浙江省安吉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浙江省安吉县实验幼儿园、浙江省安吉县机关幼儿园、浙江省安吉县教科研中心、浙江省安吉县凤凰山中心幼儿园、浙江省安吉县报福中心幼儿园
43 高中推行学长制的实践探究 山东省实验中学 山东省实验中学
44 基于初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考试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张国华、魏延阁、高洪俊、陈启德、付霆、程新民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昌乐县外国语学校、山东省潍坊新华中学、山东省潍坊外国语学校
45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 郭元祥、沈旎、姚林群、姜平、伍远岳、唐丽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中心、湖南省长沙市教科院、广西柳州市教科所
46 复式教学实验与研究 马安健 湖南省株洲炎陵县鲁坑小学
47 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 侯莉敏、吴慧源、冯季林、雷湘竹、林丽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区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48 普通高中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重庆南开中学为视角 宋璞、田祥平、张发光、毛明山、肖力、卫晋丽 重庆市南开中学
二等奖(367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者 成果完成者所在单位
1 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 张秀华、霍仲英、苏静林、张朝红、李冬青、李红军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中心小学校、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2 “以爱育爱”教学实践体系 李烈、冯红、芦咏莉、华应龙、马丽英、郑萱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3 个别化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课程的实践研究 于文、王红霞、王桂香、曹燕、张瑶 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
4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光明小学 北京光明小学
5 “演、说、写”作文思维训练 刘雪倩、蒋红梅、朱知琴、张颖、靳育红、李冠英 北京一六一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6 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研究 翟京华、张雅玲、余冬梅、吴秋立、赵晓川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7 尊重个性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北京二中“分类发展”实验研究报告 钮小桦、陈惠文、周传章、李建红 北京市第二中学
8 大力推进“全体学生基本艺术素质培养课程方案”让每一名学生都出彩 王冬青、陈文明、刘大青、苏劲松、马红国、廖顺华 北京市昌平实验中学
9 中学生命伦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李建芝、顾咏梅、卓婧、李磊、况莉、付馨悦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0 基于学生发展的多学科教师合作的校本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梁威、卢立涛、何光峰、胡进、项启江、岳书华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北京市密云县十里堡中学
11 以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为平台探索学区资源共享新机制 王欢、陈凤伟、洪伟、范汝梅、陈纲、郭志滨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12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高中生学习心理研究和干预实践 张梅、何苗、王香玲、刘杰、徐可玲 北京市西藏中学
13 以UDS合作实践研究共同体促进初中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行动研究 宫辉力、杨朝晖、王尚志、李延林、孙素英、黄燕宁 首都师范大学
14 实验改变课堂——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陶昌宏、秦晓文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15 基于科普阅读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与实践 李兵、李连芝、王东昀、张兴华、杨艳红 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16 新时期中学生公民道德素养教育实践研究 解海涛、胡迟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北京汇文中学
17 基于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 贾美华、刘玲、黄冬芳、金利、顾瑾玉、王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18 运用教育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语文、英语教学质量 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陈玲、赵可云 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19 北京市普通高中整体性课程创新实验研究 杨德军、黄晓玲、程舟、王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20 培智学校综合课程开发与实践 芦燕云、孙颖、程文捷、聂亚利、张旖旎、杨磊 北京市西城区培智中心学校、北京联合大学
21 初中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课程体系的校本构建与有效实施 杨春林、韩竹、王文彦、吴立东、罗沂、陈祝霞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22 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试验项目——农村高中音乐、美术实验班试验研究 于荣学、卢国东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
23 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刘建友、苏万青、李俊、闻超、刘万里 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
24 中学形体艺术修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李有毅、李应淑、刘华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25 “快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张忠萍、阎红、狄永杰、韩玉娟、李辉、逄静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26 薄弱学校的教学改进研究 胡定荣、李先平、黄晓青、张素元、马国红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中学
27 基于工读学生体验成功的学业评价方法 肖建国、石蕴茹、徐红伟、刘燕、王卫新 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
28 融合教育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 梁松梅、朱振云、梁秋勇、张彩霞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西里小学
29 高中学院制、书院制学生发展模式探索——构建跨年级、多元自主的校园生态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30 大规模教育考试评价研究与实践 臧铁军、郑启跃、丁秀涛、张青华、刘芙蓉、周欣 北京教育考试院
31 构建数字教学资源体系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创新与实践 中央电化教育馆 中央电化教育馆
32 创造性教学研究与实践(1991-2011二十年的历程) 张武升、吴晓红、董凤桂、徐长青、陈立萍、王霞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天津市河北区教研室、天津市红桥区教科室、天津市河东区香山道小学、天津市西青区教研室
33 小学语文“融合互促”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 杜蕴珍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34 天津市“空中课堂”项目建设与应用实践 天津市电化教育馆 天津市电化教育馆
35 高中“义工制”社区服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市南开中学 天津市南开中学
36 “互动态”作文教学实践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
37 走向实践育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 天津市天津中学 天津市天津中学
38 基于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增值评价研究与应用 张静、赵彤璐、许志勇、钟君、李勇、王同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
39 语文双线自主活动教学研究与实践 伊道恩、史尘封、杨志平、赵福楼、刘克强、龙祖胜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0 幼儿园全域性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 赵维娟、马丽莉、白燕、张哲、詹文艳、冯丽 天津市和平区第十一幼儿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1 依靠三结合教育,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
42 高中体育大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 张金生、贾立国、李再林、牛志海、董素艳、陈华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五中、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一中
43 基础薄弱初中优质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潘怀林、巩艳华、邵丽琴、王艳惠、刘福颖、段红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五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六中学、天津市北辰区东堤头中学、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
44 “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培德、田玮、杨玉东、于川、梁栋、于永东 天津市第四中学、天津市河西区教科室、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天津市第二中学
45 视力障碍学生形体训练的实践研究 王秀会 天津市视力障碍学校
46 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与学模式研究 天津市第一中学 天津市第一中学
47 以“双模”促实效的高中必修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天津市实验中学 天津市实验中学
48 开展数学教学效率课题研究促进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王光明、梁栋、于川、王新兵、江嘉秋、吴增生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杨村第一中学、天津市新华中学、天津市第四中学、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浙江省仙居县教研室
49 幼儿园多彩发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 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
50 “人生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 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
51 关于学生自主健体能力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程林、苏宝明、董凤清、关树林、李东锐、朱建梅 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天津市塘沽一中、天津市塘沽教育中心、天津市塘沽实验小学
52 “两全”思想下的幼儿园艺术教育 天津市河北区第五幼儿园 天津市河北区第五幼儿园
53 中小学“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勇、杨今宁、宗树兴、张建华、马连成、杨絮飞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教育宣传中心、河北省邯郸永和学校、河北省徐水县教研室、河北省北戴河区教研服务中心
54 研究材料与环境,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么丹彦、董黎华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幼儿园
55 山西省普通高中“问题导学”新课堂 肖增英、薛红霞、李海勇、宁致义、卢文青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晋城市泽州一中、山西省新绛中学、山西省太原尖草坪一中
56 高中半天授课制——山西省新绛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山西省新绛中学 山西省新绛中学
57 “双平台”环境下的“无界课堂” 薛红霞、肖增英、郝新春、荆建强、王建业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电化教育馆、山西教育出版社、浙江省杭州石开公司
58 基于云平台下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 山西省灵石县第二中学
59 “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 山西省太谷县第二中学校
60 《金桥家校联系册》---家校共育的有效操作模式 王金华、冯贵清、刘永梅、郭真、赵彦龙、王晓刚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大营盘小学
61 创新课堂学习方式,探索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十一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第十一中学
62 幼儿数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邹晓燕、吕方、沈维华、刘阳美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省大连市托幼协会
63 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多元化建设模式与应用创新 辽宁省电化教育馆 辽宁省电化教育馆
64 “课题驱动—多元协同”校本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朱宁波、傅维利、闫守轩、周慧芹、佟世军、洛英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第十四中学、辽宁省大连第十六中学、辽宁省大连市风景小学
65 中小学小班化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66 以教学改进为目标的“问题-解决”模式 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省教育学院
67 普通高中“目标-模组-层级”式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实施 刘丽君、张晓娟、蒋礼、张凤莲、张福彦、张影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68 吉林省小学书法教育推进策略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省教育学院
69 普通高中创造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潘永兴、杨晓雷、张翠敏、张卓鸿、杨忠善、曹玉峰 吉林省实验中学
70 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金英虎、孙惠欣、靳淑梅、俞永虎、廉哲学、张正一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局、延边大学、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科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学院
71 基于自创性实验的物理教学研究 王爱生、王亚宏、刘文白、佟岩、张剑秋、齐海珍 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中学、吉林省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
72 初中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体系及运行模式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73 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改革 孟广智、唐宏建、石连琪、郑万峰、高仡、张元花 黑龙江省语言文字报刊社
7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探索 王林宝、田丽、张学枚、毛会娟、邵春瑾、张晓群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75 黑龙江省朝鲜族小学汉语主体开放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朴泰秀、朴金姬、金明艳、金明华、金红喜、金英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朝鲜族小学、黑龙江省密山市朝鲜族小学、黑龙江省五常市朝鲜族实验小学、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小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朝鲜族小学
76 初中技术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金春兰、孟凡杰、毛会娟、洪如蕙、孙可平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黑龙江省教育厅、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
77 “组织化学习”县域大面积应用研究与实践 杜伟明、王志、张振波、魏远鹏、彭砚威、李贵军 黑龙江省绥棱县教育体育局、黑龙江省绥棱县教师进修学校、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五中学校、黑龙江省绥棱县第二中学校、黑龙江省绥棱县长山中学校
78 "分领域优化课程资源供给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79 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从PISA研究到“绿色指标”实践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
80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陈东珍、蔡蓓瑛、刘春玲、梁志华、马珍珍、孙爱青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委教学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电化教育馆、上海市教科院、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81 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 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
82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崔允漷、周文叶、朱伟强、徐淀芳、周文胜、唐江澎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河南省郑州市教研室、江苏省锡山高中
83 上海市基础教育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
84 轻度智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上海市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
85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集聚的公办小学适应性教育的实践研究 上海市虹口区柳营路小学 上海市虹口区柳营路小学
86 提升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多领域、阶梯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上海市七宝中学 上海市七宝中学
87 基于师幼共同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朱家雄、华爱华、李慰宜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
88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建构与实践 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89 “多维有序”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90 多目标、多主体、多途径中学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陈玉琨、代蕊华、沈玉顺、刘莉莉、王俭、杨全印 华东师范大学
91 自主探索,体验引导——优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徐向东、李海伟、张林、朱珠、万燕、程勇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92 “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何晓文、李志聪、施洪亮、娄维义、蒋建国、周敬山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93 小学创造教育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
94 实验弹性学制创建特需课程—探索学生潜能开发规律深化教学整体改革 上海市实验学校 上海市实验学校
95 结构求变,思维求新---套餐式课程和走班教学的"选择教育"深化研究 王丽萍、孟凡岗、郑百易、胡立德、邵荣、陆高原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96 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 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
97 以培养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校课程的构建与探索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98 儿童哲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99 区域联动提升小学作业效能的实践探索 姚期、邵春安、陈晞、朱正刚、王林琳、季晓军 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
100 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能力建设 杨九俊、彭钢、董洪亮、王一军、张晓东、万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101 爱的课堂——斯霞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闫勤、周卫东、贲友林、吴玲、曹海永、赵敏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102 聋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江苏省南京聋人高级中学 江苏省南京聋人高级中学
103 语文本色教学 黄厚江 江苏省苏州中学
104 中小学生成性教学区域推进研究 朱志平、李军、李能国、朱洁如、孙福明、朱志刚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105 幼儿园田野课程的架构与实施 汪丽、李微玉、陆晓民、邱梅蓉、邹鲁峰 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
106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陆静、孙小红、李久生、厉兵、吴向军、张静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教育学院、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教研室、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107 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建设——“沛县封侯虎”(布老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张振华、朱桂金 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
108 教有文化的语文,培养有教养的儿童——文化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祝禧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
109 中度智障生生活适应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高鹏凌、金莉、施凤英 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
110 多元化互动体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汪笑梅、杨健、王红兵、杨震云、宋宁、祁海燕 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111 学前听障儿童双模块融合教育的十年实践与探索 季兰芬、孟瑾、包葵、傅萸、朱敏明、张卫萍 江苏省苏州市盲聋学校、江苏省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
112 金陵中学研究性学习十八年的探索、拓展与创新 邹正、岳燕宁、丁强、尤小平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113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
114 情智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115 简约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许卫兵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116 无痕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李凤、刘昕、李旭东、陈剑峰、董一红、周卫红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南通市虹桥二小、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117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万国全、鞠九兵、丁非、刘国庆、冒继承、陈兰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118 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究 薄俊生、黄忠平、洪榴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江苏省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
119 研究性课堂的建构与实践探索 范云良、李琳、陈芳 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
120 基于“小人书图画读物”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 朱桂金、张振华 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
121 原点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力 葛文山、薛蓉、王兰英、杨海春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研究院、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省锡山教育局教研室
122 “生命关怀”教育理念下课堂转型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123 图式理论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林红、徐天中、吴红耘、赵洪、李耘雯、彭坚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江苏省苏州科技学院
124 少年农学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管国贤、邓向群、王佩军、顾春华、孙妙珺、贾秋红 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
125 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实践探索 杨勇诚、盛建国、朱祥、顾晓芳、陆海培、黄冠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中学、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126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资源开发与实施 孙朝仁、董林伟、马敏、吴海宁、朱桂凤、朱建明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幸福路中学、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127 高中生史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刘俊利、张永谦、房莉、刘兴法、王春、徐进利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教研室、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
128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杨裕前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29 项目驿站:教学现场中教师成长的实践探索 严瑾、杨春基、刘宁、庞洁、吴芸、杨东亚 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130 新课程校本化的规划与实施 王军、屠桂芳、吴国锋、杨新富、高学林、程立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131 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封留才、史海燕、周海林、洪长青、卞珍凤 江苏省口岸中学
132 小学主题大单元德育课程的校本开发 朱小敏、尹弘敏、王琴、许蕴霞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江苏省昆山市正仪镇黄泥山完全小学校
133 追寻释放学生潜能的课堂 韩金山、周中森、李其柱、李水、马建明、徐光静 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江苏省连云港市教研室、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
134 中小学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35 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 顾润生、戴慧、向永知、张新东、张衍标、胡鸣亚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院、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研室、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初级中学
136 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中小学课程同步学习辅导(名师课堂)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137 农村幼儿园“小农庄课程” 徐志香、徐晓莉、周红梅、苗颖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幼儿园、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科室、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芦村幼儿园
138 本真教育:高中素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 陈余根、姜立东、钱五海、陈野、朱进、唐杰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139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式学习”实践研究 王晓东、沈辉、张健、顾向忠、李俊、薛辉 江苏省启东市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省启东中学
140 构建诗性的课程与课堂——诗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柳袁照、李丹、罗强、张惠钰、徐思源、唐岚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
141 培养学科素养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 王俊、杜达文、马伟平、张捷、郑发健、周水萍 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142 “整体规划,模式引领,教研推动”的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策略 李善良、孙旭东、陈兆华、张建良、冯建国、张松年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
143 中学教育与高师教育良性互动的地理教学协同创新实践 王建、赵媛、仇奔波、朱雪梅、于蓉、姜建春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144 旨在理解和落实教学常规的教师实践研修——浙江校本研修十年探索的突破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145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与实验研究 张华、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维、李树培、安桂清 杭州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146 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探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147 中小学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十五年实践探索 李伟健、孙炳海、刘宣文、庞红卫、陈永胜、徐中收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教科院、浙江省永康市教育局
148 高中美术模块教学本土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骆建钧、陶育义、王瑜、孙龙、费霞、何炜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中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高级中学、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浙江省宁波市慈湖中学
149 高中物理文理贯通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姜水根、杨榕楠、杨继林、陈青华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
150 智障学生十五年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洪佳琳、陈荣弟 浙江省杭州市智障教育资源中心
151 小学“无书面家庭作业”的多元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 李武南、周昊天、邵彩仙、任倩、吴立文、贾洪华 浙江省金华市宾虹小学
152 数学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巩子坤、任敏龙、刘萍、曹建军、潘云芳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
153 大班小班化:以全员导师制开展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 陈才锜、张雯菁、郑晓萍、陈胜男、赵海勇、郑伟荣 浙江省温岭中学
154 历史与社会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牛学文、陈新民、渠长根、黄忠杰、高凌、周辉兵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浙江省温岭市第九中学
155 农村小学“一主两翼”劳动技术教育新模式研究 杨霄松、冯建强、茅月清、钱韶宾、糜建强、邓月强 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庆云中心小学、浙江省海宁市石路中心小学
156 以“瓯越文化课程群”为载体的课程建设区域推进模式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157 推进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多维模式研究:基于大学课程与教学专业团队探索 盛群力、张文军、屠莉娅、刘力、刘正伟、刘徽 浙江大学
158 学程导进:基于学生立场的初中教学方式变革 何志英、王丽丽、叶建群、汪湖瑛、虞晓慧、于浙园 浙江省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159 高中物理自制教具及其策略研究 朱成巧、王健浩、王建胡、孔兴隆、王良志、张银荣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160 初中科学“生活化”实验资源整合和开发机制的探索 金可泽、王海平、袁莉红、周应章、林益挺、周焱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浙江省舟山教育学院
161 传统育人模式的个性化突围——一所县级中学十数年的教改之路 吴国平、黄国龙、王梁、贺洪鸣、余勇、曾昊溟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162 切入学生现实生活的高中科技教育课程建设——基于25年锲而不舍的探索 陈征燕、洪仙瑜、邵文其、杨永建、陶晨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省路桥中学、浙江省台州市教研室
163 “以学论教”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郑志湖、陈孝杰、陈红、姜忠勤、许海卫、洪琼 浙江省天台中学
164 全境英语(ELITE):外国语学校英语特色课程群建设实践研究 滕梅芳、杜娟、黄燕、卢晓霞、阮敏 浙江省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165 基于作业功能研究从技术层面减轻学业负担的探索——区域性作业改革的实践 张志伟、张丰、陈天伟、张春燕、陈文渊、张志远 浙江省仙居县教研室、浙江省教研室、浙江省仙居县双庙中心小学、浙江省仙居县安洲小学、浙江省仙居县实验中学、浙江省仙居县教科所
