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 (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规范和引导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所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以下简称:境外研学旅行)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第三条 境外研学旅行应当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增进与国外中小学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第四条 举办和实施境外研学旅行要遵循安全、文明、实效的原则,符合中小学学生的特点与需求,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五条 举办境外研学旅行要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具有明确、有益的教育目的和适当、周密的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和体验学习贯穿始终。 境外研学旅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学习时长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计划的1/2。 第六条 境外研学旅行要注重活动特色,丰富教育内容,可以选择或者包含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体育等主题活动。 第七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选择与境外学校、夏冬令营营地等机构合作的,要通过相关渠道核查境外机构的合法性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承接条件,并应在活动宣传阶段即向拟参加活动的学生及其家长做出说明。 境外研学旅行需委托旅行社办理出境手续、安排境外食宿等事项的,应选择国家旅游局许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 第八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同拟合作的旅行社、境外机构应当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者协议,其内容应当至少包括:合作事项和标准、各自权利和义务、合作期限、争议解决办法等。 对于需要乘坐汽车长途旅行的,应在合同或者协议中就车辆性能、安全车速、司机规范等予以明确约定,避免出现车辆老旧、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情形。 第九条 举办者不得因与境外机构合作而自行声明免除自身对境外研学旅行的责任义务。 第十条 境外研学旅行一般应以小学四年级以上年级的学生为主体,组织三年级以下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参加活动的,举办者应当依法特别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第十一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应事先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承受能力,一般小学生不宜超过3周,中学生不宜超过6周。每次活动安排不宜超过2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参访城市不宜超过4个。除非特别需要,不宜组织跨国多地的境外研学旅行活动。 第十二条 选择境外研学旅行目的地,应在兼顾气候、交通、卫生、语言、食宿等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环境安全、友好、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注重体验多样性文化,不宜偏重单一国家或者地区。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要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规避战争、疾病、灾害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和地区。 第十三条 境外研学旅行的举办者事先要以书面形式将活动内容、境外食宿安排、所需费用(含保险费用)、文明安全等事项告知学生和家长。 学生家长要审慎选择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并向举办者提供书面的署名同意书和学生健康证明。 第十四条 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举办者要与学生家长就监护权委托等事宜依法签订协议,并可就学生违反团队规则或者因离团发生意外的责任归属和处置办法等依法做出书面约定。 举办者要为学生全员和带队教师购买涵盖活动全程的医疗保险及意外伤害保险。 第十五条 举办者要做好学生、家长的行前培训和说明工作。 举办者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可以手册、讲座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熟悉必备的安全知识,注意保管好个人证件和随身物品,牢记带队教师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当地报警电话,掌握当地交通、公共安全、饮食等基本常识,留意交通工具和住所的紧急逃生路径或出口,规避和远离危险区域和场所,知晓应对突发情况的自我保护措施和求助方式等。 举办者要加强学生的文明出游教育。要以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为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文明出游知识,掌握基本文明礼仪和目的地风俗禁忌等常识。强化团队精神和纪律意识,提升展示中国青少年良好风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举办者要在行前向家长介绍活动行程和注意事项,提醒家长保持活动期间联络方式畅通,做好学生行前准备工作。 第十六条 举办者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做好相关信息的备份工作,以备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提供。在境外期间,举办者要通过适当方式向学生家长及时沟通活动进展情况。条件允许的,可以每天向学生家长通报情况。 第十七条 举办者要为赴境外研学旅行团组配备随团带队教师,并指定1名带队教师为领队。团组的带队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学生年龄结构偏小的团组,需酌情增派带队教师。举办者应在出行前培训带队教师掌握紧急救险和医学急救的知识。 带队教师要熟悉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含相关法律规定情况),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较强的执行力,拥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十八条 在境外期间,领队和带队教师要协调落实教育教学活动,临机处置和排除交通和其他安全隐患,配备应急药物,关注学生的饮食卫生,并常备护照复印件等学生信息。 遇有危及学生人身安全或其他紧急、突发情形的,领队和带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并在第一时间向我驻外使领馆和举办者报告。 第十九条 举办者要根据成本核算,事先向学生和家长详细说明其负担费用的构成,依法订立合同。 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组织本校学生参加境外研学旅行活动中牟取经济利益。