166 以文化为导向的外文特色教育理论与实践 夏谷鸣、胡跃波、谢慧萍、龚姚东、洪梅、张海漪 浙江省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省教育评估院
167 小学“童声作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潘永杰、胡文杰、王海虹、徐敏霞、胡淑君、梅利萍 浙江省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校区
168 基于小学生多维学习的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董诞黎、胡早娣、邵亦冰、包奕颖、任一平、边宁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169 美术思维游戏:幼儿园“意象绘画”活动体系的构建和推广研究 陈碧霄、陈文跃、李怡丽、贾明洁、曹卫红、谢芳 浙江省温州市第九幼儿园
170 整理课十年:基于学习习惯养成的课型创新 白莉莉、黄海、杨丽萍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浙江省温州市私立第一实验学校
171 区域推进“个人教学问题研究”的嘉兴经验 王幸平、吴丽萍、陆福根、王羽左、纪忠华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局、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
172 《玩艺与创意》:小学跨学科整合的模块化探索 孔丽珍、刘秀芬、周红娟、蔡菁菁 浙江省衢州市新华小学、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173 学科教学“创意化”转型的探索:以儿童动漫为媒介 郑巍巍、邱常军、夏敏敏、石如军、张亚伟、李慧敏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
174 从模式推动到要素推进:初中“自主合作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林良富、黄玉华、彭林虹、郑华玉、杨以明、杨善福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175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林肃浩、赵庆跃、王发高、陈婕、胡亦民、邵江良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176 基于幼儿天性的生态式区域课程研究与实践 陈芳、陈家行、余秀波、张葵葵、范忭燕、许柯云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幼儿园
177 童蒙养正立德树人——小学国学启蒙教育课程化探索 顾秋红、陈颖、李赛萍、庄旦丹、蒋霞、李明艳 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
178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潘志强、祝凌宇、毛建清、陈国清、徐丽燕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浙江省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179 以目标为导向的中学英语“教-学-评”实践模型的构建探索 任美琴、张音、蔡晓佳、吴超玲、朱晓洁、何小怡 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浙江省大田中学、浙江省温岭中学
180 省域内全面推进高中化学优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夏建华、闫蒙钢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
181 幼儿园混龄教育的实施模式与实施策略 葛晓英、赵菁、郭琪、齐玮、赵珺 福建省厦门市第九幼儿园
182 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 余文森、王永、陈国平、刘冬岩、纪秀卿、黄国才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183 利用木偶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实践探索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 福建省泉州市刺桐幼儿园
184 回归率真童年的幼儿园人文美术教育 吴丽芳、陈秉龙、管琳、吴丽珍、谢颖蘋、林云芝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新阳幼儿园、福建省福州市浦下幼儿园
185 “三环节•三反馈”教学方式 蒋宗尧、陈媛、陈文斌、沈金全、黄巨昌、林传忠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
186 低投入高效能幼儿运动挑战区创设与实践 张青、陈彦、邱剑波、缪雯晓、郑永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幼儿园
187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不同家庭文化背景学生融合教育实践 刘艳琼、谭诤、侯礼鑫、陈上仁、宋心义 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赣州市教育局
188 基于积件理论的高中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资源库实践探索 严剑、利心志、刘倩、郭平、王明易、张勋达 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小学教学研究所、江西省景德镇七中、江西省景德镇三中、江西省景德镇一中、江西省景德镇二中
189 基于多平台信息融合的教与学方式改变的探索与实践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190 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 董旭花、王翠霞、韩冰川、刘霞、阎莉、赵福云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省淄博市实验幼儿园、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三幼儿园、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山东省商务厅幼儿园、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一幼儿园
191 初中化学实施“观念建构”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卢巍、毕华林、崔素芳、石秀竹、辛本春、刘文静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实验中学、山东省泰安市南关中学
192 农村初中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创新 李红婷、许爱红、黄秀清、王俊相、姜怀顺、李中国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山东省临沂第二十中学、山东省临沂大学
193 山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与实验 曾庆伟、王秀玲、王春华、寻素华、冯光国、王汉东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济宁市电化教育馆、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教学研究室、山东省金乡中心小学
194 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模式探索 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齐鲁师范学院 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齐鲁师范学院
195 山东省高中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与研究 厉复东、崔广胜、魏华中、侯成宾、马锡刚、徐衍成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省临沂罗庄区教研室、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山东省泰安市教学研究室、山东省泰安二中
196 “个性化思维建构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李新生、王钢城、高玉岱、滕德新、侯月阳、李矿水 山东省济南稼轩初级中学
197 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 张兴堂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198 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199 《海洋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马伟林、李瑶、马振瑛、王学军、史文辉、刘琨 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
200 构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北门里小学
201 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与获取方法的研究与实验 刘同军、齐泽梓、张宇清、张红梅 山东省淄博新元学校
202 体验性作业的实践与探索 冯勇、庄海霞、韩敏、李磊 山东省枣庄市立新小学
203 “零”作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李志欣、季俊昌、王建军、张斌、武俊秋、陈新红 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实验学校、山东省东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教科所、山东省利津县教研室
204 普通高中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模式 曲延涛、曲有强、姜超、刘吉宁、曲延强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
205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研究 徐建敏、管锡基、张逢臣、刘永平、徐国钊、王志强 山东省烟台市教育局、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6 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与研究” 山东省龙口市实验小学 山东省龙口市实验小学
207 创造适合每个初中学生发展的教育 赵桂霞、张庆亮、贾友玉、王京强、张建英、赵燕燕 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山东省潍坊市实验教学研究中心、山东省潍坊文华国际学校
208 王冬梅智趣数学教学法 王冬梅 山东省潍坊日向友好学校
209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孙桂芳、林德有、鞠克亮、刘永坤、于进海 山东省潍坊市实验学校
210 “差异教育--走班制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曹燕云、马玉才、张年勇、张景涛、张建新、杨帆 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
211 思维碰撞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212 课程育人在农村小学的研究与实践 董春玲、王凤霞、魏传国、朱宝娥、乔磊、孙春和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丈八丘联小、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教研室、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汶源街道汶源中学
213 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 李怀源、畅立强、孙红侠、任宏新、张松、张忠泉 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
214 园本自然教育课程体系 王冬梅、刘金赵、高峰、梁晶、朱玉萍、高岩 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幼儿园
215 “导学互助探究展示总结”自主学习模式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中学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镇中学
216 郑州市道德课堂的构建与区域推进 田保华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
217 郑州市学业评价分析报告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周文胜、高燕、孙红保、王景义、刘惠臻、张金庚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省郑州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218 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姚连荣、尹洪斌、邵水潮、杨永盛、禹海军、崔秀玲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河南省教育厅
219 中小学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实验研究 曹洪彪、苏东升、张学真、房学纯、路桂荣、史丽平 河南省濮阳市中小学教育教研室、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中学、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三中学
220 "快乐三步球"研发与教学实践的研究 姬彦忠、王永兴、李宏伟、刘广臣、贾克军、魏志强 河南省濮阳高新区实验学校
221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卢臻、丁丽云、刘敏、康明达、李兰、许巧枝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教体局教学研究室、河南省郑州市73中
222 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验研究 孙广杰、吴玉华、张青、周敏、刘程元、刘利梅 河南省实验小学、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
223 “三段六块、立体交叉”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李明、臧传发、贾旷、简家彥、刘溪 河南省淮滨县高级中学、河南省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
224 新课程教学设计--“分课型”构建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魏宏聚、杜明荣、田宝宏、孙海峰、孙国岩、马一平 河南大学、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河南省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25 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移动自主学堂 王瑞、姜波、刘建庄、谢爱萍、闫广建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
226 五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佑清、罗祖兵、陈芳、王鹃、王芳、刘炎明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
227 武汉市有效德育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28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涂艳国、田友谊、罗祖兵 华中师范大学
229 语文人本教学 杨邦俊、李少毅、李祖贵、彭泽元、江勇、李政 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北京西城区教科院、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230 中小学孝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程斯辉、武家仿、明庆华、施德华、王传毅 武汉大学、湖北省仙桃市仙源学校、湖北大学
231 小学品德课“砥砺养成——知行合一”教学实践与研究 邓正平、方晓波、杨小龙、赵小燕、赵承忠、李昌洪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湖北省教研室、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
232 微点作文教学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第五中学微点作文课题组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第五中学
233 武汉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整体推进的实践与探索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34 以诊断技术为支架的黄石市中小学课堂评价策略研究 邹从容、肖惠东、江新华、黄立新、黄三民、王玲 湖北省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心校、湖北省黄石市沿湖路小学
235 创艺术教育品牌促学生健康成长 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 湖北省宜昌市特殊教育学校
236 新课程背景下黄冈中学高效课堂构建行动研究 湖北省黄冈中学 湖北省黄冈中学
237 阳光生态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周大战、吕海龙、张慧婵、黄明艳、贺建明 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马坪学校、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教育局
238 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关爱服务体系研究 邓南阳、袁孟灿、贺文杰、邓恒旭、黎素娟、蒋立刚 湖南省邵阳县黄塘乡中学
239 民族文化进校园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 湖南省保靖民族中学
240 农村初中“享受语文”教学研究 谭青峰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樟树乡中心学校
241 乡村幼儿游戏课程开发与研究 钟正南、廖日明、胡蓉、李四清、何宁、汤卫平 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幼儿园、湖南省长沙市幼儿园、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中小学教研室
242 教育教学新体系与学生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的实践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243 基于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24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推进与实施 姜平 湖南省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45 多元化艺术普及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中学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中学
246 区域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帅晓梅、梁丽虹、刘建辉、杨飞霞、周静、易群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株洲市九方小学、湖南省株洲市先锋小学、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教研中心、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教研室、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教研室
247 小学故事作文教学研究 夏德文、林炜、段远平、曹孝宏、段君梅、陈国武 湖南省武冈市教研室、湖南省武冈市教育局、湖南省武冈市迎春亭办事处中心学校、湖南省武冈市湾头桥镇中心小学
248 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探索性研究 张云鹰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坪洲小学
249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应用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250 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林伟、李平、王斌、何明志、管敏慧、石雪峰 广东省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
251 《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梁世安、刘志伟、谢景如、许之安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石门实验中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
252 “以评促学”理念下的中学英语口语网上测评研究与实践 黄志红、黄丽燕、刘骏、曹国玲、肖健民、陈福华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科研中心
253 “四合一”主体教学模式 冯旭初、谭东虹、谢小萍、曾优鲜、刘晓玲、王敬民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广东省广州市祈福新邨中学
254 中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彭锻华、刘晓晴、高春奇、谢海莲、张敏、吴和仁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学
255 问题驱动的中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 曹广福、何勇、张蜀青、廖运章、卢建川、韩云桥 广州大学、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
256 基于课程整合下“生命·健康·阳光”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吴子逊、潘飞龙、胡颜欢、陈富瑜、王群超、洪艳青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初级中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城中学
257 中小学微课的区域开发实践与创新应用 胡铁生、岑健林、何蕴毅、陈琦、罗健生、李飞鸿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258 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研究与实践 郭明霞、郭劲波、蔡丽华、梁爱民、陈洁慧、吴玉碧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九洲小学
259 广东省中学生物新课程实施中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杨计明、黄增寿、梁志荣、翁兰穗、颜培辉、张芸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深圳市教科院教研室、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
260 为创作而教: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新探索 王继华、吴向东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61 小学“三段六步发展性”校本学习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黄甫全、曾文婕、尹睿、刘建强、李晓华、蒋士会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第五小学、青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262 “三构互动”阳光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卢春梅、肖玩君、张珩、谢映华、金醉芳、翁竞燕 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广东省潮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局教研室
263 卓越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264 学生发展与中学语文教学综合改革实验研究 王土荣、唐吉民、朱河清、裘志坚、晏丽萍、杜莉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科研办、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实验中学、广东省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省广州市铁一中学
265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与创新应用实践 张嘉志、王同聚、魏晓彤、何一茹、王旭、方昆阳 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
266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研究 刘晋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67 汉字书写三九训练法“8字规律” 黄斌武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中学
268 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马文龙、李南萍、丁革兵、余慧文、常芸、谭小华 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
269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江伟英、陈经全、况姗芸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华南师范大学
270 中学化学精品课例开发的实践研究 黄远、卢名远、黄晗晖、曹义琼、林耿辉、袁志林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广东省东莞寮步镇香市中学、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学
271 小学活动化科普教育模式的研究 刘利琴、李筠瑞、苏文辉、詹伟达、刘坚、王盛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272 创建“一室两系统”协同教研模式,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许勇辉、吴明超、刘宇平、万强、刘丽华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嘉信西山小学、广东省顺德区大良街道教育局
273 小学学科作文教学研究 钟传祎、龙慧、罗雯、练翠银、谢文艳、刘妙灵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深圳大学
274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林黎华、陈湘坚、郑智燕、周岳钟、何中慧 广东省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
275 绿色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施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第四小学
276 初中英语分层分级阅读教与学微技能研究与实践 舒军华、黄家玲、鲁明贤、秦玲、余致晓、张颖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科培中心、广东省深圳市文锦中学
277 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同步读写”实验研究 李虎、杨艳、石茜、李红梅、丁向华、李海艳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278 中小学活动德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杨春良、杨国强、蔡彦锋、段新焕、王孟洋、吕超 广东省深圳市育新学校
279 八年级科学学业质量测评工具研发与应用的十年探索 赵光平、罗星凯、曾平飞、冯士季、袁丫丫、吴娴 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
280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 黄河清、王屹、黄祖应、黎承忠、陈华曲、李春阳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
281 中小学德育课立体化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 曾令辉、李红、王文蓉、陆志海、周万忠、朱剑梅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广西南宁市衡阳路小学
282 在小学阶段加强字理教学提高语文素养传承汉字文化的研究 黄亢美、周瑞宣、梁春莲、张巧文、薛晓光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283 初中化学建构性教学实验研究 刘明、王征宇、李金生、曾杰、李凤华、黎雪 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柳州市第十六中学、广西柳州市龙城中学、广西柳州市第十五中学、广西柳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284 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 韦兰明、林少棉、零兴宁、李一鸣、黄永和、覃其文 广西教育厅、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广西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广西教育杂志社
285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U-G-S构建与“课堂问题导向”的中小学教学改革 孙杰远、王枬、王彦、唐荣德、高金岭、杨茂庆 广西师范大学
286 小学低年级“识字阅读说写”三线并举教学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实验小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实验小学
287 基于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欧启忠、肖荣亮、彭宁、林雯、廖月兰、陈桂军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广西桂平市西山镇中心小学
288 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陈夫义、蒋敦杰、吴益、段青、吴益平、孙孝武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289 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290 黎苗偏远县域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特色课程的整体建设与推进 苏盛葵、伍四明、王春娇、陈才明、唐其梅 海南省教育资源研究发展中心、海南省保亭县保亭中学、海南省保亭县教育研训中心
291 海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网络实施 吴益、张海中、罗基鸣、吴忠喜、刘丹、伍海云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省教育厅
292 海南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探索 段青、陈夫义、吴益、李洪山、吴益平、罗基鸣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293 海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支持系统的构建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294 普通中学男子舞蹈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 颜业岸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
295 “双循环”课例研究模式 王先云、李楚英、吴欣、秦才妹、黄亚香、杨小慧 海南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
296 以纸为材,探索培养学生审美与创新素养的有效途径—初中纸艺课堂教学的研究 施琼英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中学
297 幼儿园自发游戏活动的实践创新 曾琴、周林、杨虹、张金惠、邓盛婷、宋颖 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98 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 周文良、陈明英、米云林、熊文俊、杨佐明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
299 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课程 刘国伟、易国栋、文宗、赵敏、何明 四川省成都七中
300 小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策略 陆枋、夏英、刘毅、刘晓虹、严利蓉、李蓓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
301 “民间剪纸”课程体系 辜敏、刘丽、王晓华、陈军、曾畅畅、高慧兰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南街小学、四川省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邓双学校
302 导学讲评式教学 王富英、王新民、谭竹、朱远平、饶庆、余兴珍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四川省内江师范学院、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十中学、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六中学
303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 石建、何兴明、赵广宇、伍恒峰、王愉鑫、熊硕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四川省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304 中学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王明宪、戴艳、田间、何建明、李贤中、张显国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四川师范大学
305 协同共建中学优质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周介铭、杜伟、任立刚、张子照、李戎、曾成彬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306 西部特校资源中心引领县域随班就读质量提升的实践研究 石彩霞、张静、王玲、樊懋、文静、夏伶俐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特殊教育学校
307 “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教育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赵书远、蔡崇容、蒲明强、杨启献、余绍平、廖茂荣 四川省阆中中学校
308 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 陈杰、俸耀旭、刘钊、张程、陈锡清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309 初中生学习数学思维过程有效性研究 赵绪昌、旷明、王专、彭祥彬、赵玲侬、张迎芳 四川省宣汉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四川省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宣汉中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
310 “长短式课时制”条件下的小学课程变革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311 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以网络示范班扩展优质教育资源研究 张军、杨光荣、丁世明、周利、叶玲、杨静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四川省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312 改进识字教学策略,促进藏区低年级小学生汉语言积累 邓燕、曾晓莉、向晓东、冯远淑、姜玲、李海英 四川省红原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四川省红原县城关小学
313 基于差异的个性化课堂实践体系 黄润清、杨丽、王晓燕、梁艳、钟玉文、林文红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
314 区域构建234高效课堂研究 段平权、姚勇、祝定高、刘仕强、罗琳、李中文 四川省蓬安县教育科学研究室、四川省蓬安县教育局、四川省蓬安中学校、四川省蓬安县周口中学、四川省蓬安县相如一小、四川省蓬安县河舒初中
315 融入可视化技术,构建“两层三位一体”的中学化学教学体系 蒲礼平、白涛、蔡礼儒、马红艳、任兴灵、李朝旭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四川省南充师范学校、四川省南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16 民族地区青少年毒品艾滋病预防教育三段五模方案与实践 蒙佐德、马庆国、廖广发、杨勇玉 四川省西昌市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四川省西昌市第一中学、四川省西昌市第五中学、四川省西昌市第四中学
317 研究性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实践探索 陈辉、郭子其、刘松柏、潘树林、韩海林、梁晓东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四川师大附中
318 雅安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 李明清、高玉华、赵荣博、骆国忠、吴宏、姜建平 四川省雅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名山中学、四川省雅安市教育局
319 以竹资源开发为载体丰富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 张培元、李家斌、巩晓燕、赵英、程强 四川省通江县铁溪镇中心小学
320 主体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研究 毛凤鸣、贾贵洲、林琳、廖永琴、何燕莉 四川省双流县实验小学、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21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提升农村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邓鹏、汤强、程国忠、高明、杨孝斌、张明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教研室
322 贵阳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研究 张宇敏、吴晓东、厉飒、秦丽君、方芳、逯红芳 贵州省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贵阳市第23中学、贵州省贵阳市第10中学、贵州省贵阳市第21中学、贵州省贵阳市第15中学、贵州省贵阳市第30中学
323 引领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反思性解题模式与高效记忆研究与实践 王洪礼、王朝海、石艳梅、杨再华、赵守盈、植凤英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324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校本课程化探索 肖庆华、尹正安、朱兴让、杨源海、鲍忠信、陈仕新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六盘水市教育局、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四格彝族乡中心小学、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箐尾小学、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鸡场小学、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猴场乡猴场小学
325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儿童绘画日记研究与实践 汪珊珊、郑红梅、夏静、陈娅 贵州省遵义县第一小学
326 VIPP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婷婷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一中
327 共同建构型主题探索活动——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研究 王珏、高华、喻兰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幼儿园
328 民族文化传承启蒙教育园本课程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幼儿园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幼儿园
329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独立性发展的实践与创新 邢保华、黄梅、周已尧、邓红、干敏、王杨斌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330 搭建“四位一体”平台,培养云南基础教育名师的探索与实践 饶又明、梁珍刚、何元、陈华、金改平、陈庆平 云南省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六中学、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
331 “经典语文”主张与“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 任玲、程红祥、钱炬、何英、钱永兴、胡映涛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332 农牧区高中学生藏文成绩突破攻略 西藏自治区拉萨外语学校藏文教研组 西藏自治区拉萨外语学校
333 区域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 高思成、王毅、肖廷忠、陈敬娴、徐仲林、李常明 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綦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南大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334 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与实践 龚春燕、胡方、卞小娟、程艳霞、王君、李永红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大学城人民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巴川中学
335 重庆市中小学卓越课堂改革探索与实践——从“有效课堂”到“卓越课堂” 钟燕、邓沁泉、徐辉、贾毅、吴乐乐、刘希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
336 区域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机制研究与实践 李常明、曹雷、万力、万礼修、鲁琼瑶、刘明海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育学会
337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以课程整合促进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刘希娅、邹贤莲、罗凤、任路艳、赵晓岚、万李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
338 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发展场域创新研究与实践推广 李大圣、李源田、冉泊涯、罗萍、董晓宇、陈昌发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重庆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339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项目主导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刘雅林、曹勇、李森、方霞、吴梅、刘超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西南大学
340 小学特色科技教育的体系创新与实践探索 谭劲、杨清萍、陶建鑫、李秀华、廖茂、杨建军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341 西部地区村小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刘小红、王琪开、何德芬、顾仙宇、袁贞宏、黄贵阳 重庆市江津区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重庆市江津区几江镇西城小学
342 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策略研究与实践探索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幼儿园 重庆市渝中区巴蜀幼儿园
343 区域推进“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钟及龙、江涛、吴家平、潘晓峰、蒋元斌、祝传武 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
344 Moodle三维动态课堂实践探索 龚彤、张志勇、冯瑛、彭公明、张翼、陈光翔 重庆市江津中学校
345 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杜东平、金永、谭佐龙、熊军、党忠良、李亮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346 中小学课程育德研究与实践 伉大林、吴薇、陶元红、杨昌义、杜萍、毛明山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教委、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南开中学
347 “激活教学”基本模式与实践策略 王海洋、鲁善坤、杨祖旺、熊德雅、周鹊虹、谭顺福 重庆市第一中学、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348 西部城区以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的实践探索 肖长树、龚雄飞、余华云、李代文、何晓波、郭金明 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349 “人和教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肖方明、徐涛、曾菁、张婕、刘咏梅、王亚兰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
350 诱思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张熊飞、游旭群、吴聪玲、赵华荣、左景祥、杨占枝 陕西师范大学、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五中学
351 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春笋计划” 胡卫平、吕明凯、张荣祖、秦德增、雷守学、武宝军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教科所
352 陕西省中小学“三讲两实践”德育主题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应用 段威、吕明凯、王彬武、邵亚茹、杨林立、夏波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教育厅
353 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实践与探索 同军咸、吴积军、王霞、白珍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354 梯次式教育教学综合管理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 田征、张其煌、王凤进、王小战、周植辉、每世英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局、河南省息县教体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初中分校、陕西省西安市田家炳中学、陕西省西安市第三十中学、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惠安中学
355 “国韵少儿汉字输入系统”在小学语文整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薛荫娥、赵晓声、张黎萍、程弘、张西强、贺月玲 陕西省电化教育馆、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西安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附小
356 “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潘燏、曹宏顺、颜建科、唐晓芳、魏西锋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教育局、陕西省西安市东城二小、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实验小学
357 高中“支架探究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吴忠宝 陕西省榆林中学
358 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实践探索 杨晓云、周宏、刘海蓉、黄闯、雷守学 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陕西省教科所
359 贫困山区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任晓萌、王保良、杨玉良、徐建军、马东博、侯文娟 陕西省商洛中学
360 西部农村高中新课程课堂思维导图:“梳理•探究•训练” 马永清、郭建碧 陕西省乾县第一中学
361 中学理化实验创新研究 韩独石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
362 中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蔡国瑛、刘国盛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363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实验与研究 闫永平、张德胜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八中学、甘肃省兰州市海石学校
364 贫困地区幼儿学前教育早教模式构建及推广研究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教育局学前教育中心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教育局学前教育中心
365 “231”高效教学模式 王晓川、李术萍、王芳、刘芸、乔凤霞、胡永兰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第十一小学
366 伊宁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新疆伊宁市教研培训中心 新疆伊宁市教研培训中心
367 在军垦文化中培育道德力量 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小学 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第二小学
 
 
 

二、职教类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特等奖(1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1 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 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吕景泉、张兴会、汤晓华、于海祥、姚吉、李文、王金凤、靳鹤琳、高喆、邓蓓、陈宽、杨中力、姚莉娜、叶頔、范骏、蔡建国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等奖(5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1 中高本衔接框架下的中职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 侯光、鲍泓、王红蕾、薛晓霞、王春燕、魏志光、刘国成、高润泉、刘冬美、梁军、常胜军、刘爱华、肖芳、胡渤、陈道志、杨楠、鲍志林、段建 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联合大学、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商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 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创新实践 常州市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大学 常州市科教城(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大学
3 校企全程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夏建国、刘晓保、刘智英、左山虎、李晓军、李斌、刘文华、李健劲、姚菁、易丽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4 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培养国际水平护理人才的实践创新 沈岳奋、王昕、Mary Lamb、薛文隽、戴鸿英、方秀琴、周丽君、汪庆玲、彭幼清、杨艳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5 基于“院园融合”的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 苏志刚、郑卫东、李珍、周晨、张臻、华旭、俞良、张仲华、桂枫、杨宏伟、韩竹、沈苏楠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6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双平台、双核心、双情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龚小勇、武春岭、唐继勇、何欢、吴焱岷、贺彬恢、张湛、鲁先志、何倩、杨秀杰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7 基于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林业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郑郁善、刘文开、叶世森、廖建国、黄勤坚、谢金生、黄云玲、严绍裕、李肇锋、洪福兴、廖世建、黄华明、黄丽霞、郑达华、黄东星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8 基于中澳职教项目的重庆职业教育“需求导向、质量驱动”教学改革实践 赵为粮、谭绍华、隗建勋、谢红、赵仕民、吕红、张绍山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教育管理学校
9 基于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抽查研究与质量监控机制创新 刘显泽、王键、郭荣学、周芳友、朱日红、王江清、舒底清、吴甚其、李移伦、彭文胜、李琼、蒋书同、唐海英、周洪波、刘晓、姚和芳、王章华、冯一粟、文振华、朱向军、李世胜、孔军山、任豪祥、忻力、周丹、陈勃生、杨利军、首珩、雷珺麟、唐春霞、阳小良、龙冰雁、钟静、袁维坤、王娜玲、胡六星、郑伟、华满香、阚柯、朱婷、温宇、周霞、邹志贤、沈鹏、刘红庆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10 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刘兰明、任保奎、王芳、宋文光、霍丽娟、张金磊、薛增一、陈蕊花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1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田锋社、邓志辉、王金辉、赵利平、朱航科、舒蕾、胡建辉、魏康民、刘清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2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多层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郭葳、张齐、崔利群、尚雪艳、张秀芹、吕桂玲、任爱军、刘培、杨松梓、刘阳、程政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13 养老服务业发展视角的“产教融合、公建民营”护理专业实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吴彬、马秋平、黄颖、陈茹、陈志英、张慧清、周琦、岑家铭、曾红、陆盛胜、覃秀英、王章安 广西中医学校
14 高职会计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研发与应用 赵丽生、钱乃余、李锦元、董京原、胡中艾、高翠莲、张洪波、程淮中、梁伟样、马元兴、孔德兰、孙万军、高丽萍、曹军、王生根、张流柱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以三个三结合为实施路径 丁金昌、王志梅、林海平、夏晓军、吕一军、童卫军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16 辽宁省职业教育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 章雪冬、何晓淳、魏民、孙文平、贲志宇、李玉刚、刘志广、张家宇 辽宁省教育厅
17 “均衡协调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行高职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董刚、孙诚、巴世光、古光甫、王珑、郝晓秀、高雅萍、曹军、王艳国 天津职业大学
18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服务•教学•研发”三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陈卓颐、黄岩松、蒋晓明、唐莹、李斌、唐文湘、罗清平、蒋玉芝、李敏、潘国庆、雷志华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19 “双核驱动、双证融合”的订单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胡定军、梁洁婷、王贯山、李忠生、岳丽英、姬立中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20 以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俞步松、邵庆祥、葛军燕、潘军、沈光明、姜宇国、郑芝玲、张妮佳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
21 “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王建林、管平、屠立、周国炳、周琳、吴钧、金毅伟、朱月华、陆长明、任峰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2 传统中药人才的现代职教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阳欢、石磊、苏兰宜、高丽丽、罗玲英、芮成、上官贤 江西省医药学校
23 “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互动模式的系统设计与实践 张兴会、戴裕崴、张维津、张福强、孙诚、吕景泉、薛威、孙勇民、宋春林、王钊、吴宗保、梁宇栋、刘杰、杨美霞、高洋、李津军、李岩、杨玉兰、汤晓华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24 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湘绣传承、创新、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余克泉、唐利群、杨益斌、刘英武、廖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湖南湘绣城
25 实践导向、任务引领、项目驱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徐国庆、谭移民、匡瑛、李小华、鲍贤俊、陆国民、茅维兰、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市医药学校
26 农科专业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机制与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朱洪生、俞卫东、简祖平、李振陆、王润贤、周兴元、王永平、赵明珍、邢军、马万顺、苏小冬、黄云峰、江德明、金国荣、梅霞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27 基于“海上教学工厂”的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施祝斌、沈苏海、刘芳武、朱永祥、袁健、杨泽宇、汤国杰、王琪、乔红宇、孙自力、季本山、薛仕中、徐传光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28 契合区域产业的软件人才实践平台构建与创新 梁永生、邓果丽、许志良、何涛、但唐仁、王寅峰、赖红、张晋华、覃国蓉、叶建锋、徐守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市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9 中职医药类专业“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陆国民、顾平、王冬丽、高丽、范松华、常光萍、胡铭、孙彤伟、徐阳、汪婷婷 上海市医药学校
30 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研究与实践 陈高路、刘建平、辜东莲、巫兴宏、武华、林志伟、邱志华、蔡北勤、刘付金文、庞柳军、胡学兰 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31 “信息产业园”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邓志良、张春平、黄天民、董维佳、陈刚、杨诚、居耀成、薛苏云、宋卫、李众、陈剑鹤、王小刚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2 都市型现代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王晓华、崔砚青、王振如、王福海、崔坤、张京生、郝婧、张晖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33 高职实训基地关键资源池(KR-POOL)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戴勇、周桂瑾、陈玉平、程载和、陈伟、张小红、钱晓忠、蔡建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34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叶鉴铭、贾文胜、许淑燕、章瓯雁、郑小飞、梁宁森、林平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中国)有限公司
35 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化学工艺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 邬宪伟、周健、盛晓东、赵薇、张贝克、张明、许重华、陈本如、钱明生、刘元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
36 “多元结合、分层递进”的高职院校制造大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王向红、田启明、章丽芙、李永平、唐高平、吴百中、田正、陈大路、钱小微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37 能力分级培养的汽车维修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刘越琪、孟国强、郭海龙、李军、张永栋、张胜宾、温福军、张飞、许均锐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8 创建生命文化课程体系 提升殡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孙树仁、袁德、赵红岗、张丽丽、王治军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无锡市殡仪馆
39 电子商务专业系统综合实践培养模式与协同创新机制 陈丽能、袁江军、宋文官、聂华、倪成伟、沈建国、范小青、谈黎虹、李晓阳、裘军民、贾少华、王庆春、商玮、沈凤池、王宏梁、杨志昂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商务教育研究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物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浙江零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40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技能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马成荣、尤学贵、龙晓君、谢传兵、冯志军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41 开发大型现代煤化工教学工厂,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霍天强、侯炜、李兴海、刘晓光、王少青、孔亚广、侯平智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42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王稼伟、景喜瑞、邵泽强、孙立、成洁、王晓忠、朱军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
43 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志增、孙志河、谢勇旗、王玉苗、孙连勇 河北师范大学
44 行会驻校•名店订单•企业教室•项目管理——中职烹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高志刚、张金英、唐林达、周文涌、龚志强、包红、冉云芳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
45 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史晓鹤、程彬、陈济、何健勇、杨桂华、刘影、李娅 北京市商业学校
46 高职动物疫病防控专业群“双元一体化”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刘俊栋、葛兆宏、胡新岗、黄东璋、王涛、程汉、邱世华、桂文龙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47 “新技术、新合作、新课程”——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金文兵、张耀、刘哲纬、胡幸鸣、黄忠慧、葛惠民、于德明、俞秀金、沈军达、吕俊、戎小戈、王芳、夏敏磊、方忠祥、程文锋、宋伟文、江炳林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48 三代主战飞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张建华、许世宏、严利华、刘金岭、黎学远 解放军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49 士官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实践 苏群星、魏志刚、许跃彩、向伟湘、张备 解放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50 实施“三步法”实践教学训练,培养生长指挥军官过硬岗位任职能力 由大德、董受全、张建军、滕兆新、孙松涛 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二等奖(40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成果完成单位
1 “围绕食品产业链,做强优势专业群”的特色积淀与实践创新 赵炳起、陶书中、张安宁、王传荣、陈国兵、贡汉坤、翟玮玮、顾立众、黄亚东、赵军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2 产教园+工作站:合作育人平台创新与实践 曹根基、郝超、蒋庆斌、彭银年、刘江、段来根、裴智民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颜惠庚、李玮、李耀中、刘书凯、姜淑华、裴忠贵、蒋涛、邱国仙、朱宝生、王彩霞、赵明、李弘、杜存臣、赵昊昱、李英利、孙菊妹、邵顺增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 “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魏晓锋、BrittaBuschfeld/白丽塔(德国)、陈智强、周晓刚、张学军、丁锴、周三庆、许劲松、顾准、杨正校、韩树明、吴建洪、张宏杰、朱文涛、刘红月、赵建中、王隽、史菊林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
5 基于“创业带动学业”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陈加明、张赵根、徐高峰、郭伟刚、王玲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6 项目导向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钱乃余、王鑫、张德生、张鸿、徐红、杨海莹、王家敏、王树庆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7 行动导向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探索与实践 张慧波、周亚、何明友、任君庆、戴士弘、张振锋、叶鹏、岑咏、胡晓霞、李晓东、陈子珍、黄伟文、毕蓉、姒依萍、胡克满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8 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做学教一体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开发与推行 徐曙光、邢顺峰、朱传纲、杜德昌、王志刚、孙宝水、邹本杰、赵丽 山东省教育厅
9 国际化工业园背景下德国职教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构建与实践 周新源、朱建清、殷利、顾卫丰、高雅娟 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
10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校-企-校”协同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刘君义、苏顺亭、方健、崔亚新、吕波、张存贵、刘爽、甄国红、刘君玲、胡丽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11 职教集团视域下“联动共进、跨域对接、交替融合”教学改革实践 杨山、杨宗武、朱泽彬、朱云富、张容、李祖平、魏霞、袁才蔚、漆寿芳、周忠伟 重庆工商学校、江津区工业园区管委会
12 中职“一体三维”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盛高成、王建科、袁哲海、叶成福、孔磊、陶彩南、王海涛、曹珍莲 宁海县高级职业技术中心学校
13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与实践 武马群、童遵龙、黎梅、卢小平、董国东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4 基于“专业教学工作室”的职业成长三阶梯实践研究 林绿洋、乐崇年、周宏伟、江云、方世国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
15 基于“66670”校企合作联盟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李建军、林霞琴、张韩良、苏海亚、王小林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16 职业学校主题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周俊、耿春霞、宋金海、陈爽、於增辉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17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贝雕民族手工艺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贺坚、张艳、利成世、邱亿、梁丽丽、叶丽君、罗虹冰、李冠楠、吴勇胜、李亦军、谈启智、许承斌 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北海市银海区利成世工艺创意工作室、北海市海城区一手贝艺创新工作室
18 以“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综合化改革实践 文春帆、王鹏、刘巍、李洪兵、万朝丽、李晓康、唐学军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19 抓点铺面,激活技能大赛拉动效应之“潍坊模式” 鞠桂芹、彭元彪、周林、梁红英、徐刚、孙曰波 潍坊市对外经济贸易学校、潍坊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20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行业企业的作用研究 黄才华、郭国侠、徐永清、刘盘根、张慧颖、王会莉、汤晓乐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郑州市财税学校、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1 对接产业、以赛促学、面向全体——区域性职业技能大赛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于兰英、张福顺、陈丽娟、崔立强、薛飞、陆勤超、李小华、芦秀兰、袁笑、沈翔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22 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中职学校文化育人研究与实践 张扬群、吕红、邓朝平、周尚全、刘春华、黄一马、张敏、唐勇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中华职业教育社
23 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理论与实践 鲍风雨、李兵、张艳华、苗玲玉、杨科举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24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育人模式(IPQ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25 基于专业公司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 黄兆牛、黄琼念、成忠慧、杨宇清、杨志勇、陈波、胡旭、成汉方、韦景令、崔玉林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南宁海贝电子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26 职业教育标准化管理探索与实践——以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为例 苏华、梁玉光、赵祖佩、蒋光明、黄志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
27 工作价值观教育和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与教改实践 余祖光、王文槿、荀莉、刘志芳、于红军、张俊茹、史晓鹤、程琳、丁跃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山东鲁职教育就业指导中心
28 中职学校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 彭志斌、江存志、袁吉玉、陈栋、袁昌红、汤敏、郑永富 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
29 快乐德育——中职德育教学方法创新 彭程、刘深涌、张开暗、李涌浩、尹卫东、颜旭、邹华、焦雄伟、郭文戟、凌学东、尹新元、王玉芹、齐先峰、程里鹰、罗海生、游伏秋、曾立明、王辉平、李辉、杨迪清、唐慧芳、蒋荣贵 株洲市中等职业学校
30 中职师资定制化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王屹、黄艳芳、郑小军、言姝媛、唐锡海、任志楠、秦凯、李强、孙锦瑞、曾玲娟、劳泰伟 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心、广西师范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31 区域中等职业教育闭环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王建林、李平、黎奇、封纪琴、欧阳玉德、黎彬、马芜茗、范霖、袁晓玲、陈智球 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长沙中华职业教育社
32 基于育人为本的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积极德育实践研究 葛伯炎、杭强、张振军、张寅、沈志丹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33 融入生产(服务)特征的实战型教学基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于海星、张雪松、马英、马翀、戴侠男、侯丽平 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
34 “职业课程为主,学科渗透为辅”的聋校职业教育模式 罗春辉、姜小梅、薛亚荔、罗燕 攀枝花市特殊教育学校
35 对接滨海新区产业需求 提升专业组群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李大卫、吕景泉、臧力克、周泓、于海祥、张巾帼、李文、姚吉、陈宽、邓蓓、杨中力、钱逸秋、汤晓华、徐岗、康书亭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36 对接国际顶级企业,创新办学机制培养高端艺术设计职业人才 姜鸣、董洽、毛德良、许欣友、陈哲、韩为、凌本新、沈杉、吕洋、袁弟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达邦(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37 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的“3G实景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韩先满、万友根、沈坚勇、牛春林、罗华阳、于训全、邓爱喜、江利国、余滢、王艳艳、罗新剑、李强、余强、熊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38 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分层次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吴光林、季翔、沈士德、刘海波、王作兴、何斌、李建民、陈年和、胡建军、吴涛、白飞、陈益武、苏苓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39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践 申培轩、曹爱民、赵朝晖、刘晓、许传海、宋伯宁、刘宝君、杨峰峻、黄娜 济南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40 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新途径:构建职场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徐建明、丁文利、董传民、杨慧慧、李源强、张宗宝、葛玉珍、沈文玲、周先景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41 校企共建农产品流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王永琦、韦群生、黄毅英、覃海宁、覃开贤、黄彪虎、黄成荣、刘五平、邱金林、丘映莹、张秋仙、刘始添、罗宁、蒋年华、潘文生、潘颍、曹群锋、黄光强、陆江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42 “职场体验 实境训练 顶岗历练”人才培养范式研究与实践 冯新广、孙刚、倪雪朋、郭庆志、杨保国、卢兆丰、盛雯雯、聂庆鹏、刘娜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43 高职院校开放式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田秀萍、崔发周、马良军、甄立常、夏君旨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4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 “TTAAS”课程开发与实施创新实践 李学锋、祝登义、王戎、王晓霞、杨蓉、唐卫东、龙海燕、曾友州、黄俊、李冬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45 结合工程大项目培养土建类高职人才的创新实践 王凤君、孔祥华、赵研、边喜龙、孙景芝、吴耀伟、李宏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46 高等职业教育“三维一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普林林、王永全、董兴、马永涛、冉德君、尹世堂、邓云川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