第二十条 中小学学生参加非本校组织的境外研学旅行的,家长应当告知学校。一个学校有超过5名学生参加同一个境外研学旅行的,学校应当告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规范研学旅行活动 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答记者问 为规范中小学学生研学旅行活动,促进活动健康发展,保障师生在境外的安全,教育部制定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概念是什么? 答:近年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参加夏(冬)令营等活动日益频繁,形式也日益多样。为更加准确地反映这种情况,《指南》梳理和归纳了新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指南》所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问:您如何看待中小学学生赴境外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答:中小学学生参加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是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纲要》要求要加强中小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多年来实践活动证明,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很有帮助。举办活动的中小学校也以此为抓手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问:教育部为什么要制定《指南》? 答:近年来,以夏冬令营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日益活跃,其活动质量和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暑期来临,为促进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健康发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我们编制和发布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为社会提供方向性和规范性做法。《指南》强化了安全、文明、实效的政策导向。指导主办者从方案制定到组织落实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保障、落实学生安全教育。 问:教育部为制定《指南》做了哪些工作? 答:2012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教外监[2012]26号),为规范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较好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大范围的调研活动,请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助开展调研,走访中小学校、相关政府部门和市场企业,结合政协代表提案和部内各司局意见制定了《指南》。《指南》吸纳了一年来国内外的大量调研成果,明确了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定位,强化了对研学旅行活动全过程的规范标准。同时,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提高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质量,努力营造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问:《指南》的内容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答:《指南》强调安全出行和寓学于游。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希望能够形成社会的共识和监督。 问:您认为《指南》发布后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制定《指南》是希望能为社会提供方向和规范性做法,逐步引导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举办者规范和完善活动举办流程。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下属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要率先贯彻落实《指南》的各项要求。鉴于目前存在多种市场行为,在此提醒广大中小学学生和家长要增强安全、文明意识,强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特别是在选择参加由教育机构等以外的机构举办的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时,要关注举办者的条件、关注活动内容、关注合同条款,可以参照《指南》的内容与举办者协商,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当然,仅靠《指南》无法完全解决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国家通过组织行业协会的方式为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举办标准和参考;有些国家在国内外信息沟通与传递方面做法成熟。我们将继续积极研究,不断探索规范研学旅行活动的方式方法。 假期境外研学旅行如何把握才能取得最佳效果?2014年08月08日 作者:杜冰 来源:光明日报●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成立于1947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是以中学师生、大学生跨文化交流为主体的志愿性多边国际组织。在中国的项目如图(上)●ITERO跨文化体验项目平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26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共建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近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教育部表示,一方面,多年来实践活动证明,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增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很有帮助,举办活动的中小学校也以此为抓手不断提高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但另一方面,以夏冬令营为主要形式的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日益活跃,其活动质量和安全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假期境外研学旅行究竟该如何把握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受访人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 宗 瓦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本中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师生交流部副主任 金 雷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外师生交流部主任助理 李 阳 境外研学旅行指什么 记者:“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的确切含义如何界定? 宗瓦:根据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方案(以下简称《指南》),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是指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需要,在学期中或者假期以集体旅行和集中住宿方式,组织中小学学生到境外学习语言和其他短期课程、开展文艺演出和交流比赛、访问友好学校、参加夏(冬)令营等开拓学生视野、有益学生成长的活动。 记者:国际上境外研学旅行有什么活动内容? 金雷:美国夏令营的餐饮、健康服务人员及各种类型的营地顾问都持有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比如登山运动营的顾问,要具备体育卫生、攀登运动、野外生存、紧急自救和救护他人的知识技能,还要懂得青少年心理学。 日本除了拥有像美国那样诸多的夏令营和营地协会外,作为游学夏令营性质的修学旅行颇具特色,并被纳入国家的整体教育制度体系。 在德国,暑假前每个城市都会制定、发放“学生暑假活动册”,父母和学生也可以在网上随时查询活动册并进行选择。 李阳: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07年与美国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合作以来,2013年度合作项目已增长了13%。今年7月,共有38名来自美国、意大利、土耳其、阿根廷和丹麦的高中生来华参加AFS暑期文化体验项目。他们分别在天津、四川成都和辽宁鞍山进行为期1个月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2015年,还有法国、澳大利亚、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生计划前来。 记者:我国目前境外研学旅行整体状况如何? 王本中:首先,应该对这种活动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其主体是学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去学。第二,其主导者是组织者,要设计好的学习内容、活动方式等。
目前,我们的夏令营正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活动的品格品质,提升其教育性,提升学生对其活动的体验,目的是让学生健康成长。现在这些夏令营正在经历一个跨国意义上的发展,即从跨国到双边再到多国。 聚焦暑期生活:研学旅游如何学游兼得?
2014年08月18日 作者:王强 沈大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