47 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军、赵有生、吕一枚、薛洪启、王军、姜惠民、孙晶艳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48 女子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王福利、兰霞、王祁、陈香茹、李晓琳  
49 中职学校德育全程路线图设计与实践 徐淮刚、潘新、张银星、董兰标、刘美玲 安徽电子工程学校
50 农村职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雷昌志、韦颖红、陆秋菊、邓群星、蓝海南、马谚、李辉全、陆万莲、黄大文、姚刚、陈志刚、杨汉寿 广西横县职业教育中心
51 《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方案》制定与实施 王欢、刘晶、张长青、钱晓冰、林瑞振、赵建军、李丰修、赵丽萍、常振亮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52 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李生平、王仁伟、吴晓红、郭明普、周恒涛、陈国平、尚明淮、丁三飞、贾杏、胡应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城建学院、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53 “职前-职后全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逯家富、赵有生、翁连海、徐亚杰、刘颖、刘黎红、吴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54 “校政交互、多元共治”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 石忠、李明月、傅智端、吴树罡、刘光艳、王丽萍、李新、仝丙昌、万学军、孟学英、贾勇 滨州职业学院
55 高职院校专兼结合的“1+N”教师协同授课模式的创建与应用 于静、王学成、孙希月、薛威、张浩璐、杜庆、顾瑄、荣瑾、马小娟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56 构建集团化平台 创新协同培训模式——新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创建与实践 周泽扬、徐流、龚德才、王官成、曹华盛、李源田、杜平、贺应根、石美珊、傅世放、任波、谭绍华、聂海英、牟奇国、刘敏、胡春光、申文缙、陈丹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九源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总商会旅游商会、重庆市旅游学校
57 民办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林东、郭惠惠、高连库、雷宇飞、陈海彬、陈辉、陈宗旭、吴宗波 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8 毕业综合实践分类指导全程动态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建军、符宁平、董邑宁、徐金寿、梁曦、徐炳炎、金湖庭、余剑敏、朱程、王俊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59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四方参与、四类评价”高职教学质量管理及平台建设 胡野、吴仁艳、郭航鸣、邱晓华、张雁平、陈海荣、潘卫明、成军、李旭升、张跃娟、楼宏强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利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60 高职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金志涛、曲桂东、王亚盛、谭在仁、王守志 威海职业学院
61 打造国家示范校职业指导课程五大“升级版” 张艳、李斯杰、黄必义、陈燕玉、陈亚鹏、李金莲、郑育仁、方振政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62 煤炭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双向促进、同步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赵新法、吴革新、魏焕成、李志、闫光准、贾雨顺、李克孝、李永怀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63 创设机制 挖掘潜能 发展个性—走班教育推进专业技能教学的新探索 姚坚平、陈伟、陆益军、陈芳、潘悦、汪慎、杭俊杰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64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 王纪安、田乃林、白树新、刘进、张连生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65 “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 叶小明、李作为、吴寒、汪清明、黄国荣、韩光道、程时用、朱雪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66 基于“三全教育”的高职院校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张基宏、童山东、刘颖、陈正学、李晓堂、林徐润、王瑞春、湛邵斌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67 基于高考改革的“技能高考”模式研究与实践 卢斌、陈少艾、吕金华、吴汉生、周兰、赵跃忠、李秉玉、陈三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68 创立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联动机制 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于志晶、战高峰、刘海、陈衍、周晶、程宇、张祺午、李玉静、房巍、颜炳乾、刘娇、郭丹、李瑶、荣国丞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
69 “三业联动、三导并进”——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就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黄斌、谢琼、陈建、郑引、俞发仁、纪孝清、杨艳、陈火荣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70 高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研究与实施 朱伟才、阳旭、梁毅、杨琳、梁美英、阎志斌、胡慕贤、卢岚岚、唐艳、骆琴、唐冬雷、姜献生、安掌明、高勇军、牛永惠、黎晓灵、韩霄、王慧、景凌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71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向前进、曹佩升、李响、吴寒、宁顺青 广东警官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7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校内实习公司 杨群祥、熊焰、孔繁正、贾剑方、黄文伟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73 两级跨界互动模式的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顾京、刘建超、高雅萍、张铮、程载和、李学锋、韩冰、张荃、孙燕华、袁忠、王翠英、徐刚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74 基于“职教新干线”的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 舒底清、王键、陈拥贤、吴甚其、刘显泽、汪忠明、刘婕、唐海英、谢希钢、韩先满、陈鸿俊、隆平、张文兵、严建国、易启明、胡蓉、符赛芬、余滢、杨帅、李虹霞、李菡、曾丽婷、易斌、刘琼、刘琴、李科、周劲松、刘新桥、唐歆瑜、李礴、张麦秋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工业学校、株洲市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75 服务首都经济,融合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王海平、安江英、么居标、王利明、陈渌漪、林洪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76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育人的系统设计与实践 刘洪一、陈秋明、谭属春、窦志铭、王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77 网络化、规范化省校两级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平台创新与实践 赵鹏飞、许建、李果、刘启良、宋晶晶、徐金玉、叶海、雷育铭、蒋迪琳、王鹏、刘顺初、冯小军、文媛、杨振宇、林昆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78 基于工作情境的职业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 杨晓华、许曙青、汪蕾、南亲江、钱莙、马尚权、任国兴、王明新、章亦华、蒋祎、张凤岩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79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张荣胜、张宁新、崔琪、陈育中、朱增力、杨正民、张海如、沈瑾、王旭、谢兵、吴建宁、刘俊霞、冯庭富、王晶、陈志广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80 “核心技能”本位:浙江省中职专业课程模式改革新探索 方展画、程江平、崔陵、沈佳乐  
81 职业学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朱照红、戴建坤、许文云、徐刚、仇靖泰  
82 搭建平台 创新机制 推进教改——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与实践 竺建伟、周齐佩、孙兴旺、匡瑛、钱啸寅、李钰、邬宪伟、鲍贤俊、査正和、赵晓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83 “四级赛制”助推“四个对接”教学模式创建与实践 蒋红梅、肖彬、曾林育、陈朝菊、林莉莎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84 用“数据说话”,促进浙江省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管理决策水平的提升 李贤政、黄柏江、屠群峰、王成方、郑雁、林娟、高越明、丁明军、朱晓峰、韩继红、毕蓉、张达明、邹立人、郑卫东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85 “五一体六融合企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王春秋、李莉、覃海波、何瑜、闭柳蓉、何川、刘凌、覃有堂、孙伟、张文彬、刘继红、王佩娟、江帆、罗毅、朱微微、李井清、陈运强、余明、许平、蒋明、史硕江、韦峰、黄兰英、朱伯贤、史庭宇、李士明 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柳州益智软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益智大酒店
86 中职学校培养少数民族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时儒山、郑佳美、王剑、辛颖、朱丽、蔡萍 天津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87 中等职业学校“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耕、曹诚仲、杨祖荣、谭昌藩、颜学华、叶洪、邓平、冉伟、侯发耀、卢万明 重庆市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88 “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中职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 伊逊智、邓新治、贾九荣、姜有奇、王迎尉、白娟娟 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陕西信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宝鸡市信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宝鸡乐宇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89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辛宝忠、曲嘉维、亢利平、孟雅杰、魏孝良、马立艳、果洪斌、陈洁萍、李文辉、徐国发、王臣、王俊、王占平、武新杰、徐彬、孙秀敏、刘春清、鲍丽莉、张季中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90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卜立新、张新启、齐世杰、田毅红、程立军、胡志学 承德工业学校
91 就业导向下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王社光、张建文、高居红、郭为、王长远、赵海龙、邓新治、张琴、张中华、牛文娟、李云平、杨海浪、卢仁虎、张君升、王德意、王文艺、邓建强、陈世锦、陈强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陕西银行学校、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陕西省电子信息学校、陕西省旅游学校、西安技师学院*、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眉县职业教育中心、镇安县职教中心、旬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92 构建“学-赛-训”互促机制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沈剑光、俞冬伟、闻达人、闵亨锋、杨晓波、陈建军、林如军、吕冲定、戴潜挺 宁波市教育局职成教教研室
93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刁哲军、孙志河、刘晶、邵力、谢勇旗、王玉苗、王世斌、潘海生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教育厅、天津大学
94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王江清、张大伟、李三福、彭文胜、李移伦、彭文科、李琼、陈拥贤、蒋书同、周洪波、杨利军、首珩、陈曙红、曾宪章、肖智清、尹立贤、朱向军、梁勇、董建国、王红、方建超、邓顺川、张林峰、欧阳心力、王庆国、邓石华、龙新辉、李文亮、胡蓉、吴爱平、贺翠微、阚柯、吴晖湘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教育厅
95 “四全四生四成”德育体系建设与实践 贲志宇、张杰、杨静微、王黎黎、钱虹、段梅丽、孙颖、魏红、王晓睿、王伟韦、高静 沈阳现代制造服务学校
96 市属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构建“点、线、面、体”人才培养新机制 徐建平、刘永、潘安、郑永进、高武、刘伟庆、孙晓雷、彭定、许普乐、张羚、孙蔚闻、沈克军、许斗、王钧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97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能力大赛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史文生、杨金栓、宋安国、肖娜、郭国侠、李琴、任慧婷、王会莉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98 基于“校中厂”模式下中职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研究 吴晓东、陈娟、王文兵、张顺、周美琴、黄云林 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马鞍山科兴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99 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堂”多元归类学业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林安全、丁建庆、陈群、周彬、王正青、吴明银、陈恩伦、曹敏、成映端、梁成艾、刘燕、聂廷学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天来酒店管理公司、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盆景专业技术协会
100 项目+共同体: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设计与载体创新 邢云鹏、倪爱勤、姚翔、高建平 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
101 尚德育人:追寻中职教育之魂——衢州市行知职教集团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徐飚、王建华、姜英、付卫清、詹小华 衢州市行知职业教育集团学校
102 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合作育人探索实践 王振洪、邵建东、张雁平、成军、刘鲁平、徐澍敏、吴雄彪、余秋荣、吴建中、徐伟强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皇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03 高职院校提升学生“三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王应海、孙海泉、李红益、吴卫荣、张好明、王寿斌、赵一标、徐兵、方红兵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
104 高职院校“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戴裕崴、翟鸿萱、李云梅、刘建伟、杨玉兰、田洪军、吴冰、高莹、肖方、王称、李战强、魏所库、李国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天津圣纳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意库创意产业园
105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与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 张红、俞校明、商玮、徐慧剑、丁勇、林锋、孙勇、潘春胜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06 基于行企校联合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崔岩、刘向红、黎炜、张碧、蒋平江、贺天柱、段峻、刘永亮、焦胜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07 对接“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陈年友、王梓林、夏学文、吴怀涛、蔡新职、周赣琛、胡亚学、周桃英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108 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教改实践 石令明、张翔、林若森、鞠红霞、黎华、黎刚、黎凤环、瞿凡、杨毅、韦林、韦小波、唐冬雷、冯雪萍、周文海、陈文勇、邱福明、张海峰、蒙飚、唐述荣、黄海国、刘柳、林宁、李东航、廖波光、王栋、赖国煌、周礼民、梁新、莫翔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109 “两体系、四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杨百梅、白坤海、贾艳萍、姚原野、姚辉波、陈江宁、崔奎勇、宗美娟 淄博职业学院
110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型构建与长效机制建设 张玲、张建军、周慎、刘小芹、吝秀云、谢刚、白有林、吕健、周才盛、张捷、胡类明、李璐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11 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刘晓、谢希钢、杨里平、邓文达、周勇、马云贵、黄志刚、周劲松、邱春荣、易月娥、付朝晖、刘震、朱冬光、蒋丽民、马佩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湖南华运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112 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杨和平、陈章、张智、潘久政、周长春、胡军、袁德梽、姜运隆、曾理、秦小滨、陈红兵、卢祖华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市万州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重庆诗仙太白酒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政府
113 服务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高职重点专业建设 张宁东、周旺、唐锡海、邬卫、蓝洁、王敦、陆军毅、阮玲、谭锴、胡卫东、莫勇明、覃文松、方绪军、王忠昌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114 项目化、专题化、网络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改革与实践 张新、姚红、喻永均、邓红彬、康树元、秦光银、鄢雪梅、张光春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115 政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林承超、庄晓钟、刘松林、林艺芳、黄朝波、詹碧卿、饶绪黎、林贤福、念航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116 武汉市中职学校准企业化管理环境下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蒋志耕、许芬、刘焰、柯智涛、胡伟、韦红、陈年、丁晓东、殷琼、朱晓辉、徐军、陈捷、闵强、张晖、潘海军、黄文莉、程欣 武汉市财贸学校
117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苏福业、劳泰伟、樊明、马平、韦施羽、何励、李健龙、李俊达、莫梦喜、黄素品、苏永华、蒙承陆、李建明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118 “校企双主体”办学的内涵、路径、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惠坚、刘洁、康思琦、郭立银、关冬梅、龙立功、朱立伟、张雅丽、吴云溪、王红梅、王少华、李桂霞、陈斗雪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119 高职“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毕于民、张庆臣、屈克英、于运会、张莹、赵京岚、马培安、赵秀荣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120 校企合作背景下二级产业学院办学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王忠诚、潘维琴、张健、郝博、赵景晖、张作海、曲静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丹东中金投资实业有限公司
121 “政府主导、四方协同”区域融合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温金祥、姜明、王友云、刘玉坤、王丽娜、刘新英、宋书广 烟台职业学院、烟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烟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22 职业技能竞赛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张孝理、隆平、舒均杰、石绍军、田伟军、王为、谭文培、易卫国、王雄伟、张麦秋、兰立新、童孟良、郑明望、汤光华、皮菊云、黄银秀、李纯斌、许珊、罗源、贵颖祺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123 凸显企业办学优势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秦祖泽、汤忠义、严俊杰、覃事刚、谭元发、李宇飞、程一凡、龙辛、万海如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湘电集团有限公司
124 高职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陈玉华、刘建超、熊熙、何龙、邱寄帆、李明富、郑金辉、林训超、李战胜、易磊隽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125 让行业优秀人才成为教学主力 ——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郑万新、于海生、许敏、刘挺生、刘民、李峰、庄禄虔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
126 “知行并进,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毅、潘绍来、马斌、王亚鹏、仲岑然、沈志平、李波、朱建军、周建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127 行业高职院校转制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刘国生、蒋新革、刘铱、马仁听、欧阳恩剑、周世平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番禺区广播电视大学
128 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万由祥、孔新舟、张勇、田寿永、冯志华、晏培玉、赵联福、龚善林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129 统筹规划,构建高职和专升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齐再前、黄先开、李宇红、孙晓鲲、罗映霞、支芬和 北京联合大学
130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训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阮彩霞、陈爽、雷忠良、苏丹、许爱军、唐湘桃、陈的非、陈敏、王向岭、薛胜男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131 “4321”教学质量自控体系构建与运行 傅智端、祁英华、贺向光、陈兴军、王丽萍、崔建国、樊学美、梁芳、巩玉波 滨州职业学院
132 基于建筑安装工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与实践 景海河、孔祥华、谷峡、汤延庆、刘兴革、李顺秋、李梅芳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33 “仁智合一”商科特色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马广水、亓俊忠、刘文斌、吴升刚、韩西清、刘锡冬、罗继秋、王岳喜、王志华、潘振良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34 基于服务邮政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郎秋洪、赵双占、田克美、周志翠、谢册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135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三化并进”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王华、李懋、卢卓、付培凯、欧阳育良、沈孟康、王贵兰、王金红、李智超、张刚、何祥文、詹俏敏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136 服务绿色钢铁生产,构建高职绿色校园文化 董兆伟、付俊薇、侯维芝、刘永红、李玉龙 河北省教育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
137 基于活动性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穆学君、岳贵鑫、李良敏、李屹巍、孙文毅、王雁彬、张家宇、徐天舒、李海军、郑海超、史捷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138 能力模型开发与通用能力教育 卢小平、孙璐、童遵龙、贾清水、刘辉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39 文化引领建设 闽商素养育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素养教育实践与创新 黄克安、庄惠明、张信容、郑艳芳、曾慧萍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140 工程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张慧青、李爱芹、张培方、齐守泉、任清华、林英、隋灵灵、曲丽宏、肖明和、韩玉铭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41 构建“四中心、八基地”深化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王毅、段永照、邓双义、杨靖、罗建国、王新燕、庞惠玲、季建莉、杨贵泉、王海波、丑武江、刘志宏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42 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高职涉农专业链的探索与实践 梁裕、黄建平、蒋贻杰、刘永华、李建春、卢勇威、廖威、刘永福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143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主体、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李军成、梁珠民、路彩霞、莫文湛、凌丁、庞观龙、赵政、覃军、戴腾飞、覃建基、谢树桃、赵俊杰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绿兴种猪有限责任公司
144 高职“三节一讲台”文化育人体系和“岗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剑旄、刘振湘、李璐、陈盛彬、王翊覃、周凌云、雷巍娥、文贵辉、钟金凤、谭小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145 高职园艺植物生产类课程“真实生产 模拟经营”的教学实施 胡繁荣、朱雄才、刘鲁平、贾春蕾、方勇、徐森富、何美仙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146 搭台结盟促进校校企交融协作、真题实赛引领农林类专业发展 汪建云、佘德松、汤书福、贺文华、张树生、徐森富、陆叙元、朱之君、李寿仁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高职教育农林牧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天香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147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周其虎、臧智强、于淼、林建坤、都振玉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148 数字化奶牛场岗位技能培训系统的开发、示范与应用 撒承贤、许斌、吴轶宏、陈西风、张秀陶、张学礼、李勇、张永康、李生虎、王乐、杨皓、何淑玲、纳嵘、王金果、杨文琳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蓝景软件有限公司
149 彰显区域特色的《春小麦栽培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许纪发、张季中、姜桂娟、邢立伟、孙平平、杜洪志、魏树成、杜兴臣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150 构建高职“四双”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四高”机电技能人才 陈建民、冯海明、牛小铁、张春芝、张普庆、李林琛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51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曾照香、李高建、祝木田、冯泽虎、胡玉叶、宗美娟、贾艳萍、王继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星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52 基于职业标准物化的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建良、屠立、王建林、杜红文、姚荣庆、范建蓓、毛全有、黄国汀、楼向明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
153 服务产业转型与升级,创新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春明、焦传君、赵宇、王泽生、张军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154 高等职业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刘彩琴、李贤彬、尹万建、王学东、于万海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155 跟进核工业急需,融合国际同业标准,培养数控“精致型操作工”探索与实践 徐益、钟富平、刘虹、姜秀华、张光跃、谭大庆、孙立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56 “标准引领、平台支撑、品牌带动”的汽车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创新培养 陈力捷、余剑东、方文杰、李百华、徐芸、李静仪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157 在高职院校编制预备役连队,军企校共育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李国桢、叶荣华、朱骅、龙威林、王兆珍、许楠、王宇苓、孙勇民、孙权、殷华、刘仲海、梅锐、杨宇、孔祥蕊、张月新、胡娜、范婵娟、杨州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天津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一团、北京安翔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158 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双能力、三循环、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刘建湘、周劲松、彭跃湘、卢端敏、高鸿、文益民、李强、李德尧、何忆斌、胡蓉、黎永祥、李颖、陈益林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家界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59 钢铁生产全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刘勇、霍锋、孟宪明、侯向东、史学红、李学文、陈清胜、耿庆功、郝赳赳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60 对接闽东主导产业集群,创新实践区域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傅高升、潘玉成、赵仕宇、张文光、何承苗、钟灼仔、陆志平、林有智、钟玉洪、魏炜、王彦军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161 基于装备制造专业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首珩、喻丕珠、刘小春、罗友兰、段继承、刘志成、陈庆、龚煌辉、邓缬、董小金、王娟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162 基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实践 彭晓兰、汪程、杨静云、郭文星、张海峰、程少慧、刘越、黄晓东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163 共建基于利益捆绑的“资源协同体”,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新模式 张旭翔、杜庆波、施泽波、徐胤莉、汤昕怡、曹雪、闫之烨、阴法明、杨前华、朱彬、胡峰、陈刚、王岚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64 基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药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严振、张健泓、汪小根、王毓、王金香、邬瑞斌、康大力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165 开发三维可视化教学资源 创新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贾俊礼、王建刚、张现林、赵志平、常建立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66 校企合作建设 工学结合引导 高职土建类实践教学体系开发与应用 李辉、胡晓元、袁建新、钟建、陈跃熙、杨转运、宋中南、戴安全、陈文元、胡若霄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167 中英合作构建符合国际框架和具有中国建筑行业特色的建工专业标准研究与实践 邓振义、张迪、刘洁、申永康、王云江、王琦、张小林、马建锋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168 基于“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创新 罗红霞、句荣辉、黄广学、黄昆仑、许文涛、陈历俊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169 高职食品类专业“六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践教学改革 杨昌鹏、黄卫萍、农志荣、覃海元、黄春秋、林君、吴潮、潘嫣丽、陈智理、方良材、黄友琴、廖其兴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70 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张东明、吕翠华、李明、李云晋、徐宇飞、刘光伟、王敏、肖建虹、陈国平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171 高职高专教育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孙亚峰、江向东、王峰、陆文莺、陈杰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72 行业指导下的石化类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赛项开发与实践 陈炳和、王绍良、黄斌、岳苓水、秦建华、芮福宏、周立雪、邬宪伟、苏志满、沈磊、薛叙明、潘传九、任丽静、王炳强、许宁、顾红、邢锋芝、张璇 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天津职业大学、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173 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模块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徐锡权、周立军、刘志麟、申淑荣、魏松、张雪飞、熊文生、王维、刘涛、陈剑锋、毛书朋、张星海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锦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74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企联手、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林琨智、姜洪文、陈立波、王桂芝、聂英斌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75 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的创新实践 郭利平、陈维新、陈红杰、邝守敏、杨宁、邱晓红、陈电容、翁鸿珍、廖湘萍、朱祯、张宏翔、周炳全、毕燕萍、王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国生物技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176 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三化两型”校企共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魏庆曜、秦兴顺、周林福、陈清、方文、肖奕、秦震、夏德海、吴斌、邓玲、许康、韩飒、吴建康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177 对接国际标准的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鲍贤俊、朱建柳、杨洸、杨杰、王燕萍、俞政栋、李丕毅、吴国伟、李斌、沈轶娜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永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捷豹路虎汽车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178 基于数字工厂产品生产过程培养动漫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傅连仲、李平、陈力、张颖、郝鹏、邢悦、王树琴、丁莉、姜巧玲、刘艾琳、陈晨、张靖瑶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79 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温希东、乌云高娃、宋荣、谢利娟、卿中全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180 创新“政行企校”深度互动机制,探索高职软件人才合作培养新模式 周鉴、凌红、李亚平、卓国锋、王建永、向华、黄永久、尹朝银、陈洪彬、赵其刚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181 “教学、培训、鉴定、服务”互通互融、互促互进的汽车开放实训中心创新建设 鲍贤俊、朱建柳、杨洸、杨杰、李丕毅、沈轶娜、吴国伟、李斌、洪斌、叶榛 上海市交通学校
182 校企“五对接”,共育“三通”国际化软件外包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卢兵、胡光永、王薇、潘金贵、查英华、郭雷、吴晓光、翁英萍、凌方、许丽花、董飚、刘大治、周志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183 校厂店三方协同,共育汽车后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黄晓敏、官海兵、廖胜文、王敏军、张光磊、潘开广、胡雄杰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84 以船为伴、与船同行、兴船强校——行业性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熊仕涛、赵明安、罗良斌、陈彬、黄邦彦、肖亚明、彭萍、陈欣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185 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李锡辉、王樱、余国清、彭顺生、杨丽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186 从“订单班”到“地铁学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钱吉奎、朱斌、周世青、周平、何万一、刘颖、刘乐毅、刘长安、朱柏洋、梁永亮、叶云飞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187 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研究与实施 唐好、田兴强、卢正平、周勇、刘正发、罗筠、杨明筑、李皖、刘焰、王毅、王爱红、陈文均、刘志、张玉杰、王端祥、王永福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88 基于校内产教园区商贸类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 薛茂云、钱廷仙、沈跃云、王义宏、吴洪贵、江玲、丁天明、姚炜、操阳、吉志林、宋逸成、彭友、王志凤、俞俊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89 高职商科人才“3343”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沈苏林、马云峰、周丙洋、朱璋龙、徐汉文、朱光明、李晶、桂海进、王友明、王靖、赵永胜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90 破冰产教融合,突破三大瓶颈,打造高职外经贸专业品牌 姚大伟、符海菁、曹君、乐飞红、朱惠茹、张晓利、刘宝荣、朱莉、徐佩蓉、周楫 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
191 商科学生“实战型、体验式、网络化”技能与素质并进的课程创新与实践 阚雅玲、吴强、郭立国、张晓青、占挺、胡子瑜、谭福河、门洪亮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192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盛振文、王桂云、孔令桂、刘好汉、刘执玉 山东协和学院
193 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产业学院”机制创新与实践 张伟萍、俞步松、王自勤、朱利萍、孙玺慧、王伟、王庆、孙金丹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物产物流投资有限公司
194 融入行业、对接岗位、校院一体,共育卫生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刘斌、杨文秀、王贺胜、王庆、赵蕴珍、罗跃娥、薛梅、张秀丽、王洁、刘冬莹、王芃、袁鹏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卫生局
195 搭建“商科联盟”平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张光胜、童兆胜、程思、耿金岭、刘建明、张韶、郑承志、李祖武、刘宝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徽商职业学院
196 构建高职经管类理实一体教学体系 打造“虚拟现实商业社会环境”实践云平台 李琳娜、梁栋、戴海珊、上官健、姚刚、王桃、林梅、蔡宝玉、朱大勇、姚旭东、陈惠芳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方宇博业科技有限公司
197 高职会计专业“渐进式全程实训” 模式的实施及成效 谢国珍、李传双、陈强、徐丽、孔国军、陈晓红、周曙红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用友软件有限公司
198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三阶递进混成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林火平、何先应、刘双红、王怡然、朱欣成、樊纪明、孙利锋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199 依托行业“英才计划”,实施校行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彭文宇、王伟明、郭继光、王伟宏、蔡元忠、陈凯、方丰霞、黄智萌、郭旭、陈娟、郑华钦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中国轻工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200 基于资产评估专业联盟的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炳华、王玲、张清亮、徐晓囡、马建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富润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201 基于“校企一体化”的高职影视动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雷珺麟、曾祥宝、蔡友、袁维坤、王利华、曾丹、周曦、陈先觉、袁金戈、何卫、李烜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202 “深耕十年、花开十朵”——高职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整体创新与实践 彭亮、廖荣盛、孙亮、王明刚、周昊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203 特殊教育师范“艺术治疗”特色课程群建构与实践 方仪、刘丽英、王辉、何侃、郭鲁川、庞佳、连赟、胡世红、孙霞、侯庆琦、成勇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204 皮具行业创新型设计人才“三方融通,三品递进”培养模式的实践 张来源、段娜、刘雪姿、董为民、沈元、李玉中、王占星、李松竹、查吉德、李国丽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新森达鞋业有限公司、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中国皮革协会
205 实战导向、校局联手,创新共建共享共赢的公安类专业建设平台 郑万新、许敏、刘民、庄禄虔、刘挺生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
206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王永莲、杨小燕、李燕、邓玲、王华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7 艺术设计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前置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 李国渝、陈丹、徐江、张万仪、俞明、刘高、刘更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208 基于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杨群欢、丁国强、徐可、陈雅、韦良、李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209 政法高职“立德明法、重能强技”实践育人模式探索创新 陈勇、张景荪、李伟、邢彦明、李军、翟晶敏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210 基于荷兰CBL的高职旅游类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齐洪利、覃川、孙娈、温黎明、张玉峰、李成、谭旻雁、高玉飞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211 “走园”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成军、郭航鸣、方卫飞、樊丰富、许兴建、纪红霞、罗巧英、张淑琼、于海静、于红卫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机关婺江新村幼儿园
212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和实践 孙慧峰、王广、熊旭平、田玉丽、冯柏群、张立方、尚姝钰、黄靓、臧朝伟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城建学院、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十三矿
213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与实践 游普元、张冬秀、黄治国、李荣健、茅苏穗、龚文璞、李红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14 信息化环境下《化工安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齐向阳、刘小隽、杨连成、孙晓琳、穆德恒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215 基于工作过程的桥梁施工虚拟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秦溱、晏杉、陈奇、段树梅、张艳、尹雪倩、施昊飞、和秀岭、张丽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阳光道桥股份有限公司
216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岗•课•证”相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丁爱萍、张志纲、曹建春、董淑娟、马海洲、吕振雷、万朝阳、姜锐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217 基于能力核心和项目课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与实践 余明辉、贺平、钟伟成、蒋亚军、郭锡泉、陈长辉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18 “政企校”联盟模式下快递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唐文君、毕瑛、黄蕊、张承业、陈赞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219 临床医学专业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王福青、高凤兰、张福华、谭占国、张云飞、孟凡勇、徐宛玲、宋国华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220 《隐形眼镜验配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架与实践 王海英、高雅萍、谢培英、王翠英、唐秀娟、王立书、张荃、陈丽萍、张缨 天津职业大学
22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徐永清、李长秋、张泽建、李晓东、陈春阳、李玫、张利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222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臧大存、何正东、张力、杭瑞友、葛竹兴、朱其志、张玲、董海燕、唐现文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223 创建合作联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与实践 徐向明、尤伟忠、时忠明、束剑华、何钢、夏红、秦建国、肖海明、周军、袁卫明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农业委员会、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224 建园林工作室,育高职园林技术精英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周兴元、曹仁勇、王永平、刘玉华、管斌、苏青峰、袁明霞、章广明、孙化蓉、刘国华、贺子宸、向民、吴冬、施宁菊、刘翠芬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5 “双线四段、筑园塑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周军、成海钟、钱剑林、潘文明、李臻、赵茂锦、黄顺、杨小平、闵小勇、梁铮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
226 高职林业类重点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邹学忠、王巨斌、程欣、徐岩、雷庆锋、魏岩、满姝、倪贵林、陈玉勇、张梅春、冯颖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27 点、线、面三维育人: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徐和昆、谢志远、骆秋琴、李秀红、邵曦、邹良影、李上献、沈佩琼、郑乾生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228 “葡萄酒生产技术与工艺”共享教学资源 张存智、撒承贤、任全录、任杰、马吉保、张军翔、周洁、张宏、张红升、唐虎利、魏鹏、胡瑞华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229 农业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及特色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蒋锦标、于长东、宫麟丰、王振龙、贾志成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30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李舫、朱明恩、王洪利、李汝春、徐建义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231 基于“企业项目载体、岗位流程主导”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吴艳华、王国东、夏忠强、韩学颖、武新、董晓华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32 基于校企联动、人才共育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俞宁、盛定高、徐善状、刘永利、何时剑、喻步贤、杨新春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富准精密模具(淮安)有限公司
233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焊接专业为例 杨跃、高凤林、孙学杰、章友谊、冉传海、侯勇、王淮清、朱小兵、刘华、谢旦甲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234 对照国际标准,强化工艺能力,培养高水平数控技术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鞠鲁粤、张萍、陆建刚、刘霞、林成辉、李斌、姜锡鲁、傅丰伟、陈觉、刘涛 上海大学、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欧博进口设备维修有限公司
235 基于职业成长的数控技术专业标准开发与实践 漆军、余蔚荔、曾德江、胡晓岳、林辉、莫秉华、赵小平、戴护民、王波群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36 基于实务教育与创新教育并举的“玩具机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渠川钰、刘修泉、廖春蓝、甘庆军、刘志锋、卢飞跃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37 基于信息化的《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数字教材研究与建设(教材) 王秋敏、赵秀华、徐晓丹、张娜、崔剑平、王培林、张为宾 山东职业学院、天津大学出版社
238 三维虚拟机械实训室的开发与建设 苏万益、苑成友、陈英、姚亚平、商冬青、赵永彪、杨玉霞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239 校企协同共建平台: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周大农、袁锋、蒋新萍、王荣兴、罗广思、谈乃成、王志平、潘安霞、檀祝平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40 面向电力行业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创立与实践 肖剑波、陈绍敏、阳明、邓努波、戴四新、谭秋苹、杨洪、丁力、邓航、罗成、郭强、邹健、钟汉强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24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共建“3C→E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龙志文、张帆、李光辉、王旭、段有艳、佟云峰、孙余一、周遐、黄玮、施卫华、陈铁牛、元娜、诸敏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后藤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242 国际化视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赵庆松、肖明胜、马永青、孙伟、张丽萍、KeithArnold、韩志引、李艳芳、脱建智、郭念麟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卡特彼勒(青州)有限公司
243 服务产业需求,“双链”融合发展,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实践 陶书中、陈国兵、王传荣、黄亚东、於文刚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244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陆正清、朱斌、韩秋敏、黄亚东、王传荣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245 中法合作时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 刘珽、冉卫红、徐雪漫、周琴、陈红娟、陈平、李程、徐加娟、孙丽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46 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体系创立与实施 胡兴福、姜建敏、陈文元、孟小鸣、赵育红、李辉、陈年和、赵研、郝俊、冯光灿、王付全、张迪、陆生发、杜绍堂、徐平平、张小平、危道军、温艳芳、刘鉴秾、史红军、张玉海、陈跃熙、申永康、王晓翠、胡瑛、赵淑萍、孙武、杨庆丰、任雪丹、龚宏、杨太生、胡红英、刘晓敏、张健、游普元、蔡红新、朱星彬、杨甲奇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
247 服务印刷产业转型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徐东、滕跃民、潘杰、顾萍、郑亮、薛克、汪军、肖颖、陈正伟、高雪玲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248 标准引领、产教研学融合、三层次递进的高职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陈瑞晶、沈斐敏、房曰荣、郑雪琴、陈明仙、范自盛、李新年、蔡富松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249 高职粮食专业产教融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于雷、肇立春、涂向辉、梁玮、朱晶、肖志刚、宁兴实 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辽阳市宏伟粮库有限责任公司
250 药品类职业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校内实践体系的建设 马爱霞、明广奇、邬瑞斌、黄家利、何小荣、王泽 中国药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51 基于工作过程需求导向的仿真矿井建设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时宁国、宋元文、高鸿斌、张琳、钟帅、梁珠擎、孙辉、杨虹霞、李生梅、刘鹏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252 “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包装印刷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汪宇燕、蒋建平、陈新、曹勇、徐利谋、万达、高艳飞、赵素芬、陈海生、李彭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253 “小型生产进课堂、技术服务进课程”培养轻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王玫瑰、孔萍、别文群、柯贞金、周小平、谭辉平、徐百平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54 高职粮食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邓小红、艾苏龙、廖建华、周伟民、雷筱芬、郝育忠、赵淑华、周晓邑、刘玉珍、杨静、胡晖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255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安装》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应用 汤万龙、胡世琴、侯晓云、周萍、余冬贞、张军、阿孜古丽•阿布都、宋新梅、齐斌、郭翔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
256 “校中厂、厂中校”模式下现代化工教学工厂的创新与实践 黄斌、仓理、郑根武、胡虹、吴永贵、黄裕娥、邓素萍、何文华、许重华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紫光精细化工厂、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有限公司
257 基于职业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3D虚拟综合实训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姚和芳、唐亚平、肖辽亮、刘红兵、谢永超、熊异、吴海波、粟慧龙、张敏三、李庆梅、余娟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58 以“产学研一体、工学结合”为特色的高职道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张亚军、王彤、欧阳伟、赵永生、张家宇、李立军、于国锋、李兵、朱芳芳、李云峰、张美娜、温生国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259 高职汽车服务类专业群“平台+嵌入”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杨益明、文爱民、高进军、陈林山、谢剑、李贵炎、郭兆松、郭彬、屠卫星、边伟、程丽群、胡俊、蒋浩丰、蔡彭骑、康建军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60 面向船舶工业重大调整,增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魏寒柏、方晓勤、彭欣健、高靖、何七荣、奚泉、赵亮、展龙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26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陈斌、杨桦、凌晓萍、伍德军、杨小燕、时云峰、杨仁怀、周静、林勇、任毅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62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刘耀辉、姜玉波、柴秀智、闻姝清、高树德、韩清林、刘锐、王连威、曲学军、周秀民、管秀君、王宏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63 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信息化共享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王彤、欧阳伟、于国锋、朱芳芳、张美娜、顾威、唐杰军、陈小雄、刘志、晏杉、秦溱、张征文、盛湧、彭富强、满洪高、刘正发、姚青梅、胡拔香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64 “专业企业一体、生产教学融合”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朱隆亮、蔡龙成、刘华、柳伟、张正辉、邓超、宋金博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交通运输工程档案馆
265 借鉴丰田技术人才培养经验 改革职业院校汽修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李怡民、刘建平、姜君、邱琳、李晖、席东梅、魏荣庆、应建明、黎德良、曹登华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浙江交通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66 “双素质、双技能、多窗口”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徐红、王灿、张宗国、黄丽民、徐萌、朱旭刚、高寿柏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67 创建校企合作工作站深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刘敏涵、孟繁增、郭立文、李小遐、王公儒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开元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268 与通信技术发展全程链接的课程协同开发和实施机制创新 刘良华、曾晓宏、代才莉、赵阔、唐玉林、任志勇、徐东、陶亚雄、林勇、谢鸥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中兴通讯NC教育管理中心
269 面向社区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全科医生的研究与实践 张湘富、刘伟、王春梅、侯广庆、刘洋、杨鑫、赵冰、张虹、文世良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师范大学
270 基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的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孟群、杨文秀、王瑾、洪净、巫向前、沈彬、刘斌、刘伟、李萌、郭素华、高雅萍、陈健尔、倪居、徐龙海、马莉、吕俊峰、朱祖余、梁琼芳、叶红、邢琳、谢宜南 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71 全国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和应用 郭福春、谢峰、陶永诚、张国民、章安平、孔德兰、高翠莲、徐澍敏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272 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上班式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李宇红、平若媛、孙万军、吴崑、龙腾、毛锦华、李作聚、黄为平、龙洋、陈凌、郑磊、韩凝春、胡昕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273 创立产教合一教学公司,构建会计等财经专业实战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刘志娟、易广、黄志良、缪晨刚、苏萌、王晓燕、陈燕宁、陈海雯、翟金花、王厚喜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南海区广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74 基于POCIB的“三融合”高职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章安平、张海燕、肖旭、张亮、戴小红、刘一展、王琼、王婧、范越龙、唐春宇、朱慧芬、蔡桂英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南京世格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中成进出口有限公司
275 系统改革高职金融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张莲苓、杨则文、罗威、曾卉、邓华丽、张宏博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76 “专业技能测试标准”引领的医药卫生高职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林春明、廖伟坚、朱扶蓉、刘登蕉、马少宁、郭礼坚、郑翠红、倪峰、庄海林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77 国际化高职临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钱锋、胡兆燕、陈正龙、徐军、刘任远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278 方案重构 课程重塑 能力再造——“两重一再”工程的改革创新与系统推进 李畅、刘登辉、刘凤云、王国庆、王春华、戈雪梅、蔡丽芬、李卫华、李春彪、罗晓东、汪晓璐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79 基于“三双”理念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孔德兰、李华、张惠君、姚军胜、邵月花、杨艾、于玲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众诚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280 基于城市需求的金融职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王成荣、武飞、臧新军、陈颖、杨向荣、张存萍、胡君晖、姬晓婷、武雪周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281 “一体二翼”教改理念,促进护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探索与实践 张小来、汪洪杰、王润霞、陈命家、朱丽、李兰、贾娟娟、吴利平、朋彩虹、刘莉、赵正梅、奚晶晶、吴越、李珍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82 基于职业实践的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李月、翟晓棠、何勇、牛茂、许在俊、朱雷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83 基于“生产业态”的高职艺术类共享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项建华、赵玲珍、邓凯、成丙炎、王亚平、顾明智、庄立新、庄三舵、曾红、丁学华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
284 构建一体化支撑平台,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实践 郑健成、陈凤玉、陈志强、杨佳、管琳、鲍钰清、吴丽芳、彭琦凡、王先达、叶圣军、楚艳民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85 高职“新四型”酒店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周春林、冯明、王建平、马彦纯、匡家庆、邵万宽、许敬、马开良、阮立新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286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整合方式及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刘洪宇、李科、唐春霞、易希平、胡彬、伍贤达、焦翔、黄有全、杨帅、谢丽琴、戴新建、刘征、陈红雨、梁奇伟、张菊香、王定山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287 国家非遗景德镇粉彩瓷制瓷技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李文跃、刘莎、程志山、胡芳、赵芳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粉彩艺术研究院
288 以创意园为教育创新平台,设计类专业创意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王珉、徐美燕、龚晓嵘、季慎峰、赵红英、陈明、薛川、李妍、吴媛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89 高职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探索 刘黛琳、徐小贞、丁国声、郑仰成、杨文明、牛健 国家开放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290 校团合作培养戏曲演员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 林国荣、茅威涛、朱海闵、黄杭娟、刘建宽、王涛、支涛、沈勇、王莲萍、杨晓浤、陈伊娜、孙丽萍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291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特色化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王振林、魏凯、杨伯宪、王煜琴、曹银玲、王新平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292 “校企合一、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陈增红、杨秀冬、王莉、杜文彬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大厦
293 校外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山西榆次后沟景区为例 段颖、李晋娜、李本振、王朋军、王春玲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榆次后沟古村景区
294 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文秘专业项目化课程开发——以《秘书实务》为例 禹明华、周忠新、林国安、周妮、刘智群、刘婕、刘欣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5 司法职业院校《行政法律原理与实务》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叶群声、谢祥为、徐艳群、彭水兰、叶雨、李虎子、魏琳娜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296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吴寒、李芹、迟雯、刘子毅、宋炜、吴秀文、黎云莺、蒋琳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297 基于国际标准的高级海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王玉潜、袁炎清、李满启、沈伟林、王新辉、朱怡权、叶伟强、唐强荣 广州航海学院
298 基于行业标准的“典型机型飞机电子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田巨、李文攀、李航、雷曙光、林列书、黄颖、张柳、吴振远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99 基于信息化平台技术的中医针灸推拿技能操作教学研究实践 陈美仁、郭争鸣、郭翔、黄宇辉、胡蓉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300 航空特色“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苗润才、陈万强、张晓云、张同怀、谭少敏、杨少斌、郑东红 西安航空学院
301 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 袁旭、莫源秋、张文军、刘揖建、李艳荣、肖全民、周燕军、曹小瑾、陈泽铭、韦凌云、陈金菊、赵海燕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02 “校队合一”、“六个环节”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刘江南、黄德敏、冯骏杰、潘少敏、张苹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303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园校一体”的园林花卉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赖娜娜、马宪红、于红立、于学斌、马垣、袁承江、刘连国、乔程 北京市园林学校、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北京市中山公园
304 专业办企业: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南亲江、丁莉东、许曙青、殷忠、张益飞、钦惠平、许水林、沈学标、卜浏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大地测绘院
305 基于“工作岛”情境的数控专业“五员六步”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徐卫东、苏勇、沈俊英、黄汉军、施新生、路娟、吴彩君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306 模拟企业现代生产方式推动教学改革——水泥中控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王宪、方景光、杨玉波、金树琪、刘世贵、王廷举 北京金隅科技学校、博努力(北京)仿真技术有限公司
307 中职建筑装饰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陈良、梁辉、莫坚义、伍忠庆、李如岚、刘良军、伦洪山、卢国享、钱勇、黄天明、欧丰华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308 土建类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学平台”建设与课程开发 李忠山、赵霞、张秀燕、杨会芹、史少磊 鲁中中等专业学校、滨州职业学院
309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孙文平、罗丽萍、林静、段梅丽、郑兴华 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310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王亮伟、王猛、耿淬、张桂春、杨欢、邓文明、袁建春、林春、刘冉冉、赵小飞、周欣阳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311 标准构建,工程实现——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钦平、张容、杨宗武、韩业财、付琳、张金、李婷婷、高春焰、潘勤、张优胜 重庆工商学校
312 基于工业园区的校企政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李志红、冯戈、蒙俊健、许毅、兰松云、唐红宾、黄涛、丁晶、于正宁、张志勇、林秀朋、罗华江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313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实施“企业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曹永浩、胡丽英、陈仲宁、刘雄飞、尹兴河、郑华、卢绍平、谢汝亮、缪遇春、熊小文 广东省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东莞钜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
314 焊接机器人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教材) 刘伟、周广涛、王玉松、林庆平、富巍、杜志忠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凤凰创壹软件公司、唐山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中国焊接协会
315 大师工作室助推食品生物工艺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顾金兰、苗嘉琦、沈宝光、信德安、王奎庆、侯月芳、王书英、王艳芬、张金彩、张芳、杜文来、王明、刘桂春 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
316 钢铁冶炼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谢赞忠、李茂旺、张洁、邓沪东、宋永清、戴宝富、廖春荣、潘有崇、邹时敏、俞席忠、熊上东、徐金林 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新余市教育局、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17 德国双元制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本土化的实践研究 陈娟、黄加根、刘祥、唐召喜、张淑芳、吴晓东、何凯 安徽省马鞍山工业学校
318 承包企业生产线 创顶岗实习新模式 黄瑞兴、韩亚兰、张晓鑫、邓峻谔、徐湛、梁超凡、王茜松、陈小燕 佛山市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
319 陶瓷工艺专业“产品导向、项目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郭米红、荣志、丁佳富、宋华青、朱树桃、宋安新、肖飞跃、朱虹、瞿蓓 湖南省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
320 培养中职学生小发明小创造能力,服务县域小微企业发展 韩晓东、朱海燕、张小珏、章华南、李善东、苏子然、刘敏 浙江省象山县技工学校
321 适应煤炭产业现代化矿井建设要求的“送教下矿”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李润宽、高晓燕、张瑞华、宋彤菊 山西省煤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322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校企双主体·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卓良福、熊敏、寒剑、邱道权、张义武、黄新宇、林庆忠、王佳、章丽萍、欧阳笑梅、蒋文胜、蓝天然、郑佳丽、彭先祥、梁凯文、陈子强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金凯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323 物探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改革 潘印海、丁大伟、李欣燃、尹浩然、冯广占、陈玉萍、李建楼、赵玲 石油物探学校
324 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梁远榕、张伦玠、李洪泳、何东成、何敦清、黎妙嫦、薛勇光、陈学钊、杨景欢 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江门市新会区新农机械有限公司
325 课岗对接、课证融合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 任传威、段旭、赵美娇、赵满玲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
326 校企融合、以赛促建——车工精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郭慧、胡钦龙、钱卫钢、李业松、高嵩、高华、赵煜、袁小童、潘学宇、赵宏伟、赵兵 辽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327 风动机械特色产业教学资源建设(教材) 张玉琴、杨宗斌、徐洪泉、蒋宏达、王善讨、张卫民、徐建雄、陈建军、祝齐祁、郑志富、张瑛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28 信息技术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徐健锐、杨新、龚婷婷、李婷、杨凌霞、张维、徐磊、廖维俊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29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教学平台研发与应用 杨建良、占百春、屠晓东、严志峰、顾晓庆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30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一体、教产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段福生、郑艳秋、李黎华、丁云鹏、张养忠、朱厚峰、谭红霞、朱翠艳、宿军迪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331 对接共享,根植共生,行业指导下合作培养涉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张依莉、倪依纯、吴志亚、周志华、滕玮晔、成江、汪澄、安宁、王峰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地方海事局
332 基于电子创业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邓文新、邱黎平、贺园梅、万军、赖勋忠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333 “五化合一”康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谭燕泉、江浩、张华丽、刘昕、徐纪勇、张程悦、汤健、王红星 南京卫生学校、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334 基于资源库建设平台的校企行合作开发运用模式 张京伟、郑玉宇、汪胜国、孙守仁、王凯明、朱军、汤涛、王德成、邱世军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
335 双元本土的东风人才培养模式 沈炳生、刘大力、巩云霞、戴强、尚之华、樊志付、范华、李伟、杨吉光、赵文明、闫爱民、李钊、刘文芳、岳向阳 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东风公司商用车公司市场销售总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336 《人体生理功能》课程“校企-校校” 合作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季宁东、薛彩萍、张徐宁、徐迎冬、尹泽武、唐金凤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337 电信号测控虚拟仪器的研发及在实训中的应用 杨文龙、陈东方、匡忠辉、肖晓琳 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
338 美容美发专业“前店后校、双轨并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贺士榕、郝桂英、杨志华、范春玥、王金玲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
339 基于网络资源平台的仿真模拟护理实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刘海燕、刘桂瑛、曾萍萍、韦义萍、吴世芬、陈珲、周艳萍、刘丽萍、廖海涛、莫雪安、凌银婵 广西医科大学附设护士学校
340 携手宝马构建“双元培养、双轮驱动”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礁、江国奋、何孟星、杜绪超、高辉、童忠跃、谢李铭、张江涛、邵鹭、康秀芬 福建工业学校
341 从“汽车护士”到“汽车医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探索 邓志革、黎修良、刘任庆、李治国、刘平元、侯志华、谭小琴、刘海宏、刘平国 株洲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342 电子技术及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探索 陈振源、李刚、刘斯、黄梅香、仰竹兰、刘军、孟伸、甘洵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福建省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343 中职学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双轨辐射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黄春光、陈颖、李华、张妍霞、王丰  
344 黑龙江省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体系构建实践研究 田国华、彭波、林杰、李玉芳、关晓明、付广权、廖林楠、赵秀梅、刘瑾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345 依托雨露计划项目载体 搭建校乡合作平台 探索村级信息化培训模式 罗厚平、王军、冯志强、来春富、韩家友、张淮萍、李成艳、陈辉、徐为波、秦学喜、董亮、周伟、裴泽、张友磊、张玉强 霍邱县陈埠职业高级中学
346 基于课程改革的汽车类专业“推背式”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杨筱玲、彭朝晖、陈健健、凌小冰、李文雄、黄培强、马琳、盛志榕、黄钟俭 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347 深化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国际化紧缺人才 孙忠生、郎庆玲、刘显峰、刘文哲、唐慕维 黑龙江省林业卫生学校
348 立足新疆,面向行业,培养护理紧缺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美丽班·哈盼、谢静、徐国华、王新兰、黄丽萍、刘金玉、杨彩先、范彩云 昌吉卫生学校
349 “产学联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于建平、毛晓青、王戈弋、马俊志、刘韶丽、孙中升、范守才、王清平、陈守家、李立华 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上海曼都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350 “教学做评一体化”电类专业实训课教学模式改革 朱晶、王国明、刘志臣、石亮、薛凯 青岛电子学校
351 传统中药调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马春、金世元、韩悦、李建民、蒋爱品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352 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理与实一体化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 车小平、杨树干、宁斌、莫军、田荣琨、陈忠恺 广西物资学校
353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工学交替、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胡峥、时珍、邓国平、李丽、李川、李煜、韩卫宏、鲁李斌、余文龙、赵伟忠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
354 重工作流程,创双语环境,建商务平台 商务英语专业PEB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胡靖华、何莉娜、陈文珊、金南辉、姚大东、邵元君、姜华、王竹青、胡颖、陈凌、林娟、褚丽桑 上海市工商外国语学校、韩国首尔女子商业高中、上海都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355 基于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S.M.ART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曹志宏、沈海泯、王文娟、顾颖、刘密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56 企业购买课程 校企互动双赢的“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创新与实践 李柳缤、吕志宁、杨林钟、黄强新、李远来、莫静宁、杜娟、汪茜、杨莉荪、覃一平、蓝竹梅 广西商业学校
357 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臧其林、周玲、周蔚、陈丽娜、石庆、孙嘉希、任文莺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58 “专业对接产业链”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冯子川、陈仕楷、卢永辉、董怀光、鲁东晴、金宗武、李斌、倪建龙、邱祖怀、黄建民、陈仕富、陈宇婷、石伟权、何静林、袁超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纺标(深圳)检测有限公司、中山英仕服装有限公司、中山市基业时装公司
359 以“教学性顶岗实习”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蔡薇、杨俊、李燕、李涛、冯筠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60 中职学校基于“一核两翼”的“技能领雁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钱金星、戴智敏、周劲松、陈敏娟、鲁宝林 绍兴市职教中心
361 服务类专业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实景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吕虹、臧其林、冯立梅、范懋炜、刘泓、陈太钟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6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中职金融事务专业精品课程开发与实践 沈立君、欧捷、江莹凤、黄姬、孙颖、周邦瑶、谢军、蒋红、刘宇红 广西银行学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陕西银行学校、深圳市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
363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西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导向”教学改革实践 邱孝述、姜伯成、陈艳丽、付勇、黄琦、舒平、张莉、张小平、钟运红、宋武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江津区几江幼儿园、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
364 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实施改革创新培养工艺美术实用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张国华、芦万铭、侯娟、霍钠 天津市美术中等专业学校
365 财经商贸类专业模拟公司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探索 王力先、何俊、余久宏、莫翠梅、邝锦甜、许卓、刘晓媚、陆志良、周红泉、蔡琼、黎红艺、阳爱华、林洁荼、黎明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366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PIPA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林珍平、李如姣、冼碧霞、邹春梅、梁瑞仪、刘慧、李志宏、吴燮坤、蓝仁昌、李举毅 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东莞环众物流咨询有限公司
367 中职学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施 李军、张蕾、邹铮毅、黄文萍、杨志辉、黄群英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368 以发明制作引领中职学校创新创造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罗伟光、杨明辉、马燚、朱世民、杨冬梅、杨正明、郭蜻蜓、任义、赵浩、全胜 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
369 “全员参与、赛证结合、以赛促教”——中餐烹饪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聂海英、余德平、孔焱、杨艳、杜鹃、季芳、骆剑华、陈延萍、李小华、卢元胜 重庆市旅游学校
370 “项目•情景”技能教学法研究 邹六根、施云耿、徐一加、卢敏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
371 收银岗位人才培养《收银实务》系列创新教材(教材) 于家臻、陈琰、孙新华 山东省教学研究室、青岛华夏职教中心
372 “理实并重”的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师资培训研究与实践 郑昌江、刘兴革、张培茵、杜险峰、马兴胜 哈尔滨商业大学
373 以“茶文化”彰显专业个性——中职特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 张德成、麻来军、梁甘冷、厉志光、姚瑾、王文涛、应旭萍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
374 “素质为先 能力本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张立波、林晓、卢景、倪穗华、谢丽萍、韩慧、陈二军、段宏、林敏莉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
375 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核心课程排序模式建构 王汝梅、孙华飞、田雪洁 北京市财会学校
376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店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付红星、苏敏琦、黄丹、夏薇、陈丽敏、李伟慰、麦毅菁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377 “基于工作室分类分岗”的动漫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曾惕惕、夏耀辉、陈国康、黎嘉驰、吕振海、许林、宛明珠、赵静歌、罗坚娥、吴霆、王际华、裴钧科 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378 一弹一唱,亦生亦师——幼儿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改革 张根健、樊虹、张毓、张海青、钱冬霞、于金发 青岛幼儿师范学校
379 收集整理地域文化元素创作作品,用作品检验教学(作品) 罗泽燕、田霖、袁媛、陈莉、邹伟、朱蕾洁、陈怡杉、马安娜、刘青、王滨 兰州女子中专、兰州艺术学校
380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滕少锋、毕亚峰、吕春、刘欣欣、杨柳  
381 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黄功学、王郑睿、王玉振、张新盈、杨丽、黎瑾慧 河南省郑州水利学校
382 促进中职卫生类藏区“9+3”学生学习适应研究 邓小利、蒲建萍、黄昌平、罗天蔚、陈洪、秦丹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自贡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383 基于琼菜饮食文化传承的烹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赵金玲、杨英、谭蓉、庄全球、吴金华、蔡亲宁 海南省海口旅游职业学校
384 “航天电子信息控制”专业创立与实践 胡以华、林世山、雷武虎、郝士琦、方胜良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
38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张本正、王军旗、韩刚、吕红波、罗云瀚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386 任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郭杰、汪维余、柳永富、田兴贵、苏海文 解放军工程兵学院
387 防空兵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操红武、赵天翔、万明杰、李万坤、冯卫强 解放军防空兵学院
388 军校办特色任职教育的探索实践 赵经成、陈钧、王德心、张作前、朱兴动 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389 战略管理与军队院校院校长角色研究与实践 蓝江桥、李小平、高燕、舒重胜、王品品 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390 全军一体化卫勤模拟训练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张鹭鹭、刘斌、陈国良、刘晓荣、秦超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91 瞄准岗位,聚焦能力,创新发展核生化防护实践教学体系 倪百鸣、呼小平、张卫华、李传应、程成 解放军防化学院
392 通信兵院校部队“联训联考联保联研”改革与实践 张旭、陈兆海、刘建国、姚金海、李锋锐 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393 陆军作战课程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 王运平、平志伟、马志松、闫振生、宋兰军 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394 军事物流学科专业创建与教学实践 王宗喜、路胜、徐东、马宏伟、龚卫锋 解放军后勤学院
395 军种指挥院校中外军官同班施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健、李勇、田庆、卢小萍、边磊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
396 武警指挥学系列教材(教材) 张勤林、谢绍云、王广荣、贾东辉、胡根科 武警指挥学院
397 任职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创新与实践 杨洪江、王德义、商则连、葛三春、赵晖 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398 炮兵军官培训理论与实践 张树德、刘怡昕、李满成、苏兆江、叶志红 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
399 空军女飞行员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吴惠明、姜付红、孙基洲、王刚、孙光辉 解放军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
400 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培养新型基建营房专业人才 方振东、石少卿、何国杰、王维俊、徐守彬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注:*属技工学校
 
三、高教类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特等奖(2项)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 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二军医大学 汪玲、桂永浩、富冀枫、黄钢、陆昉、胡鸿毅、葛均波、何珂、尹冬梅、吴鸿翔、包江波、姜北、陈红专、陈宇光、邹菁、赖雁妮、郑玉英、吴海鸣
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南京大学 陈骏、谈哲敏、陈建群、赵志宏、王唯、张亚权、邵进
一等奖(5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 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清华大学 钱颖一、白重恩、杨斌、朱玉杰、钟笑寒
2 经济学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辽宁大学、西北大学 逄锦聚、刘灿、林木西、杨瑞龙、何自力、范从来、白永秀
3 因材施教,机制创新,卓越本科法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 韩大元、王轶、肖建国、杜焕芳、宋彪
4 创建“即时共享协同融合学训一体”同步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 黄进、张桂林、李树忠、于志刚
5 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 李志义、张维平、朱泓、刘志军、冯林、赵明山、高占先、苏敬勤、李延喜、范悦、卢玉峰、原毅军、张言军、迟景明、林鸿飞、姜峰、王殿龙、仲秋雁
6 着眼“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华东师范大学 陈群、王建磐、戴立益、赵健、吴成领、荀渊、周彬、苟健、华春燕、吴薇、王玉琼、张华瑞、陈灵犀
7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创建体医结合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体育学院 陈佩杰、刘宇、王雪强、沈步乙、王琳、张素珍、陆耀飞、王人卫、陈文鹤、刘无逸
8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 刘坚、饶远、陈敏、寸亚玲、聂真新、金黄斌、熊亚兵、左力
9 服务国家对俄战略,培养高水平俄语人才的改革与成效 黑龙江大学 邓军、黄东晶、孙勇、白文昌、孙超、张立才
10 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实践 南京大学 丁帆、徐兴无、武秀成、董晓、刘重喜
11 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江苏师范大学 杨亦鸣、欧阳文珍、苏晓青、张淑美、杜文霞、刘永宁、满在江、刘俊飞、于亮、袁伟、王仁法、余光武、刘淑学
12 世界史专业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武汉大学 向荣、潘迎春、李工真、徐友珍、谢国荣、熊芳芳、蒋焰
13 构建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新模式 吉林大学 滕利荣、孟庆繁、程瑛琨、逯家辉、王贞佐、刘艳、陈亚光
14 生命科学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 林志新、陈峰、曹阳、褚建君、王莲芸、张霞、马伟、沈铭贤、张惟杰
15 拓展内涵融合创新构建工科院校大学物理系列课程体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施大宁、吴平、杨雁南、刘小廷、王东生、刘友文、李香莲、潘风明、许秋生、孔实
16 共建体制下“大气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李廉水、李北群、闵锦忠、张永宏、吴立保、华兴夏、银燕、郑有飞、吴先华、周宏仓、王骥、徐中兵
17 工科大学生数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践行 西北工业大学 孙浩、徐伟、李辉、肖华勇、王力工、徐根玖、赵俊锋、佘红伟
18 人才培养新质量观的认识与实践—国际化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十年探索 清华大学 郑力、赵晓波、成晔、吴甦、张伟
19 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 清华大学 姚期智、王跃宣、段远源
20 发挥材料学科优势,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 曲选辉、谢建新、于广华、强文江、肖纪美
21 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北京建筑大学 汤羽扬、朱光、胡雪松、吴海燕、刘临安、欧阳文、金秋野、李雪华
22 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化工专业认证体系,提升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化工教育协会 王静康、张凤宝、王保国、乐清华、张述伟、郭宝华、李建伟、管国锋、唐旭华、张金利、夏淑倩
23 构建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吴建强、王淑娟、张毅刚、杨春玲、王立欣、姜三勇、孙立山、霍炬、李琰、廉玉欣、蔡惟铮、秦曾煌
24 20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国强、沈祖炎、赵琦、邱洪兴、何若全、陈以一、孙伟民、何志方、何敏娟、赵宪忠、邹超英
25 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自主研学的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改革与成效 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胡仁杰、王成华、堵国樑、黄慧春、王勤、管秋梅、王友仁、王凤华、臧春华、顾玉军、邢丽冬、顾晓洁、姜斌、傅淑霞、周建江、赵扬、葛玉蓝、赵良法、赵国安、郁斌
26 石油石化安全人才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州大学 邵辉、陈群、李定龙、马江权、李伟明、何明阳、葛秀坤、徐淑玲、王凯全、周刚、赵庆贤、邢志祥
27 食品学科创新实践链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江南大学 陈卫、王周平、张灏、周鹏、向琪、王立
28 创建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体系,引领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武汉大学 何炎祥、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张焕国、吴黎兵、傅建明
29 大学生自主实践的“梦工厂”——工程坊的建设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 程光旭、王晶、宋超英、何茂刚、张春梅、冯祖仁、昝鑫、朱世华、于德弘、王锋
30 创建微纳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 苑伟政、何洋、李晓莹、马炳和、叶芳
31 以生为本多元融合——依托紧密型团队的农业工程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大学 应义斌、蒋焕煜、徐惠荣、吴坚、成芳、泮进明、傅霞萍、谢丽娟、叶尊忠、俞永华、崔笛、李冬阳、刘湘江、邵玉芳、饶秀勤、王剑平
32 用现代生物科技提升传统农学学科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 李忠云、江珩、王石平、曹凑贵、王平祥、冯永平、胡承孝、包满珠
33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推进临床实践教学综合改革 北京大学 王杉、陈红、周庆环、姜冠潮、张斯琴
34 文化引领,追求卓越——医学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中医药大学 谢建群、魏建平、阎晓天、郑莉、徐平、项乐源、朱慧、舒静、刘隽、晋永
35 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 江西中医药大学 刘红宁、左铮云、章德林、廖东华、康胜利、吴俊、罗小亮、王锋、刘海、万泱、熊明巧、聂鹏、任淑慧、钟志兵、温泉、叶耀辉、薛晓、郑晴、程海波、肖笑飞、周翔
36 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汕头大学医学院 杨棉华、何萍、郑少燕、顾江、邱秀华、张忠芳、田东萍、罗添荣、林常敏
37 “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深度融合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武汉大学 马费成、胡昌平、肖希明、黄如花、宋恩梅、查先进、李纲、唐晓波
38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工程 中国音乐学院 高佳佳、赵塔里木、姚艺君、张维良、赵承伟
39 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北京大学 王恩哥、方新贵、张新祥、王海欣、祝诣博
40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培养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交通大学 宁滨、张星臣、房海蓉、聂磊、朱晓宁、张鸿儒、于双元、戴胜华、张有根、路勇、刘志明、郭雪萌
41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 东北师范大学 刘益春、高夯、董玉琦、饶从满、李广
42 突破传统观念创新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从后台走向前台 哈尔滨工程大学 刘志刚、胡今鸿、孙荣平、王晓迪、郭峰、孙世钧、路勇、潘信吉
43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致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 张杰、汪小帆、俞勇、叶曦、蔡申瓯、何士刚、郑杭、王维克、翁惠玉、杜婧、钟伟民、鄂维南
44 观念引领,机制创新,以点促面——地方高水平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 文晓明、傅康生、张连红、李学农、骆冬青、杨光、程晓樵、边霞、王源远、陈德良
45 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温州大学 蔡袁强、周宏明、王佑镁、李运河、林俐、姜锐、夏春雨、赵燕
46 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宁波大学 乐传永、马启鹏、卢美芬、郑礼平、陈伯利、方莹芬、马敬峰、王金法、朱海雅、顾兴强
47 突破学科定势打造模块化课程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合肥学院 蔡敬民、陈啸、储常连、邵一江、余国江、袁暋、谭敏、谢海涛、李道芳、许泽银、陈秀、吴克、徐刚、刘红、孙芹英、张洁、邵国泉、刘樟树、胡晓军、牛欣、詹向红、陈江华、张福全、夏蓓洁、刁宗广、胡艳萍、方康年、许大庆
48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 王迎军、邱学青、李正、何镜堂、王小宁
49 新型指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解放军理工大学 张亚非、周雷、赵俭、徐代忠、赵云凯
50 军队院校教学工作评价长效运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何友、何宝民、陈铁柱、沈如松、钟阳春
二等奖(400项)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1 哲学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 吉林大学 孙正聿、孙利天、贺来、姚大志、张盾
2 直面经典:哲学训练从教科书到经典范式的转变——建构哲学经典教学新体系 复旦大学 孙向晨、郝兆宽、俞吾金、吴晓明、张汝伦、李天纲、张双利、郭晓东
3 文史哲通识课程建设的精品化与公开化 浙江大学 盛晓明、黄华新、董平、吕一民、陈振濂、吴秀明、沈坚、王云路、胡可先、高晖、章雪富
4 经济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跨学科实验班十年实践与推广 中国人民大学 杨瑞龙、郭庆旺、龙永红、岳树民、陈彦斌、何平、程华、张成思、贾俊雪
5 少数民族高等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内蒙古财经大学 杜金柱、额尔敦陶克涛、窦建华、宝乐日、张学众、朱润喜、包红霞、格更娜
6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辽宁大学 黄泰岩、林木西、张桂文、孙丽娟、曹艳秋、周健、和军、王璐
7 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以千村调查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上海财经大学 丛树海、刘永章、俞卫、吴方卫、刘小川、朱为群、田国强、冯润民、应望江、韩冬梅
8 国际化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厦门大学 洪永淼、朱孟楠、方颖、陈建宝、龙小宁、牛霖琳、陈焰
9 《中国税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江西财经大学 王乔、蒋金法、李春根、陈荣、姚林香、张仲芳、伍云峰、伍红、万莹、席卫群、邱慈孙、黄桂香、朱门添、赵磊
10 研究型综合大学经济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探索与实践 四川大学 张红伟、龚勤林、蒋瑛、杨艳、涂刚、张衔、肖慈方、于璐、谢蓓、刘用明
11 立本开新,强化特色,持续推进经济与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五大改革 西南财经大学 刘灿、毛洪涛、张桥云、高晋康、史代敏、李永强、聂富强、唐晓勇、廖春华、魏昭
12 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中开放互动式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西北大学 白永秀、任保平、何爱平、高煜、吴振磊
13 北京大学社会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30年 北京大学 谢立中、王思斌、杨善华、刘爱玉、佟新
14 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 清华大学 王振民、王晨光、黎宏、申卫星、魏晶
15 突出公安特色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建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秦立强、程琳、刘舒、田全华、路锋、王龙、谭胜、李冬梅、曹文明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成式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 郭凤志、张澍军、齐晓安、阎志才、王立仁
17 基于实效性的《概论》课教学改革和建设整体推进探索 复旦大学 顾钰民、肖巍、张济琳、高国希、孙谦
18 法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华东政法大学 杜志淳、刘晓红、唐波、许爱东、王瑞山、张毅
19 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项链模式”改革与创新 上海大学 忻平、王天恩、李梁、顾晓英、魏宏、张丹华、林自强、谢宝婷、申小翠、奚建群
20 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为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南京大学 周晓虹、彭华民、成伯清、风笑天、翟学伟
21 全国工程硕士《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材立体化建设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子辰、许为民、陈慰浙、章丽萍、李正风、陆俊、孟庆伟、孙毅霖、徐小钦、楼慧心
22 基于“3244”质量提升模式的厚宽高强法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安徽大学 程雁雷、李明发、陈结淼、徐淑萍、宋玉茹、高尚、张冰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 黄志斌、檀江林、庆承松、张才国、钱斌、陈殿林、王峰、唐莉、魏荣、王前军、潘莉
24 基于LETS软件的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刘茂林、高利红、徐伟功、疏义红、鲍必功、刘腾红、王均平、屈振新
25 构建“当事人”参与型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湘潭大学 胡肖华、欧爱民、倪洪涛、蔡高强、肖伟志、陈红梅
26 面向国家需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构建与实践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邓卓明、李德全、黄蓉生、任一明、谢守成、韩喜平、蒋礼文、宋明江、何勇平、石瑛、王茂胜、皮锋
27 创新机制,集成资源,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卓越财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财经大学 高晋康、喻敏、辜明安、杨春禧、吴越、冯亚东、鲁篱、江波、吴元元、雷芸
28 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培养“靠得住”的高素质人才 西藏大学 房灵敏、周松青、尼玛次仁、褚小山、何勤勇、曾燕、舒敏勤、吴春宝、许鹏辉
29 免费师范生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 钟秉林、赵欣如、郑国民、李艳玲、涂清云
30 创建大学和中小学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向激活 首都师范大学 孟繁华、张景斌、宁虹、康丽颖、焦宝聪、王淑芹、李学文、胡卓玮
31 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实施国际化战略,构筑体育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体育大学 高峰、杨桦、池建、谢敏豪、陈岭、张文毅、余学锋、王瑞元、胡斌、王正珍
32 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 河北科技大学 计卫舸、王锡朝、宋景华、李晓华
33 高师院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34 温润·激导·训践—提升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设计与实践 吉林师范大学 王国君、杨景海、张勇、吴振利、马春宏、张宝君、王鹏
35 45341大学高效能教学模式 哈尔滨师范大学 温恒福、姜君、杨丽、王威
36 我国冬季奥林匹克特色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 朱志强、阚军常、刘石、徐金庆、李克良
37 优秀运动员学生全面培养及转型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 毛丽娟、孙麒麟、田新民、唐宁玉、刘庆广、刘瑾、王坤、董扬、蔡皿、刘冬华
38 推进新时期教师教育高端化、实体化、一体化改革,打造教育家成长摇篮 南京师范大学 宋永忠、潘百齐、张连红、郭宁生、李学农、杨作东、周晓静
39 “三方协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师范大学 方忠、陈洪、欧阳文珍、黄德志、代建军、李昌集、魏本亚、王树良、张淑美
40 地方高校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扬州大学 焦新安、胡效亚、贡福海、张清、俞洪亮、吴锋
41 对接与重构:地方师大师范生培养体系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 吴锋民、李伟健、李长吉、张振新、林一钢、周跃良、杨天平、叶志雄、傅惠钧
42 项目引领、现场介入、合作共赢——杭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东城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 林正范、项红专、孙德芳、徐丽华、田学红
43 “四位一体”现代化书法教学新型平台的创建与实践 绍兴文理学院 沈伟、傅建中、邱振中、刘小华、陈静、陈文龙
44 文理交融寓教于研,211地方综合性大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安徽大学 杜先能、薛照明、张晶、傅勇、张洪、李晓辉、毕涛、芮必峰、李光龙、黄仿伦、陈俭、石新影、周伟斌、姚则会
45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淑林、倪瑞、李兴权、胡忠辉、李芳平、万明、万洪英、路卫娜、袁胡骏、刘海清
46 地方高师院校“六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阜阳师范学院 时伟、刘学忠、吴海涛、王健、余宏亮、丁超、房厚信
47 三学期制的十年探索 厦门大学 邬大光、谭绍滨、计国君、薛成龙、谢火木、吕子玄、施芝元、陈雪芬
48 体育教育(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福建师范大学 张涵劲、梅雪雄、陈海春、陈铁成、许红峰
49 基于校—校、校—政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江西师范大学 梅国平、项国雄、何小忠、李永红、张朝光、何齐宗、钟志贤、叶滢、刘咏梅、欧阳芬、周其国、潘莹璐、胡三华、刘小强、姜建文
50 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研究与层级化建设 山东师范大学 徐继存、吉标、孙宽宁、车丽娜、周海银
51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黄河科技学院 杨雪梅、李高申、王军胜、焦燕灵、张崇杰、王道勋、刘艳
52 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一本三化”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 马敏、王坤庆、李克武、付义朝、洪早清、詹一虹、曾浩、胡中波
53 民族院校国家认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中南民族大学 陈达云、吴开松、李红、李俊杰、许锋华、许宪隆、方付建、巴玉玺
54 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中南大学 高文兵、徐建军、杨芳、韩雷、张宝、喻跃龙、李景升、蒋直平、阳太、陈立章、姜国俊
55 协同理念引领下创建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五个三结合”培养人才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 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赵建华、焦建利
56 高师教师教育专业立体化、全程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海南师范大学 梁广、韩长日、杜明娥、关文信、廖元锡
57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创新与改革实践 西南大学 黄蓉生、陈时见、刘义兵、邹绍清、张学斌、白显良、肖瑶、陈亮、李源田、沈成林、宋文君、张万琼
58 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国内领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示范体系 西南交通大学 宁维卫、陈丽、陈华、何立群、肖放、董洁、徐建、杨兴鹏、蒋洪波、吴顺领
59 基于问题的教育与心理测量教学新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贵州师范大学 赵守盈、穆陟晅、朱毅、李高祥、冉怀敏、陈维
6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北大中文系实习实践系列课程五十年 北京大学 漆永祥、李小凡、陈连山、李更、项梦冰
61 汉语言文学专业研修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 张健、王立军、张柠、康震、陶群英
62 德语专业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北京外国语大学 钱敏汝、贾文键、王建斌、姚晓舟、殷桐生
63 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 高晓虹、王晓红、胡芳、孙振虎、赵希婧
64 国际化、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大连外国语大学 孙玉华、刘宏、彭文钊、任雪梅、安利红
65 文史哲复合型中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 王确、周巩固、胡海波、刘雨、张文东、高玉秋、王春雨
66 黑龙江省俄语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赵秋野、吴哲、杨家胜、张艳杰、穆馨、李雅君
67 依托“部校共建”机制,培养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 复旦大学 黄瑚、程士安、张涛甫、吕新雨、廖圣清、宋超、黄芝晓、赵凯、杨敏
68 开拓·创新·推广:大学语文建设三十年 华东师范大学 谭帆、徐中玉、齐森华、程华平、彭国忠、归青、查正贤、杨焄、刘晓军、赵厚均
69 国际化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上海外国语大学 柴明颎、戴惠萍(美籍)、张爱玲、黄协安、张莹、吴刚、姚锦清(加拿大籍)
70 以研究性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研究型外语专业教学体系 南京大学 朱刚、许钧、王守仁、孔德明、尹海燕、叶琳、王加兴、徐蕾
71 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南大学 李霄翔、陈美华、朱善华、吴之昕、郭锋萍、刘蓉、杨茂霞、程俊瑜、石玲、朱宏清、侯岩、金晶、徐晓燕、郑玉琪、邹长征
72 外语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 张杰、辛斌、倪传斌、肖奚强、边霞、姚君伟、张伊娜、KlausPanther
73 知行合一,文理交融:地方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浙江工业大学 肖瑞峰、孙力平、李剑亮、张欣、张晓玥
74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教学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大学 杨晓黎、沙宗元、彭家法、徐福坤、纪念
75 夯实四大基础,突出三种能力,全面提升中文人才培养质量 福建师范大学 郑家建、林志强、赖瑞云、李小荣、余岱宗、葛桂录
76 制度化推进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 武汉大学 强月新、罗以澄、周茂君、刘建明、洪杰文、叶晓华
77 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塑与文艺学教学改革的拓展 华中师范大学 胡亚敏、韩军、徐敏、魏天无、孙文宪、王庆卫、黄念然、万娜
78 依托国家教学团队,探索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二性三维四驱”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师范大学 白解红、邓颖玲、陈敏哲、曾永红、罗坚
79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教材6种) 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秦秀白、杨惠中、刘海平、黄源深、束定芳、黄震华
80 国际化外语师资建设、教学体系构筑和评估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 张奕、唐虹、吕芳、王健、滕亿兵
81 展现人类文明进程,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世界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北京大学 钱乘旦、彭小瑜、朱孝远、颜海英、董经胜
82 文化遗产保护专门人才“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西北大学 陈洪海、段清波、钱耀鹏、孙满利、刘军民
83 跨校的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实践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 许崇任、张雁云、邵小明、饶广远、刘全儒、张志翔、谢莉萍、贺新强、张正旺
84 建设多元化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化学后备人才 北京大学 裴坚、李维红、李子臣、朱涛、段连运
85 构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工科物理教学新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 王玉凤、蔡天芳、吴柳、盛新志、范玲
86 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 北京化工大学 杨屹、陈咏梅、白守礼、许家喜、李保山
87 免费师范生化学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型化学教育人才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 范楼珍、王磊、刘正平、欧阳津、方维海
88 以厚基础与强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生物学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 郑光美、葛剑平、王英典、向本琼、桑建利
89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构建和实践地质学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王根厚、颜丹平、李胜荣、陈建强、薛春纪、于炳松、许虹、申俊峰、赵志丹
90 创新知识体系的热物理理论课程改革实践与开放共享 内蒙古大学 梁希侠、班士良、宫箭、崔鑫、赵国军
91 无机化学学科框架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 孟长功、王慧龙、胡涛、于永鲜、牟文生、安永林、辛钢、周硼、赵艳秋、张建军
92 巩固双基,锤炼精品,构建创新型化学人才培养平台 吉林大学 徐家宁、王英华、田少萍、杨桦、杜莉萍、周伟红、宋天佑
93 以物理学教育促进多学科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 张汉壮、王文全、张铁强、崔田、邹广田
94 创建五位一体的大学物理数字教学平台实施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同济大学 顾牡、王祖源、吴天刚、倪忠强、刘海兰、宋志怀、武荷岚、赵敏
95 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开辟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 郑祥民、杨胜天、王乃昂、王腊春、曾从盛、邓辉、林爱文
96 面向教师教育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 吴庆麟、皮连生、庞维国、胡谊、沈烈敏、郝宁、周加仙、库逸轩、林立甲
97 寓教于研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大学 李满春、陈振杰、李飞雪、柯长青、陈刚、杜培军、马劲松、王结臣、刘永学、程亮、黄秋昊、陈镜明、李岩、于涛、方强
98 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南京大学 陈道蓄、陶先平、袁春风、武港山、钱柱中、吴小兵、赵建华、程龚、吴海军
99 “兴趣—基础—素质—能力”互促互进的大学数理力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南京理工大学 杨孝平、章定国、李相银、许春根、谢玉树、赵培标、邓开明、徐志洪、陈萍
100 突出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实践 浙江工业大学 施建青、徐志君、隋成华、林国成、魏高尧
101 多层次研究型物理实验教学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改革与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增明、王中平、张宪锋、孙腊珍、霍剑青、张权
102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厦门大学 林圣彩、陈小麟、周大旺、宋思扬、丁凤、王洪睿、袁立、韩爱东、余娴文、王亚梅、张伟
103 多元化、高层次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厦门大学 郭祥群、朱亚先、夏海平、黄培强、张洪奎、袁友珠、任斌
104 以科研反哺教学培育化学创新人才 武汉大学 罗运柏、黄驰、刘欲文、胡斌、侯安新、赵发琼、胡锴、程功臻
105 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 余龙江、鲁明波、杨英、吴元喜、刘曼西、李为、刘幸福、杨广笑
106 地质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杨坤光、龚一鸣、桑隆康、曾佐勋、赵珊茸、张宏飞、袁晏明、喻建新、王家生、尹翠芬、王德珲
107 师范大学双型名师团队主导的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 朱长江、邓引斌、刘敏思、樊恽、何穗、李工宝、彭双阶、刘宏伟、阮立志、胡典顺
108 构筑多层平台,创新协同机制,推进地方高校计算科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 湘潭大学 黄云清、舒适、肖爱国、高协平、文立平、陈艳萍
109 依托国家基地与学科建设成就构建高水平化学人才培养新平台 湖南大学 王玉枝、旷亚非、赵敬哲、郭栋才、蔡炽
110 物理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山大学 陈敏、赵福利、杨东华、李志兵、陈弟虎、赖天树、蔡志岗、沈韩、刘贻珊、王彪
111 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心理学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 莫雷、郑希付、刘学兰、王瑞明、张卫、曾祥炎
112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认知、体验、探索”一体的数学实践教学体系 重庆大学 龚劬、刘琼荪、肖剑、何光辉、叶仲泉、穆春来、谢德政、荣腾中、张谋、孙荣恒
113 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四川大学 林宏辉、李虹、邹方东、解丽芳、王海燕、赵琦、王茂林、唐琳、席德慧、郭亦然
114 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云南大学 段昌群、肖蘅、苏文华、和树庄、王跃华、常学秀、王崇云、刘嫦娥、欧晓昆、王焕校
115 边疆地区高师院校物理学专业改革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张雄、侯德东、刘应开、杨卫平、石俊生、杜雷鸣、王静、张皓晶、郑永刚
116 地方综合性大学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西北大学 申烨华、王尧宇、李剑利、张逢星、常江
117 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 徐宗本、李继成、彭济根、马知恩、王绵森
118 打造一流团队和名牌课程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数学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三阳、马建荣、杨有龙、于力、杨国平、周水生
119 基于课程群的物理化学课程新体系构建与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 陈亚芍、房喻、王文亮、白云山、胡道道、刘守信、张颖、马红竹、陈世荣、张聪杰、宋永红、尹世伟、王渭娜、丁立平、许春丽
120 “技术+管理”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清华大学 石永久、冯鹏、郑思齐、刘洪玉、袁驷
121 瞄准国家新需求,适应行业大变革,构建电气工程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清华大学 康重庆、于歆杰、赵伟、于庆广、董嘉佳
122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建设 清华大学 周东华、张长水、赵明国、张涛、杨耕
123 计算机系统核心课程群及其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殿富、高小鹏、张莉、曹庆华、王雷
124 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熊璋、于黎明、徐平、伊夫·杜拉克(YvesDULAC)、马克·波利(MarcPAULY)
125 发扬特色与拓宽面向相结合的行业院校“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 北京科技大学 张欣欣、王立、夏德宏、温治、冯妍卉
126 基于“大工程观”的生物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北京化工大学 苏海佳、谭天伟、秦培勇、张鹏、张丽叶
127 以“3E”为核心的通信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 王文博、纪越峰、桑林、杨鸿文、尹长川、纪红、赵慧、张杰、孙咏梅、吴建伟
128 面向行业,构建“四位一体”的印刷出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印刷学院 曲德森、程光耀、陈丹、严晨、许文才、王关义、李一凡、邓普君、魏先福、刘益、胡杰、王彦祥
129 “协同共赢、长效稳定”的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郭文莉、刘红琳、孟波、吴波、戴波
130 强化特色,服务首都,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杜林、许晓革、王兴芬、黄民、杨曙辉、米洁、李学华、张健、彭书华
131 煤炭采矿安全特色专业建设与实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王家臣、傅贵、侯运炳、秦跃平、张勇
132 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熔炼模式 天津大学 谢辉、高文志、苏万华、舒歌群、汪健生、谭从民、毕凤荣、赵军、李献国、王迅、曹树谦、车建明
133 面向“新一代国家空管系统”人才需求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实践 中国民航大学 杨新湦、钟涵、董健康、王岩韬、张健、赵嶷飞、聂润兔、王建忠、王洁宁、李蕊、刘昕
134 机电类专业本科生工程素养教育改革与实践 天津理工大学 郑清春、张惊雷、魏克新、牛兴华、毕大森、王云亮、解宁、王收军、何宏、韩萌
135 融合重点学科资源,建设土木水利类专业高水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连理工大学 陈廷国、王宝民、宋向群、李昕、张哲、郭莹、王晶华、刘亚坤、陈静云、袁永博、任冰、张日向、殷福新、舒海文、姜韶华、张建涛
136 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 朱泓、姜文凤、王殿龙、宋向群、张述伟、林鸿飞、贾振元、银建中、全燮、罗钟铉、李廷举、胡平、宫文飞、高欣、王正
137 创建工程训练竞赛新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 梁延德、李志义、刘志刚、傅水根、孙康宁、朱华炳、刘胜青、贾振元、张红哲、李喆、唐勇超、姚雁、马海波、王克欣、鲍永杰
138 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东北大学 刘建昌、薛定宇、徐林、李鸿儒、王建辉、关守平、潘峰、周玮、张伟宏、陈思远
139 《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材) 东北大学 王青、顾晓薇、任凤玉、郑贵平、陈庆凯、孙效玉、屠晓利、杨天鸿、丁航行、曹建立
140 冶金与材料类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东北大学 朱苗勇、姜茂发、张廷安、陆钟武、翟玉春、蒋敏、沈峰满、谢鹏飞、王梅、丁桦
141 轮机工程专业模拟实践训练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大连海事大学 张均东、曹辉、甘辉兵、何治斌、曾鸿、姜瑞政、冯金红、鲁道毅、蒋丁宇、贾宝柱、林叶锦
142 机械类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再创新与实施 吉林大学 赵继、杨兆军、周晓勤、赵宏伟、张富、呼咏、王丽慧
143 整合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实践,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大学 胡亮、魏晓辉、郭东伟、赵阔、霍严梅、初剑峰、车喜龙
144 “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东北电力大学 李国庆、蔡国伟、严干贵、李娟、李书权、初壮、李卫国
145 面向国际化的建筑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 梅洪元、孙澄、周立军、邵郁、徐洪澎、李玲玲、邢凯、陆诗亮、史立刚
146 强化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宋宝玉、李旦、王娜君、张锋、王滨生、周亮、邓宗全、刘佳男
147 自动化领域人才的工程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 赵琳、刘胜、兰海、于立君、吕淑平、田凯、孙蓉
148 校企协同培养船舶动力国防特色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文平、王东旭、张新玉、彭敏俊、杨铁军、李玩幽、李晓波、施悦、李涛
149 构建“四元一体”教学平台,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 江连洲、程建军、郑冬梅、孔保华、杜鹏、李晓东、于国萍、张秀玲、张立钢、李良、张铁、王辉兰、高汉峰、崔立雪
150 国际产学合作,建设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 奚立峰、吴静怡、邵华、蒋丹、刘应征、林赫、郭为忠、杨培中、顾希垚、许敏、于随然、梁庆华、林艳萍、高雪官、张蕾
151 建设创新课程,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 南京大学、清华大学 骆斌、刘强、王浩然、丁二玉、赵志宏、邵栋、雍俊海、李宣东、葛季栋、冯桂焕、刘璘、刘钦、刘嘉、荣国平、丁贵广、张瑾玉、刘峰、黄蕾
152 现代道路交通类人才专业知识构建和核心能力提升的改革与实践 东南大学 王炜、黄晓明、陈峻、程建川、陈怡、陈学武、胡伍生、陆建、黄侨、高英、张航
153 面向航空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朱如鹏、朱荻、陈蔚芳、郭宇、陈富林、安鲁陵、朱永伟、赵东标、周燕飞、刘苏
154 立足工程教育,致力学生“四大”能力培养——电工电子课群教学改革与实践 南京理工大学 王建新、黄锦安、蒋立平、黄爱华、花汉兵、康明才、刘光祖、蔡小玲、李军、李伦波
155 构建多元化教学与实践体系培养行业特色测绘创新型专业人才 中国矿业大学 高井祥、王坚、孙久运、张书毕、杜培军、卞正富、汪云甲、郑南山、顾和和、郭广礼
156 基于“课程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对接的特色化工人才培养 南京工业大学 刘晓勤、武文良、崔咪芬、管国锋、任晓乾、胡永红、居沈贵、冯新、金万勤、鞠永干、刘碧云、范益群
157 面向行业需求,引领专业发展,培养一流水利水电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河海大学 顾冲时、顾圣平、沈长松、蔡付林、陈菁、胡明、刘晓青、王玲玲、王润英、刘永强、周澄、张继勋
158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的环境类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河海大学 王超、陆光华、王沛芳、李轶、陈卫、王惠民、赵振兴、操家顺、朱亮、朱伟、徐向阳
159 课内外融合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 陈越、何钦铭、陆汉权、王灿、翁恺、许端清、陈天洲、耿卫东、冯雁
160 面向国家急需,建设我国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养体系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严晓浪、王志华、张兴、郝跃、林殷茵、张波、时龙兴、毛志刚、邹雪城、杨冬晓、何乐年、陈虹、于敦山、庄奕琪、周嘉、程炼、李智群、雷鑑铭、付宇卓、张玉明
161 五位一体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浙江大学 韦巍、姚缨英、马皓、杨敏虹、范承志、齐冬莲、姚维、杨莉、阮秉涛
162 强化节能减排意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与推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 浙江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岑可法、骆仲泱、张欣欣、丰镇平、黄树红、谈和平、王如竹、邱利民、高翔、俞自涛、胡亚才、方惠英、陈炯、周昊、倪明江
163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浙江工业大学 王万良、王卫红、范菁、戴光麟、朱艺华、何玲娜、郑河荣、杨旭华
164 地方高校开放式、规模化培养国际服务外包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 詹国华、陈永强、祝建中、虞歌、仇琳、晏明、谢琪、袁贞明、郑天翔、张佳、王巍、孙海霞
165 行业院校办学特色拓展与深化的路径研究及实践 中国计量学院 林建忠、宋明顺、李青、李东升、杨其华、金尚忠、易荣华、朱诚、潘岚、李海芬
166 基于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总体规划与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陈国良、李廉、冯博琴、周学海、何钦铭、张龙、马斌荣、苏中滨、龚沛曾、郝兴伟
167 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 王章豹、张辉、洪天求、朱大勇、黄景荣、朱华炳、张宝、陈文恩、赵金华
168 “三步法”: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之路 安徽工业大学 李家新、冷护基、晏群、葛芦生、顾明言、曹大文、戴玉纯、雷金火、陈翔、窦贤琨、陈霞、杨琦、张卉
169 土木工程专业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福建工程学院 蔡雪峰、张建勋、周继忠、许利惟、毕贤顺、吴鹏程、聂小龙、郑莲琼、庄金平
170 “亲产业”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厦门理工学院 黄红武、周水庭、刘显贵、易际明、洪汉池、唐友名、方遒、葛晓宏、刘金武、兰靛靛、袁志群、韩锋钢、向铁明、于国飞、易了、许建民、孙鹏飞、韩勇、欧阳联格
17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南昌大学 谢明勇、刘成梅、聂少平、胡晓波、邓泽元、陈奕、阮榕生、刘伟、张国文、龚晓斌
172 基于“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江西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 王祖麟、周立功、罗嗣海、樊相宇、杨玲、钟义红、刘飞飞、王忠民、吴阔华、刘军、周克良、梁礼明、杨国亮、刘晖、朱文虎、张振利
173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山东大学 张承慧、陈阿莲、段彬、李振华、孙波、李现明、陈桂友、杨西侠、孙同景、吴皓
174 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 山东大学、清华大学 孙康宁、张景德、李爱菊、吕宇鹏、傅水根、陈言俊、朱瑞富、李爱民、栾贻国、姚明峰
175 具有水产品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 汪东风、曾名湧、林洪、薛长湖、管华诗
176 能源战略视阈下的石油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管志川、姚军、孙宝江、王瑞和、程远方、李明忠、陈德春、林英松、王业飞、孙仁远、倪玲英
177 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资源勘查工程特色专业优质教学平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蒋有录、查明、任拥军、张立强、操应长、邱隆伟、王冠民、陈世悦、戴俊生、国景星、董春梅、谭丽娟、吕洪波、张卫海、张世奇
178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河南理工大学 高建良、牛国庆、杨明、袁东升、孙彦、邓奇根、王海娟
179 特色专业建设与提升——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河南工业大学 陆启玉、郑学玲、金华丽、何保山、卫敏、韩小贤、赵文红
180 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武汉大学 徐礼华、杜新喜、傅旭东、彭华、邓勇、傅少君、邹勇、槐文信、安旭文、张玉峰
181 引导学生自由发展的机械专业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 李培根、吴昌林、吴波、何岭松、周莉萍、李斌、杨家军、张国军
182 材料科学与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 刘韩星、黄学辉、顾少轩、雷丽文、吴兴文、谢峻林、陈文、徐庆、张枫、孙伟、冯小平、周琪
183 注重个性发展的材料类卓越人才培养多维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中南大学 黄伯云、汪明朴、姜锋、余志明、李周、贾延琳
184 林业工程类专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吴义强、刘元、李湘洲、李新功、向仕龙、王忠伟、刘文金、李贤军、陈桂华、刘舸
185 中国CDIO工程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与推广 汕头大学 包能胜、陆小华、林鹏、陈少克、崔岩、李庚英、于津、顾佩华
186 建筑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 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庄少庞、苏平
187 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 徐向民、韦岗、李正、殷瑞祥、晋建秀
188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 罗锡文、杨洲、洪添胜、贾瑞昌、杨丹彤、李长友、马旭
189 契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孙远明、罗云波、雷红涛、王弘、柳春红、吴青、肖治理、程永强、徐振林、向红
190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 陈武凡、周凌宏、冯前进、龚剑、蔡谱、张志德、余晓锷、朱祥林
191 能力导向校企协同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古天龙、郭庆、魏银霞、周娅、杨青山、景新幸、杨连发、钟艳如、欧阳宁、许川佩、海莺
192 重融合宽共享强实践的地方高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桂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张学洪、郝吉明、曾鸿鹄、胡洪营、王敦球、解庆林、成官文、朱义年、朱宗强、林华
193 构建渐进性阶梯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造就实用型软件工程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 文俊浩、陈蜀宇、熊庆宇、徐玲、柳玲、吴映波、傅鹂、王成良、高旻、韦迎春、蔡斌、张毅
194 适应行业,多维协同,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重庆邮电大学 陈前斌、李方伟、王汝言、杜惠平、余翔、吕霞付、杨虹、夏英、吴渝、钱鹰、胡敏、王巍
195 面向交通行业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 重庆交通大学 赵明阶、姜尔岚、吴成国、杨林、程昌华、曹建秋、吴国雄、王多银、许茂增、黄承锋、王辉、朱辉荣、徐园媛
196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整合专业优势资源,构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西南交通大学 彭其渊、罗霞、李宗平、马驷、闫海峰、帅斌、邓灼志、蒋阳升、霍娅敏、李娜
197 规范先行,立体推进,培养轨道交通电气信息工程创新人才 西南交通大学 高仕斌、赵舵、何正友、陈维荣、王英、李春茂、王晓茹、吴广宁、何晓琼、黄进
198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 冯晓云、张卫华、帅斌、丁荣军、何正友、胡伟、廖海黎、周丹、李柏林、杨平
199 构建以机器人研创活动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 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黄洪钟、骆德渊、曹其新、秦东兴、丁雨葵、李满天、于乐、周莉萍、王鹏飞、杨平
200 基于“四个融合”的高质量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 饶云江、李玉柏、李晓峰、毛玉明、张进、段景山、杨宁、周宁、林水生、武保剑
201 夯实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计算机工程创新人才-计算机工程教育改革与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 秦志光、周世杰、李雪梅、叶欣、程红蓉、侯孟书、任立勇、王纲、韩宏、刘贵松
202 石油天然气装备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西南石油大学 梁政、侯勇俊、艾志久、刘洪斌、邱亚玲、杨启明、韩传军、陶春达、张旭伟、张晓东
203 西部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周定文、谢明元、何晋、王天宝、杨玲、魏维、舒红平、吴四九、杨明欣、彭静
204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CDIO改革实践与创新 云南大学 李彤、柳青、康雁、王炜、张璇、周华、郝林、林英
205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冶金与材料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 彭金辉、干勇、华一新、赵昆渝、易健宏、李坚、雍岐龙、施哲、蒋业华、马文会、林艳、李俊
206 资源型行业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昆明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 宁平、程赫明、柴立元、陈冠益、季民、彭兵、文书明、徐冰峰、杨溢、胡学伟、邹永松、瞿广飞、李如燕、张冬冬、刘树根、周越、张秋林、关清卿、张德华
207 综合性大学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西北大学 耿国华、房鼎益、高岭、陈莉、张蕾、周明全、华庆一、侯红、康宝生、冯筠、董卫军、李康
208 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数控技术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 梅雪松、陈花玲、徐学武、许睦旬、张小栋、张东升、董霞、张庆、刘吉轩、姜歌东
209 航空发动机“情景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 吴丁毅、刘振侠、吕亚国、张丽芬、肖洪、高丽敏、王占学、郑龙席、蔡元虎、高颖、胡剑平、高文君、赵琳、韩流、吴迪
210 国际化培养风电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 廖明夫、王四季、王俨剀、杨伸记、刘前智、林辉、宋文萍、RobertGasch、JochenTwele、MartinKuehn、SiegfriedHeier、RobertLiebich、KlausKnecht、JanLiersch、WernerUka
211 融合专业教学,提升计算科学思维能力,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 张艳宁、姜学锋、杜承烈、李玉忍、邓磊、党建武、张清江、於志文、刘君瑞、魏英、张钢、张森社、曹光前
212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西安理工大学 刘丁、刘军、李言、张晓晖、赵康、王德法、马宁、何望云、赵波、黄军勤、王学通、陈梅
213 校企协同、教科融合、多元开放,深化现代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石光明、周佳社、闫卫利、孙肖子、周端、任爱锋、郭涛、傅丰林、陈南、王松林、李隐峰、王新怀
214 面向转型期我国城乡建设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克成、陈晓键、段德罡、周庆华、李昊、任云英、惠劼、白宁、王侠、李小龙
21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徐德龙、肖国庆、薛群虎、许启明、程福安、李辉、何廷树、郭进平、杨源、张耀君、伍勇华、张颖
216 煤炭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科技大学 杨更社、苏三庆、王贵荣、李树刚、张涛伟、张恩强、张俭让、薛喜成、金美容
217 面向交通行业,创新教学体系与资源配置模式,培养信息类卓越人才 长安大学 汪贵平、赵祥模、韩玲、武奇生、雷旭、惠飞、巨永锋、孙朝云、闫茂德、郭兰英、王会峰、周熙炜
218 依托“科技小院”培养农科应用型研究生的模式改革与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 李晓林、张宏彦、苗宇新、米国华、张福锁
219 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北京农学院 张喜春、王慧敏、范双喜、潘金豹、秦岭
220 构建多维实践育人体系,培育树型生态环境人才 北京林业大学 宋维明、骆有庆、于志明、张戎、孟祥刚、于斌、林娟
221 地方农业院校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的研究与实践 河北农业大学 王志刚、申书兴、李存东、翟玉建、赵慧峰
222 林学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东北林业大学 杨传平、李凤日、李明泽、邸雪颖、杨光、韩辉林、顾凤岐、倪志英、沈海龙、金森、孟琳、郑红、郭敏
223 基于“链式理论”的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南京林业大学 王浩、张青萍、赵兵、唐晓岚、王良桂、祝遵凌、严军、李静、邱冰
224 “三结合”协同培养动物科技类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南京农业大学 王恬、范红结、雷治海、杜文兴、刘红林、於朝梅、周振雷、黄克和、毛胜勇、王锋、刘秀红、贾晓庆、李静、曹猛
225 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五创新五提升”探索与实践 浙江大学 陈学新、喻景权、周雪平、赵建明、林良夫、肖建富、叶庆富、樊龙江、宋凤鸣、须海荣、汪俏梅、张颖、王涛、张国平、楼成礼
226 面向林学和GIS专业的“一核多翼”森林资源管理课程群协同建设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汤孟平、王懿祥、徐文兵、陈永刚、施拥军、葛宏立、张茂震、杜华强、丁丽霞、刘恩斌、周宇峰、韦新良
227 整合聚集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协同推进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 安徽农业大学 宛晓春、朱世东、程备久、王敏、方明、操海群、祁克宗、朱绍友、蔡永萍、张正竹、鄢高翔、张承祥、张琴、江正君、张健、张秀宽、吴远之
228 “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业大学、中共六安市委组织部、泾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 王华君、阮爱民、史怀乐、李力、汪保根、朱立军、周旭、王安源、胡启涛、王伟、郭其智、栾敬东、姚大年、孙超、丁先丰、王永生、倪有宝、吴建婷、林岚、李红珍
229 高等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河南农业大学 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孙治强、徐广印、赵全志、李明、赵翠萍
230 林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路径创新 西南林业大学 刘惠民、胥辉、姚孟春、杨斌、姜磊、费建国
231 农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赵忠、陈遇春、王国栋、王军、曲云峰、李海华、廖允成、胡景江、苏蓉
232 面向新疆新农村建设,把论文写在天山南北—新疆农业大学实践育人改革与探索 新疆农业大学 王长新、刘维忠、苏枋、张巨松、魏岩
233 西北边疆高校作物学教学团队的建设 石河子大学 曹连莆、张旺锋、李鲁华、孙杰、马富裕、魏亦农、李卫华、艾尼瓦尔江、韩旭红、张伟
234 整合临床学科,转变培养理念,实施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首都医科大学 吕兆丰、王晓民、付丽、雷丽萍、吴萍、路学一、李爱军
235 “院校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中医药大学 高思华、谷晓红、翟双庆、刘雯华、李玮、梁军、王庆国、乔旺忠
236 本科助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医科大学 赵岳、王春梅、赵珊、王席伟、刘纯艳、曹永军、魏娜、王欣、陈叙、李增彦、范继青、张清梅
237 中医药大学生发展能力培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天津中医药大学 孟静岩、张伯礼、阚湘苓、王慧生、崔强、张艳军、王玉兴
238 系统性素质教育支撑下的临床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山西医科大学 王斌全、段志光、张岩波、郑建中、姜峰
239 以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长治医学院 魏武、王庸晋、宋晓亮、王金胜、李红倬、申虎威
240 高起点多途径系统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切实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医科大学 闻德亮、孙宝志、曲波、于晓松、赵阳、乔敏、田伟、刘莹、张云
241 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医学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连医科大学 周万春、宫福清、孔英、苏红、孔力、刘佳、刘媛、徐跃飞、孙艺平、牛卫东、左云飞、姚继红、吴泰华、王绍武、程现昆
242 针灸推拿学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长春中医药大学 王之虹、刘明军、王富春、张欣、卓越、尚坤、王储平
243 完善本科临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建五星级优秀示范临床教学基地 哈尔滨医科大学 周晋、张东华、曹德品、谢宗豹、郭劲松、薄红、姜洪池、郭庆峰、崔莹、董靖竹、高岳
244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 哈尔滨医科大学 张凤民、杨宝峰、傅松滨、钟照华、乔远东、赵光、曹博、张雅芳、金晓明、王玲
245 中医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匡海学、肖洪彬、杨炳友、李永吉、程伟、王海燕、杨天仁、都晓伟、殷越、王晓源
246 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创新 复旦大学 祝墡珠、汪玲、杨秉辉、江孙芳、桂永浩、郑玉英、潘志刚、寿涓、王健、顾杰
247 模拟医学平台结合示范病区,构建全面提升学生临床能力的新教学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 黄钢、张艳萍、富冀枫、陆斌杰、梅文瀚、邵洁、邵莉、张浩、李鸣燕、段宝华、张美娇、浦川海、王慧、马骏、李春红、沈理、杨云、李小波、夏蕙
248 以提升执业能力为核心的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东南大学 滕皋军、杨小庆、刘斌、邓钢、谢波、居胜红、杨明、靳激扬、王慧萍、张俊琴
249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南京医科大学 沈洪兵、陈峰、张正东、李磊、刘起展、倪春辉、张绮、周建伟、胡志斌、李忠、施爱民、陈璐、喻荣彬、季晓辉、王心如
250 新世纪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徐州医学院 张励才、曾因明、郑葵阳、刘功俭、陆召军、刘金东、许铁、戴体俊、吴永平、曹君利
251 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医文化特质的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中医药大学 吴勉华、文庠、张宗明、陈仁寿、王明强、刘嵚、顾一煌、殷忠勇、张宏如、吴彩霞
252 以行业需求和人才成长为导向,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药学终身教育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 徐晓媛、花建华、章映欢、王欣然、常国芳、蒋宏民、陆涛、关德祺、樊陈琳
253 药学综合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中国药科大学 尤启冬、林生、狄斌、刘晓东、李志裕、丁启龙
254 院校-师承-地域医学教育相结合,培养新安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研究与实践 安徽中医药大学 王键、彭代银、储全根、周美启、王茎、董昌武、许钒、尚莉丽、阚峻岭、周涛、黄莉、陈雪功
255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护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福建医科大学 姜小鹰、胡荣、张旋、肖惠敏、宋继红、胡蓉芳、吴炜炜、庄嘉元、林雁、刘敦
256 “以文化人,厚重基础”——中医学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山东中医药大学 欧阳兵、石作荣、滕佳林、李茂峰、朱姝、张文玉、郭栋、刘更生、刘桂荣、张庆祥、张思超、朱晓林
257 医学实验教学平台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研究 河南中医学院 朱艳琴、李伟、陈四清、王白燕、孙曙光、王蕾、李素香
258 针对河南省卫生人才素质现状创新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 新乡医学院 雒保军、张睿、王桂霞、孙翠勇、李轶、刘栋、姚峰
259 “一强化两贯穿”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武汉大学 董卫国、朱俊勇、王燕霞、余保平、杨劲、舒胜强
260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 邬堂春、杨克敌、刘烈刚、陈国元、姚平
261 构建精神医学国家级教学平台,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的实践 中南大学 张亚林、曹玉萍、李凌江、郝伟、薛志敏
262 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中山大学 肖海鹏、王淑珍、王庭槐、王劲松、周汉建、梁玲
263 “重经典、强临床”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 许能贵、林培政、梁沛华、樊粤光、陈达灿、王宏、陈建南、曹敏
264 建立“互利共享,开放多元”的资源聚集机制,创新医学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 陈敏生、曾志嵘、佟矿、刘理、杜华、顾萍、蔡谱
265 网络题库与考试评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朱汉祎、耿景海、张立力、陈泽璇、王飞
266 以“胜任力为导向、整合为策略”的医学人才培养战略研究与实践 四川大学 万学红、石应康、卿平、李立、卢铀、李幼平、汪晓东、陈进、徐泳、夏天
267 以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口腔医学本科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川大学 于海洋、陈谦明、叶玲、张凌琳、赵志河、胡涛、李晓箐、袁泉、李伟、周学东
268 创建中国特色法医学教学新体系,培养国家亟需法医专门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 李生斌、魏曙光、张洪波、党永辉、李涛、韩卫、郑海波、阎春霞
269 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兰州大学 杨克虎、田金徽、马彬、陈耀龙、拜争刚、刘雅莉
270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地方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 宁夏医科大学 霍正浩、孙涛、杨银学、李燕、李昭宇、潘丽华、姜怡邓、訾秀娟、王荒野、杨怡
271 以立体化教材建设支撑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 荆新、支晓强、宋建波、周华、叶康涛
272 以行动学习为导向,打造知行合一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央财经大学 孟焰、袁淳、刘俊勇、吴溪、朱继光
273 本科层次卓越国际化会计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东北财经大学 王庆石、方红星、邢天才、史达、刘波、陈艳利、孙磊、吕宁、孟妹
274 大工程实践驱动的工程管理精英人才“四元耦合”创新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 乐云、李永奎、何清华、马国丰、陆云波、施骞
275 优化知识体系、创建实践环节,深化"决策支持系统导论"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东华大学 宋福根、张科静、王素芬、马彪、董平军、张晶
276 会计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 陈信元、朱红军、薛爽、赵子夜、徐金姝、黄莎、郜颂倩
277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培养国际邮轮紧缺人才的创新实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汪泓、史健勇、吴明远、邱羚、叶欣梁、陈心德、吴忠、沈山州、郑炜航、刘淄楠、孙瑞红、闫国东、朱国建、李霞、金佳雯、胡田
278 现代工程管理人才“一体两翼”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东南大学 李启明、成虎、沈杰、郭正兴、周佑勇、杜静、陆惠民、黄有亮、刘家彬、陆彦、吴刚
279 “塔式”立体化中小企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江苏大学 梅强、毛翠云、郭龙建、李洪波、陈文娟、赵观兵、胡桂兰、张怀胜、冯军、谭成、杨道建、李晓波、周辉、徐占东
280 基于公共精神塑造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公共管理强化班十年建设与拓展 浙江大学 郁建兴、王诗宗、金一平、唐晓武、高翔、陈丽君、徐林、吴金群、王卫星
281 全景体验式教学模式及其在MBA教育中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梁樑、赵定涛、张圣亮、古继宝、朱宁、林峰、刘红梅
282 以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 杨善林、刘业政、梁昌勇、赵惠芳、刘心报、何建民、余本功、吴慈生、胡笑旋、傅为忠、孙超平、尚广海
283 管理学全案例教学模式 厦门大学 沈艺峰、郭霖、林涛、吴文华、许志端
284 基于“五化一体”的开放型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山东大学 戚桂杰、吉小青、张惠萍、杨海军、张向伟
285 检索课从精品到共享的创新实践:普及与提高 山东理工大学 葛敬民、刘文云、李长玲、吴红、王克平、冯晓娜、李子臣、夏晓慧、佟泽华、白如江
286 面向行业的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武汉理工大学 赵章焰、周强、邵新建、吴青、刘志平、张庆英、董熙晨、夏青云
287 工商管理类专业π型卓越人才柔性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湖南大学 马超群、袁凌、雷辉、杨智、杨宏林、周昕、蒋艳辉、熊正德
288 面向建设工程全寿命期执业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重庆大学、天津大学 任宏、王雪青、杨宇、曹小琳、张仕廉、张水波、潘晓丽、徐波、陈圆、毛超、曾德珩
289 整体构建,系统推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 陈光、蒋葛夫、韩旭东、董艳云、代宁、卫飞飞、刘凤、王永杰、沈火明、陈燕灵
290 立足三大效用,创立“N334”模式,推进文科课程网格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 祝小宁、王志强、汤志伟、杜学元、杨曦、刘裕、张会平、李冰、杨菁
291 综合集成发展——西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 云南师范大学 杨林、武友德、侯德东、郑勤红、李伟、陈广云、余冰释、罗滨
292 名师引领、名团队名课程名实验室支撑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 苏秦、汪应洛、吴锋、孙林岩*、贾涛、钱华、冯秋红、张正祥、童小梁、相里六续、陈宁
293 民族地区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新疆财经大学 姜锡明、朱宇、杨立芳、汤琦瑾、李宇立
294 基于思维与实践并行的综合造型设计基础课程群建设 清华大学 柳冠中、邱松、蒋红斌、刘新、唐林涛
295 服装创新教育——基于“艺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北京服装学院 赵平、刘元风、廖青、周永凯、姜蕾、谢平、顾远渊、吴琪、范秀娟
296 传媒类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 张育华、贾秀清、张济荣、夏丹
297 音乐数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中央音乐学院 王次炤、袁静芳、苗建华、修子健
298 中西互补、多元并举——中央美术学院专业工作室教学 中央美术学院 唐勇力、谭平、王敏、吕品晶、徐仲偶
299 高端京剧表演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戏曲学院 杜长胜、周龙、周育德、赵景勃、张关正
300 《电影导演创作》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北京电影学院 田壮壮
301 基于民族音乐“非遗”传承的音乐表演特色专业建设 内蒙古大学 李世相、苗金海、陈凤兰、李宝珠、李海柱、博特乐图、巴鲁
302 基于满足创意产业需求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连工业大学 潘力、廖刚、钱晓农、王翮、于佐君、王勇、王军、穆芸、刘晓阳、陈晓玫、王伟珍、丁玮、刘海丽、肖剑
303 聋聪合一、普特互渗——特教艺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吴飞飞、马慎毅、丁斌、王文霞、戴晓玲、邱蔚丽、解芳、许一兵、吴艺华、孙峰
304 国际一流弦乐演奏人才的培养 上海音乐学院 俞丽拿、郑石生、李继武、沈西蒂、丁芷诺、蓝汉成、方蕾、何弦、黄滨、曹敏
305 艺术设计类课程E-CO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学习模式改革 浙江理工大学 徐定华、孙颖莹、彭慧、季晓芬、张祖耀、金子敏、徐加美、胡迅
306 数字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西安美术学院 郭线庐、贺丹、武小川、史纲、谢爱军、鲁涛、邓强、苏晟、杨博、董钧、邓宇燕、于树耀、张舒野、张亚谦
307 实验室科研探究课:转化科研优势,创新跨学科通识教学模式 清华大学 卢达溶、李双寿、汤彬、段远源、闻星火
308 推动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成长 清华大学 袁驷、贺克斌、张毅、顾佩、郑力
309 扬长补短,强化团队,寓教于研——地方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工业大学 蒋毅坚、彭永臻、吴斌、乔俊飞、李娟、王秀彦、王淑莹、孙治荣、曾薇、高景峰
310 全面提升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十年改革探索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志明、冯文全、陈强、赵婷婷、马齐爽、王敏
311 基于创新能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北京理工大学 郝群、李和章、曹峰梅、唐胜景、李凤霞、罗庆生、明道福、朱光辉
312 “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方工业大学 王晓纯、罗学科、张常年、王侃、李冱岸
313 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实践教育机制,培养高质量人才 北京邮电大学 郭莉、温向明、周慧玲、房鸣、王菡、邝坚
314 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吴冬梅、赵耀、沈敏荣、边文霞、朱超
315 数学文化类课程的创建及在全国的推广 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顾沛、李尚志、朱传喜、邹庭荣、李艳馥、李军、赵红梅、白晓棠、王兆军、戴瑛、兰莹莹
316 “市校联动”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张凤宝、王世荣、张卫国、梁福成、郑清春、陈文贵、曹玉珍、穆树发、杨秋波、王海、宗英、赵伟
317 构建学生成长成才推进体系,培养未来卓越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大学 余建星、李振宇、靳楠、孙克俐、单小麟、赵伟、杨光、李擎炜、纪颖、于倩、王越、王世斌、徐斌、于泓、柳丰林、杨漫路、时子庆、许晶
318 部委划转地方高校“学校—行业(联合会)—企业”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天津工业大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赵宏、张宏伟、温淑鸿、武宝林、王晓红、李津、王建坤、王文涛、王俭平、王瑞、荆妙蕾、初彩霞、李毅、杜钰洲、王天凯、倪阳生
319 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抓手,托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石家庄经济学院 张伟良、郝东恒、申彩芬、肖士恩、郑炳章
320 河北师范大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职前职后一体化 河北师范大学 李建强、戴建兵、赵夫辰、郑振峰
321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艰苦行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石家庄铁道大学 杜彦良、王克丽、王甲成、高晓峰、宋恩强
322 大类招生条件下本科分层培养教育体系研究 河北经贸大学 程瑞芳、祃海霞、刘磊、程钢海、周增慧
323 多维度立体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大连理工大学 刘志军、张晓军、王健、于迎昕、任立春、袁风、赵铭伟、王涌涛、高占先、夏远景、刘勃、王春鹏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大连理工大学 魏晓文、杨慧民、戴艳军、马莹华、葛丽君、陈晓晖
325 校企协同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辽宁科技大学 杨路、樊增广、张国栋、王凤辉、李继怀、李胜利、于晓光、刘丽
326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研究与实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潘一山、沈玉志、王秀丽、张佐刚、王家海、李玲、付海波、叶玉清、翟翠霞、王少云、周志强、何满辉
327 学科综合与研究环境下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大学 陈岗、付景川、胡亮、高淑贞、林君、滕利荣、付坤
328 地方综合性大学优质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延边大学 盖同祥、李娟、俞爱宗、向开明、崔玉花、李春玉、金永寿、费洪根
329 地方高校培养农村基础教育全科型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师范大学 郭飞君、刘春明、闫玉、赵慧君、杨以刚、刘钊、马永双
330 创新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长春大学 张代治、庄树范、李志瑶、汪伟、郭晓娜、王丽荣、赵钢
331 卓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 周玉、齐晶瑶、沈毅、赵希文、梁宏、杨华靖、王桂伟、吴春燕、杨海、温喜宝、张静、吴菊花
332 以质量为核心,人性化培养、双自主激励、常态化评价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德森、夏虹、王秦辉、孙荣平、朱志伟、董宇艳、裴然、韩文伟、刘树生、赵金龙、赵涛、孙洪睿
333 以培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 陆昉、徐红、应质峰、郑方贤、云永旺、赵东元、储以微、卢大儒、张诚、葛天如、徐雷
334 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实践 同济大学 沈祖炎、胡展飞、雷星晖、陈以一、陈峥、何敏娟、邓慧萍、黄宏伟、黄道凤、廖振良、李国强、毕家驹、邱伯驺、王佐民、郭大津
335 创新机制和举措,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 黄震、杜朝辉、张国栋、苏剑波、樊琳、张勇、习俊通、刘俭、童善保、王敏
336 远程教育工科专业在线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应卫勇、程华、钱自强、刘百祥、孙力、梅雨、沈翔、王永志、高建宝、姚俊(1973)、姚俊(1979)、汪淳
337 构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常态化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上海大学 叶志明、宋少沪、辛明军、王光东、陈方泉、叶红、郭长刚、田蔚文、楚丹琪、于海阳
338 基于全体学生参与的大学生自主研学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东南大学 郑家茂、熊宏齐、方霞、徐悦、张继文、张胤、戴玉蓉、邱文教、潘晓卉
339 构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实施项目教学,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南京理工大学 徐建成、宗士增、黄晓华、李涛、居里锴、鞠晨鸣、申小平、王克鸿、郭健、姜斌、王辉、李鹏飞、刘东升、缪莹莹
340 “学”为中心的地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南京邮电大学 杨震、杨立军、郑宝玉、徐小龙、李玉倩、唐加山、陈晓波、俞莹、陈鹤鸣、叶美兰
341 能力导向,多元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盐城工学院 刘德仿、王保林、姚冠新、崔刚、倪自银、葛友华、吴其胜、周海、朱龙英、陈青、陆勇、倪骁骅、庞辉、于建业、袁健
342 地方高校多元融通六位一体的社会适应性培养体系建设 扬州大学 郭荣、芮鸿岩、胡效亚、张清、佘远富、薛小平、张信华、肖鹏、吴锋、徐蕾
343 “双十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金陵科技学院 陈小虎、聂影、冯年华、倪杰、吴钟鸣、周扩建、张秋平、宣卫红、史建梁、陆慧
344 “AGE”整体推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浙江大学 严建华、叶恭银、吕淼华、陈凯旋、赵张耀、何俊杰、葛盈辉、单珏慧、来茂德、杨卫
345 学科竞赛激活学生活力之浙江二十载探索实践 浙江大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委员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浙江万里学院 陆国栋、魏志渊、余水宝、陈临强、李磊、毛一平、魏遐、林家莲、应航、李凤
346 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浙江理工大学 裘松良、陈建勇、郑旭明、周赳、王伟祖、邹奉元、蒋彦、梁玲琳、楼盛华、徐定华
347 系统化学习任务驱动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浙江万里学院 钱国英、应雄、马建荣、徐立清、李继芳、尹尚军、王声平、钱裕禄
348 基于中德合作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二十年探索与实践 浙江科技学院 杜卫、竺树声、赵东福、冯军、罗朝盛、徐理勤、叶晗、陶永建
349 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大类培养机制的改革实践 宁波大学 方志梅、史宏协、王存宽、李慧仙、韩雯琛、孙鑫君
350 大学英语口语评测系统的研发及其相关教育测量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敏、叶艳、庄智象、黄卫、李萌涛
351 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南昌大学 朱友林、张华、余淑娴、程水金、陈志强、王立、叶林桢、叶庆华
352 地方高校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华东交通大学 闵伸、张坚、汪立夏、郑晓芳、赵敏、朱嘉蔚、刘红、王卫霞、胡桃元、陈磊
353 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培养扎根基层人才 赣南师范学院 孙弘安、邱小云、张玉龙、罗勇、刘福来、周建新、魏美春、丁小明
354 本科学生全程化通识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施 山东大学 陈炎、张树永、王宪华、徐延宝、梅强
355 基于“求真”育人理念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山红红、冯其红、牛庆玮、刘臻、印兴耀、姚军、李晓东、李玉星、王振波、胡伟
356 整体教育观指导下“三全六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 济南大学 范跃进、蔡先金、马兆明、文洪朝、杨立志、董文芳、牛秋业、刘建成、王常柱
357 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 戚万学、唐汉卫、王夫艳、赵昌木、安利国
358 青岛大学浮山书院博雅教育探索与实践 青岛大学 夏临华、马斗成、卢文丽、姜淮、苗莉、蓝迅、沈香韫、毛晓燕
359 建设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实验区的研究与实践 郑州大学 宋毛平、王晓全、厉励、吴艳利、裴红星、张民服、黄轶
360 地方综合性大学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与创新 河南科技大学 王键吉、周志立、宋书中、王红乾、庞有志、颉潭成、魏平、段会珍
361 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河南农业大学 尹新明、彭文博、李冠峰、张留占、陈玲、邓振营、宛新生、苏丽娟
362 地方综合性本科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河南师范大学 陈广文、郭海明、李景原、任太增、原瑞琴、刘新同、佘德峰
363 高校院系本科教学状态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 吴平、余祥庭、黄本笑、曾德军、漆玲玲、李黎、宋娟、马丹
364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研究及其在新建院校中的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山大学 许晓东、季平、李延保、王战军、李昕、周爱军、李小梅、刘旭、张勇、王士贤、屈琼斐
365 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长江大学 张昌民、张忠家、黄义武、张光明、吴淑娟、白宗新、徐金燕、刘昌明、王文凯、杜友福、邹火明、赵林、李凯、高耀勇、薛振伟
366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武汉工程大学 王存文、韩高军、张媛媛、彭石玉、凃朝莲、王婉华、杜朝明、李琼
367 纺织行业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武汉纺织大学 黄运平、徐卫林、李德骏、张昌、李建强、姜明华、张尚勇、陶学文
368 农科专业“三田三早”实践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华中农业大学 李崇光、邓秀新、李寅甲、黄见良、成协设、郑学刚、蒋思文、鲁满新
369 信息化教学创新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的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 杨宗凯、王继新、刘三女牙、刘建清、谢耀辉、崔鸿、杨九民、卢子洲、雷万鹏、周宗奎、郑旭东、王健、吴军其、熊才平、吴砥、黄涛、张昭理
370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地方大学创业教育系统构建与实践 深圳大学 邢锋、徐晨、姚凯、陈智民、孙忠梅、王晖
371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广东工业大学 陈新、章云、何汉武、万频、肖小亭、杜志云、张成科、杨文斌、张育广、杨燕
372 政府引导竞赛搭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梧州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郭庆、赵中华、王宇英、高原、唐俊、管芳、赵进创、罗晓曙、蔡启仲、文国富、刘电霆、黄永庆、蒋治宏、林勇坚、佟施
373 面向“因材施学”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重庆大学 杨丹、严薇、袁云松、曾佐伶、曾孝平、韩忠、黄佳木、卢峰
374 全面发展的精英教育:四川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四川大学 谢和平、步宏、张红伟、李中锋、冉桂琼、兰利琼、陈薇、赵昱辉、张同修、张怡
375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轨道交通行业工程人才培养高地 西南交通大学 阎开印、韩旭东、杨韬、高波、高仕斌、潘炜、彭其渊、董大伟、邱延峻
376 以学为本,以教为基,构建立体化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 卓志、王远均、任迎伟、赵磊、李放放、曾双宝、刘晓晶、陈秋生、魏华
377 军地联合创建国防生“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军某试训基地、空军驻西电选培办 陈平、瞿勤、曾兴雯、郑军、赵韩强、赵国庆、王国华、赵东方、毛立强、李晖、刘洋
378 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西安工业大学 任慧英、范新会、赵琼、赛云秀、丁养斌、曲敏、田亮、刘缠牢、张艳霞、姚敏茹
379 行业划转院校特色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西安石油大学 屈展、李琳、董皓、颜庭星、李琪、曹庆年、陈军斌、吴伟、袁森、张海涛
380 青海大学实施夏季小学期的探索与实践 青海大学 俞红贤、白永毅、牛海林、尹亮、赵常丽、张倩
381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开放大学 赵敏、杨志坚、严冰、李国斌、陈慕菁
382 “办好百姓身边大学”办学模式实践与创新 北京市东城区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北京市丰台区职工大学 张燕农、刘承邠、张建国、王松、马金东、潘四发、周克强、车亚军、蒋苇、陈雷
383 战略战役兵棋对抗演习模式创建与实践 解放军国防大学 王喜斌、王朝田、黄艺、胡晓峰、赵文华
384 创建高水平数理基础教学团队的探索与实践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秦石乔、冯良贵、陆彦文、吴孟达、李承祖
385 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培养现代军事人才计算思维能力的创新实践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王怀民、张春元、唐玉华、毛晓光、王挺
386 院校部队联教联训常态化运行研究与实践 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 王晓华、王子欣、吕孟庄、梁海民、石忠武
387 面向陆军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李春立、孙夕华、陈贻来、高志年、赵本好
388 作战环境学学科的创立与实践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高俊、张卫强、游雄、王青山、万刚
389 合训学员军政基础训练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 吴翔、杨溢、刘航、张申浩、吕杰
390 扎实有效推进“两个三进入”充分发挥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特色优势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蒋乾麟、李昆明、姜延军、孙力、张明
391 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后勤指挥军官任职培训教学体系创建 解放军后勤学院 王新力、李蒙、南争旗、朱元赛、王贵涛
392 新军事变革条件下野战救护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徐志飞、王志农、顾申、沈宏亮、桂莉
393 现代卫勤教育训练模式及其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罗长坤、刘国祥、秦宇彤、郑然、周林
394 临床医学专业军医本科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殷进功、张俊沧、刘涛、王显超、董晓建
395 面向陆军信息化建设的装备培训模式创立与实践 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迟宝山、李胜利、王凯、彭文成、王维锋
396 创新一体化指挥平台教学运用,推进指挥院校教学模式转变 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龙信国、何常青、朱立新、陆勤夫、罗一鸣
397 大力实施“三个加强,两个拓展”,全面提高海军初级指挥军官培养质量 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高敬东、郭尚芬、陈虎、刘永葆、刘桂峰
398 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中级指挥任职培训“融合式”培养探索与实践 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 李洋、徐宏建、徐国荣、管伟、王辉
399 空军综合大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张凤鸣、于雷、魏成凯、赵罡、周瑜
400 基于“工程坊”的军校学员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毕经存、刘国庆、孙为民、王佑君、张国良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